编者按:公共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发展至今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如何避免与改善这些不足是目前的首要问题。首都图书馆副馆长陈坚对此问题发表了相关看法(本文由公开演讲整理而成,未经本人确认,有删减)。
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进入一个飞速发展期。但同时,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学科资源分布不均、馆藏量不足等。而对于馆配商来说,问题也意味着机遇。在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建设中,馆配商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下一步又该往哪个方向走?
公共图书馆现状及问题分析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数据,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18年末全国共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3176个。从平均数值来看,在县级及以上行政单位中,我国平均每40万人拥有1座图书馆,2018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114.4平方米,全国人均图书藏量0.74册。
但如果按照国际图联平均每5万人应有一座图书馆,人均藏书应达到2-3册的标准,中国在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仅数量上相差较多,且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县级以下的基层馆、综合文化站等存在着建设标准低、投入少、藏量少、服务不专业等问题,基层馆的公共服务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好,普遍缺乏高质量的文献采访人员,有些馆甚至将文献采访工作外包,馆员也缺乏对文献价值的基本辨别能力。
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当下用户所需的远不止是书本知识,还有多媒体资源。因此,公共图书馆要不断挖掘公众的阅读需求,以加快文献数字化转型步伐,建设新媒体数字资源库。
从整体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来看,由于老人、儿童等群体的需求原因,公共图书馆相关经费的70%-80%仍用于购买实体文献,用于购买电子文献的经费都在30%以下,甚至没有。这点与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有很大差距。但随着实体书刊借阅量的减少,电子资源的采购量在逐年上升。
另外,在实体资源建设中,特色资源、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及专门的文献采购渠道,目前公共图书的文献采购呈学科覆盖面全、但学科图书入藏率低的特点,即“全而不精”的状态,与高校的重点学科建设有很大不同。
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和时代需求,公共图书馆应从内容和设施两方面加强资源建设,提升公共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重视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设备建设,加大对移动阅读载体的投入;另一方面要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总分馆建设中,对资源的建设有整体规划,从区域角度研究文献资源的建设。
馆配商在图书馆建设中可发挥的作用
结合目前公共图书馆存在的问题,馆配商可从以下几点参与公共图书馆的建设。
首先,提高新书目的收集能力。好的馆配商应具有全面收集当年出版物目录的能力。除了提供利用率高的图书目录,还要注意民族社、专业社、合作图书、年鉴、方志等的书目收集,并加强对基层馆的关注。
其次,提高馆配质量。馆配商要意识到自己在馆藏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加强经典图书、优秀图书、畅销图书、学术图书书目提供及配送。尤其是在文献建设方面,应与图书馆共同制定科学的文献资源建设计划,完善文献资源建设保障制度及保障体系,提高文献采访人员水平,以提高文献采选质量。
最后,随着公共图书馆电子资源采购量的上升,馆配商应根据客户的需求,将资源建设与技术相结合,完善各种平台及接口。如加强数据库建设,提高数字资源的比例,更便捷快速地提供服务。
目前,馆配商的工作已扩大到了排架整架、阅览室管理,甚至是承包图书馆等。可见馆配商参与图书馆工作的深度在不断加强,已从资源的简单提供者逐步成为建设者和管理者。未来,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和角色将发生转变,着重打造知识服务功能,除了与高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合作外,馆配商的加入也是必须的。只有提高资源分配效率、共建共享机制,才能真正实现智慧图书馆、共享图书馆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