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粒中的宇宙——微电影叙事学研究》尤达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9年12月版/76.00元
“微电影”这个名词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微电影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圆满的答案。自2010年产生“微电影”概念开始,微电影就一直蓬勃发展,而微电影的理论研究却很少。微电影的理论研究十分困难,不仅由于其内容上横跨了传播学、艺术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叙事学等多门学科,在表现形式上也融合了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而微电影作为新媒体的产物,发展又日新月异。尤达博士创作的《沙粒中的宇宙——微电影叙事学研究》一书不仅厘清了微电影的概念、丰富了微电影的叙事学理论,而且为微电影的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沙粒中的宇宙——微电影叙事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实际的应用价值。在理论意义上,目前微电影叙述学的研究成果较少。该书按照西方结构主义叙事学研究脉络,运用归纳法、演绎法结合实际微电影案例进行研究。从结构主义叙事学中“话语”“故事”“观众”三个维度出发,分别研究微电影叙述方式中的叙事视角、叙述者、叙述接受者、叙事时间;叙事结构中的人物、情节、空间、叙事语法;叙事学阅读中的理想观众。并且每个问题的展开都是从文学叙事到电影叙事再到微电影叙事,逐层推演。每个答案的获得都结合微电影自身的传播特性、呈现特点进行反问,既有案例佐证,又有理论来源,可以说是实践引导理论的探索之作。
该书还具有微观和宏观双重层面的实践意义。微观层面上,微电影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客观存在,即作者所说“已经井喷般涌现并迅速成为产业”,更构成了当今文化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微电影的研究,已经不再单纯是艺术问题和理论问题,而是社会经济的问题,涉及到许多影视公司的生存与个人职业选择。宏观层面上,微电影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该书指导微电影制作的精良化、微电影产业的合理化、微电影传播的科学化,对于促进我国微电影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该书对于高校的影视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高校讲授影视艺术的创作、历史、原理规律以及评判标准方面的课程虽然不少,但大多偏向传统电影和经典电影,该书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一线的教学资源弥补了微电影理论的空白。微电影在创作中与传统电影有相似之处,但区别也是明显的,不仅体现在题材选择、类型设置、主题设定、谋篇呈现、布局合理、时空大小、情境营造、人物刻画、矛盾冲突或是如何运用构图、如何调度场面、如何运用灯光色彩等方面,更特别体现在两者的叙事学角度。
更重要的是从文艺发展的角度和艺术理论的渊源上看,“微艺术”并不鲜见。正如作者在该书的引言提到“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作者以“微”入手,寻找微电影的精神内核,追寻微电影“芥子纳须弥”背后的叙事学原理。这既是对微电影的重要探索,也是对“微艺术”的重要补充。就我国而言,无论是古典笔记小说还是明清小品文甚至唐传奇、宋代的小戏等,微叙事的作品比比皆是。对于“见微知著”的研究也由来已久,但是从影像角度对“微艺术”加以观照还不多见。基于这点,《沙粒中的宇宙——微电影叙事学研究》或许在具体论述中有瑕疵,但对于率先探索创新还是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