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金辉(福建教育出版社社长)
1G到5G互联网技术迭代的30年间,图书作为传统出版物疲态渐生,无奈地在内容市场漩涡中挣扎,一方面要应对各种免费和付费知识产品的冲击,另一方面必须不断适应互联网技术对产业链的洗礼与改造:互联网平台逐步取代传统新华书店渠道的发行主导地位,相当多的上游作者及作品源被诸如阅文、掌阅等数字阅读平台整合,导致出版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显而易见,时代在呼唤图书出版物重新定位,要求从业者具有同步于互联网时代的通约性产品思维,不断拓展对传统图书的认知边界,用多维的互联网产品思维取代传统线性的图书策划思维,重新规划对时代的赋能,从而打造出极致产品。
对图书产品进行新考量,通过理性构建实现价值
图书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文化作为引领和灯塔,其使命不仅仅是满足已经存在的需求,还要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移动互联时代,读者触目可及的知识和信息呈几何级爆炸式增长,因此,知识与文化的新特点反映在具有商品属性的图书产品上,要求服务读者的内容,一是要区别于互联网信息形成独特体验,二是具有创造引领功能。通过构筑读者需求模型,可以激发读者的需求,并尽可能贴近读者。图书产品这种“快走一步”的需求创造力是差异化竞争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传统出版物无可比拟的内容深度与在人们潜意识中固有的文化含量,则是与其他内容产品竞争的核心优势所在。
一本经过深思熟虑的市场图书,其装帧、品相、内容,表面透露的是策划方的偏好和对当前社会的洞察,背后反映的则是发行方在该类图书细分领域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和判断的精准度。所以一个图书产品的构建次序,首先考虑的应是其能为读者提供服务的状况,如对该类人群的话语权、触达率、满意度、转化率、控评能力等;其次才是健康成本结构下的外化模式即图书的具体展现形式。一个图书产品的决胜根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之初对隐性特性与外化模式的综合分析,其实质虽仍是编发联动的行业古老话题。但今时今日,二者的协同方式与内涵已然发生明显变化。
从人性角度出发,把图书产品当成工艺品精雕细琢
个性化时代,当信息爆炸、内容形式足够丰富时,“你关心的才是头条” ——每一个读者的内容偏好都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像图书这种先有单一固态的内容成品,再去聚集一类人群的产品运作方式已经越来越难实现,而且单品的复制成本与利润高度相关,这是“做书难”的主要瓶颈之一。但如果反过来思考,本着极大尊重目标读者的原则,先找到人群,围绕人群去策划,不但策划的品类广度另有天地,也较容易契合该人群的喜好。
读者品位在不断提高,既需要原创有新鲜感、有深度的作品,又要“被理解”“被激发需求”。这个要求非常之高,因此图书策划的聚焦点更多是对读者群的深入剖析,关注读者价值,而不是对市场流行趋势及竞品的理解与超越。从图书货品本身、读者心理到购买场景,我们为读者设想越多,与读者连接越多,就越容易了解他们,从而一遍遍筛选作品、不断有的放矢地打磨图书产品,以争取信任和好感,由此促成购买及复购的机会就越大。然而这一切的判断,都需要回到人性的分析与把握上。只有对这个领域的读者复杂的动态人性有极深极敏锐的把握,把图书产品当成工艺品细细雕琢,同时用成本去衡量,避免陷入不惜代价的盲目的一味打磨,才可能做出叫好又叫座的优秀图书。
传统的流量逻辑、品牌逻辑日渐式微,未来的图书市场不再是经营图书,而是经营读者,而建生态、锁用户或成为基本路径:通过找到并“圈养”一部分读者,与他们建立持久的关系和了解。在此基础之上以矩阵式产品去满足他们的需求:有的图书是为了与读者建立关系,如特定场景下的免费送或1元购,有的是实现读者复购,有的是让读者贡献数据指导策划方开发图书新品。运用这种方式不断向他们输送产品,横向培养多个读者群体复制这种经营模式,才会赢得更多忠实铁杆读者。
图书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供应链的整合与管控能力
传统意义上,好作者、好稿子是出版物的“硬通货”,但从图书产品角度来思考,这仅仅只是原材料的品质较高,并非图书畅销的决定基因;而过去无论地面店还是线上各类平台,哪里流量大就放在哪里分发售卖的思路,也不再是图书赢利的保证。时至今日,互联网对传统图书行业的改造使整个产业链发生了巨大变化,围绕读者的体验,图书产品概念在变大:除了文本、设计等图书的外化展现形式,产品化的服务如内容的体验方式、交互方式以及营销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都是决定图书受市场欢迎程度的因素。由此可见,图书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供应链的整合与管控能力。
优化供应链是永无止境的一个系列战术动作:获得持续更新的各种发行数据及与目标读者发生连接的各环节反馈,去多个渠道搜集资料做市场调研,不断扩充作者作品的资源渠道、优中选优,根据对读者的痛点和应用场景的种种思考提取不同的营销卖点,针对不同工艺能力与生产效率选择纸厂印厂……犹如硬件产业一般,当我们把图书产品的供应链拆得越细,编辑、发行、营销、印制、售后各环节努力做到联动与无缝协作,就越能保证供应链的品质,图书的成本结构就越趋于合理,溢价空间就越大,作为生产者对产品与市场的认知就越健康,就越有机会逐渐与上下游形成良性互动,建立行业话语权。
图书生产者的价值在于能把握自己产品的生命线,通过持续优化供应链,在上游作者和下游经销商和读者心目中营造“非你不可”的感觉——只有经你深加工制作的图书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作品的潜力,决胜终端得到读者认可;只有经你深加工制作的图书,才值得花时间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