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8日,第2届《中国编客》烧脑“私享会”上,商报集结了15位在出版行业做前沿探索的出版从业者,干货密集的“轰炸式”烧脑碰撞,希望给2019——2020年图书市场带去信心。并且,我们希望提供尽可能多的实操细节,让从业者的未来“有迹可循”。
现场的氛围比我们料想的还要热烈。大量出版从业者密切关注的实操话题,在现场及VIP群内不断被抛出。“市场部针对当年新书和老书营销的投入比例?怎么评估老书价值?从社群到直播、短视频,再到新营销渠道开拓,怎么分配精力?营销成本投入和转化率不佳,有必要坚持投入吗?一个小白账号的孵化要多久?数据集纳,做用户画像的依据是什么?一款知识付费产品的制作周期,人力配合,成本投入,短视频的单次转化率、后期转化率?如何扩大初始期文创平台的关注量……”
一直以来,出版业的编辑对内容的感知力和处理能力都相对出色,这也是新兴平台从出版行业“挖人”的重要原因。但编辑的薄弱环节也很明晰。比如,对市场变化感知被动。作者价码水涨船高,大多数编辑无力应对;真刀实弹去策划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媒介内容时,编辑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纸书营销广撒网式的基本套路尚未实现转型。
不难发现,出版人对新内容研发与新技术、新媒介融合的迫切与焦虑,被前不久突如其来这场新冠肺炎,进一步放大。也许正像2003年的“非典”催生了线上购物的新消费场景,2020年,更多消费场景被开启,尤其是线上产品的深度开发。作为书业从业者的核心人群——编辑,如何将内容与读者做更为密切的连接,或许成为定义编辑未来职业走向的重要议题。
尽管线下“烧脑”时空有限,但并不妨碍我们寻着前沿探索者的思路和路径,做更进一步实践。在本期专题中,精粹了部分嘉宾发言内容,以飨读者。希望结合此次会议内容以及出版从业者生存现状,提供“生存路径”思路解析(孙 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