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2019传媒现象观察与未来趋势分析

2020-02-29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沈 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编者按 2020年1月9日,由北京图书订货会组委会、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联合主办的2020北京图书订货会高层论坛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作了题为《数据智能创新产业生态》的演讲,他通过梳理2019年传媒文化产业的新现象,如国潮崛起、网红城市涌现、科学家话语权增强、年轻一代的群体特征与消费特点,以及视频博客兴起与混合现实技术成熟等,对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预判,启发了新闻出版业者的转型思考,特此编发。

  2019年传媒业发生了一些变化,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可以总结出未来趋势和对未来的前瞻。

  一 国潮汉服流行 传统文化回归

  汉服已经从小众走向大众,也许3——5年后,汉服更加普及,高端会议的演讲嘉宾也可能身穿汉服做演讲。同时,汉服在网上的高关注度已经转化为线下商业行为。据初步估算,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全球汉服文化社团达2000家,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汉服”作为关键词在天猫的搜索量已经超过“衬衫”,且购买汉服的人数较20018年同比增长92%。

  二 网红城市与网红打卡地兴起

  短视频的兴盛造就了“网红地标”这种产物,很多网友慕名前去打卡拍照、拍视频。网红地标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微博、微信时代没有出现,却在短视频时代破土而生,比如秦皇岛的最孤独图书馆,重庆穿楼而过的轻轨和洪崖洞。

  网红城市现象得益于线上、线下双向视频化刺激效应:一个城市的视频地点,一旦经常上抖音和快手,就变成了网红地点,会带来线上流量和线下流量。反过来这个地点的视频化特征,会刺激其他地方也去进行视频拍摄优化,这又会刺激线下地点的线上视频化传播。

  网红地标现象给予我们的启发主要有以下几点:建构面向宜居、宜传播的智能城市生态,面向互联网和智能化生活的城市基础设施和高效的各方协同治理体系是根本;通过融媒体中心和大数据中心建设,让每个城市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居民和游客数据洞察能力;建立持续更新的城市新鲜感,在日常的生活中形成一些节庆仪式感,鼓励商务的个性化经营,塑造支持创新的营商环境;激活政府、网络平台、居民、游客的多方联动,促进PGC(专业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MGC(机器生产内容)等内容创作模式;提升城市不同人群的互联网素养,特别需要强调数字“反哺”,加强老年人互联网能力培训;强化城市的国际传播,需要激活外国人讲中国故事的自觉。

  三 科学家话语权增强

  2011年以来,科学家的话语权在持续增强,硬核科技对于整个舆论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因为中国年轻人的科学素养在普遍提升,手机让新生代年轻人日常获得巨大的信息量,在这种状态下,年轻人可能会喜欢并关注外星人等硬核科技。

  与此同时,一个国家要站得稳必须有自己的硬核科技,所以2019年《流浪地球》大获成功,大量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传播更加放大了科技的影响。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了“超级网红”;著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阻止耗资千亿建造超大型对撞机。

  此外,重量级会议、论坛上,科学家的身影也越来越多。2019网易未来大会上,201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基普·S·索恩,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潘德炉等科学家均发表重要演讲;2019腾讯科学WE大会邀请了癌症免疫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Carl June,理论物理学家Brian Greene,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机器人研究权威专家Hod Lipson,地质物理学专家Jennifer Jackson,遗传学家Magdalena Skipper等科学家;阿里巴巴2019云栖大会上,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萨金特,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毛军发等发表了最新的科技思考。

  四 年轻一代的爱国情怀与自我救赎

  今天的年轻一代拥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自豪感。2019年暑假,《哪吒之魔童降世》《银河补习班》《烈火英雄》等电影异常火爆,其背后是年轻人破除成见的自我救赎。《哪咤之魔童降世》是典型代表,哪吒是魔族,是个“坏人”的角色,但是他通过自身的努力破除了这种成见。这在青少年当中比较普遍,就像无论大众怎样批判00后、90后,他们都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破除成见。

  青少年文化,一方面带有爱国、自我救赎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圈层化、分众化现象。并不是所有年轻人都喜欢《哪吒》,不同人群的喜好完全不同。正如网友总结的:小镇青年喜欢看“快手”,时尚青年喜欢看“抖音”,知识青年喜欢看“知乎”,游戏青年看“YY”,二次元青年看“哔哩哔哩”,小资青年看“豆瓣”,精致青年看“小红书”,进步青年看“学习强国”。

  五 混合虚实的世界即将来临

  不久前,哔哩哔哩2019——2020首届跨年晚会登上微博热搜,甚至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交响乐与各类音乐融合贯穿整场晚会,节目内容从中日漫游、网络流行、古韵国风,到虚拟与现实的跨次元碰撞。我认为,一个混合虚实的时代即将到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增强,我们未来看到的影像中,基于人工智能的虚构影像所占的比例会更高。

  混合虚实是基于现实存在的具象个体或抽象群体的音频、图像、视频等媒体素材,通过提取、分析、学习、模仿、建构等人工智能方法,将数字虚拟与物理现实混合传播的技术手段或作品成果。比如,现在拍短视频仍需要实体拍摄,未来,可以先用手机把人体的三维结构扫描到手机,然后跟手机说“我现在要去长城”,手机就会把你的数字信息跟长城的信息结合起来,呈现出一段你在长城游玩的场景,不再需要亲临现场。目前,这种展望在技术上已经接近于实用化了,很快就可以看到产品。

  我们已经看得到人工智能持续推进,未来几年,AR(增强现实)以及增强眼镜将会有更好的发展。我有这样一个观点:“千屏万屏不如智能眼镜第一屏”。我们平均每天摸手机的次数大概是150次,玩微信的次数大概在40次左右,也就是说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程度非常高。一旦有了智能眼镜之后,人与眼镜的交互次数每天可能轻轻松松突破1000次、2000次。

  值得注意的是,泛娱乐AR将推动该技术的大众层级应用。AR游戏和AR头显成为大众关注热点,AR试妆、AR营销等也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比如联想与迪士尼合作,在2019年9月推出了第二代漫威版Mirage AR,同时也有配套智能头盔;面部手势识别技术和前背景分割技术主要应用于直播的互动广告,在直播时,主播做出相应的动作和手势,就能召唤出相应的AR广告;抖音2019年11月推出 Landmark AR 技术,为城市地标增添各种AR 效果道具,用户通过抖音拍摄短视频体验建筑“动起来”的特效;京东AR视界将商品3D展示,支持美妆、服饰产品的试妆、试穿和试戴,以AR助力其新零售升级,让零售向着多场景、多终端、多交互形态的方向发展。

  六 短视频—Vlog顺势而出

  2019年2月,淘宝直播独立APP正式上线,消费者可以通过APP边看直播边购物;7月,淘宝推出“启明星计划”,邀请明星入驻直播带货,发挥明星效应的作用。直播+电商模式通过发挥明星网红的带货能力,创造消费者的互动场,为消费者购物带来新的体验。

  2019年5月,拼多多与快手合作,打通系统后台。拼多多引进部分快手的主播资源,商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产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主播。拼多多和快手拥有相似度较高的基础用户群,二者的合作,为拼多多打开了新的流量入口。

  2019年5月,蘑菇街正式建立第一个全球美妆供应链池。供应链池成为了连接品牌商与主播的重要桥梁。供应链池为品牌商提供主播资源,通过后台数据分析,为品牌商匹配到合适的主播。同时,供应链为主播提供海量产品。

  2019年,短视频来到了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Vlog(视频博客)在各大平台的扶持中顺势而出。Vlog把生活当作内容的素材,它的出现意味着生活本身就是媒体,只需要在朋友圈,在抖音、快手里面把它展现出来就行了。直播带货、短视频带货,意味着把生活和生意结合起来。可以说,新兴直播带货模式强势带动消费,消费者对产品展示的诉求提高。

  在微博时代,在短文本的表达方面突出的人更有优势,微信公众号时代则是必须要有深度内容和好标题,到了机器推荐时代,内容必须适合于机器推荐更有优势。而在短视频时代什么样的人占优势?不一定是知识精英,他只要是一个热爱生活和愿意分享生活的人,他就拥有粉丝流量。

  七 数字产业生态

  从“流量经济”到“数字经济“,“互联网+”到“+互联网”。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用今天的互联网来增强中国的传统产业。

  在互联网领域,全世界最大的20家公司,11家是美国的、9家是中国的,没有日本、德国,这意味着中国的制造业和传统产业一旦结合互联网,可能会获得比日本和欧洲更大的优势。

  互联网怎样赋能各个行业?我认为,可能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着力: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大数据、产业区块链、产业新媒体、产业电商、产业智库、产业文化、产业营销以及产业结构,也就是数字产业生态“八合一”。我认为,产业内各环节的数字化,以及数字化之后的互联,核心在于产业端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应用”,变成一种“数字经济”。2020年,当产业大数据与细分领域相结合后,可能需要底层技术来支撑,包括产业资讯大数据、产业营销大数据、产业用户大数据、产业竞品大数据、产业大数据可视化、产业场景大数据、产业风险大数据、产业安全大数据。

  基于对以上现象的判断,我认为未来以下几个新方向值得探索:一是面向亚文化领域的泛二次元产业部署;二是基于人工智能的财经大数据系统打造;三是基于大数据的老年互联网服务生态构建; 四是基于智能眼镜的信息交互体联网构建;五是面向太空互联网生态的低轨卫星通信市场部署;六是脑机接口重构信息交互新模式;七是机器人重构信息传输交流渠道;八是基因技术重构信息传播载体空间。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