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第13届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发展大会:高质量发展引领全媒体创新

2020-02-27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秦轩
  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知识的流动和传播也日益加快。作为传播知识和信息的行业,出版业也在学习应用新技术的过程中,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1月7-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的第13届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发展大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大会以“全媒体创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举办了主论坛、知识付费与数字阅读分论坛、互联网产品运营与营销分论坛。大会立足行业,通过发布年度互联网报告、荣誉推介、案例研究报告等活动,梳理年度行业发展成果、推广创新经验,树立品牌形象,共同探讨新闻出版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前景。

  技术革新内容运营模式

  5G时代已经到来,阅读早已不止是“看”和“读”,而是伴随一代代用户需求的变化,与场景发生了联系,开始向体验式发展。

  技术的变革,首先带来的就是内容承载方式的革新。中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包岩表示:“我们公司成立时,提到融合出版,使用的词还是新媒体,后来变成全媒体,再到融媒体,到现在又有了一个新的词,叫智媒体。”词汇的变迁,从侧面反映了技术的进步,以及出版业在融合发展方面的进化。最早的融合发展,就是将纸质书内容制作成电子书,但现在已经有了如《谜宫•如意琳琅图籍》这样的互动游戏图书,该书以自有IP结合游戏模式,再植入二维码辅以线上线下融合体验,首印众筹金额达到2020万元,令人瞩目。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不仅是因为将内容融入了现代化手段,更是切中了用户的需要,正如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所说:“融合不是资本和数字的融合,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将出版与各领域有机融合,为服务对象提供知识和解决方案。”

  新技术让内容的呈现形式更丰富,能够更好地服务用户。在用户需求变得多元化的今天,垂直领域和下沉领域因其较高的个性化属性而愈发受到青睐,许多出版机构也在强化优势板块的过程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如第一批数字转型出版单位中的唯一一家地方科技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简称“河南科技社”)在2012年建成了第一个手工艺门户网站“玩美手工网”。在该网站注册人数突破100万后,又联合全国100多所高校备案注册中国手工艺网络大学,现在该网络大学注册学员已经超过30万。在开卷的数据监测中,河南科技社出版的手工艺图书在全国旅游类图书市场中,连续10年稳居第一。该社副社长李坪渌介绍,未来还将建设博览中心、产业园等,“我们要打造属于中国人的手工全链条服务”。

  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带来了新的运营模式。出版机构逐渐跳出单一的卖方角色,向内容服务商转型。如广州朗声图书有限公司将金庸作品制作成多种形式上线,在喜马拉雅上获得了总计近3000万次的播放量,每月在掌阅电子书平台上也有约22万的试读用户,这些用户中的相当一部分转化成为订阅用户,形成购买行为。在内容品质足够优质的前提下,适应当下阅读习惯的内容更能获得流量。

  新时代,阅读的端口和载体更加多元,正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所说:“各种各样新式阅读终端的出现,比如车载设备、智能家居等,都在丰富我们的阅读体验。”而人民邮电出版社信息技术部主任李海涛更是表示:“智媒时代,万物皆媒。”

  需求引导传播渠道细化

  数字技术和用户需求改变了内容呈现的方式,也革新了内容传播的渠道和模式。在本次大会中,分论坛之一以“互联网产品运营与营销”为主题,探讨了互联网时代营销模式的进化。

  电商是互联网时代开启后与出版机构合作时间最长的线上平台,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这个市场出现了新的入局者和新的模式,竞争在加速,内容电商在崛起。” 魏玉山表示。所谓内容电商,就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的形式,将商品体验传递给消费者的场景式电商销售模式,较典型的有今日头条,在与天猫、京东等合作的同时也经营App,以自有的算法优势为基础逐渐兴起。另外,在二手书市场中,新的二手书分销模式开始出现。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催生了更多产品,促使图书电商平台内部重构、竞争加剧。

  社交媒体的营销早已不是新话题,且随着垂直市场、下沉市场重要性的凸显,相对应平台获得的流量增量也十分可观。如定位三线级以下城市及乡镇农村用户的移动资讯平台“趣头条”,自2016年成立发展至今,平台日活跃用户为4210万,月活跃用户1.34亿,平台上的阅读类机构及相关账号总量达2.4万个,同比增长192%,较受到读者欢迎的内容主要有养生、三农、育儿等类型。这也反映出,在经历过早年的热潮后,新媒体平台已经进入了聚集相似群体、“流量圈地”的阶段,因此,图书营销的个性化趋势也愈加明显。

  除此之外,由用户分化带来的另一个现象是客户端和小程序等聚集“私域流量”平台的崛起。在明确需求后,许多用户选择“去掉中间商”,直接接触服务提供方,而许多出版机构也借此推出了自己的平台。如商务印书馆于2017年上线的《新华字典》App,上市两年多的时间,已经有3500万用户,25万付费用户,1000万元销售额,日活用户达50万。“目前我们准备把商务印书馆工具书、图书、专家资源以文本、音频、短微视频方式呈现出来,通过App、Web+数据库、微信公众号,以及抖音、快手等层出不穷的技术平台传播出去。”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中心主任孙述学如是说。小程序也是近两年发展较快的载体,许多出版机构在此搭建平台,为垂直用户提供服务,如“人文之宝”小程序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简称“人文社”)的文创官方旗舰店,专门销售人文社的文创产品。虽然据魏玉山介绍:“小程序开发目前仍冷热不均,运营状况不稳定。”但短时间内聚集的流量和影响力足够出版机构进行更多的探索。

  对此,魏玉山提出:“要深挖用户的个性需求,定制服务,强化粉丝黏性,建立阅读行业融媒体特色,创新产品营销方式。”

  科技引领出版未来发展

  对于技术创新和变化,出版业向来是最敏感的行业之一。本次论坛针对近年的科技热词,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组织了专场演讲,并对新科技和出版业未来可能擦出的火花表示期待。

  大数据时代,许多出版机构尤其是线上出版机构,和人工智能的联系已经相当紧密。连尚文学总编辑张金国说:“人工智能对整个网络文学的各个环节都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拿连尚文学来说,人工智能已经充分融入了内容传播环节。如在前端依托大数据对读者进行分类并根据喜好进行协同推荐,在后端提高内容审核效率,提前过滤不合格内容。在创作方面,随着网络文学“走出去”的推进,连尚文学打造了专业的翻译程序,避免机器翻译的僵化。另外还大量采集声音模版,自动合成语音生成有声读物,既降低了成本,也增加了产出的稳定性。

  在传统领域,人工智能同样在发挥作用。金角鱼软件有限公司创始人黄燃东在介绍旗下线上教育平台时,特别提到了其开发的人工智能讲解系统。基于后台的数据库,平台可与学生进行实时的数据交互,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人工智能导师会及时指出错误,分析解题思路。“人工智能正推动传统的知识技能教育向方法教育转变,因为软件可以实现教育个性化,为每个学生提供教育方案。” 黄燃东说。

  而对于未来的技术趋势,区块链无疑是当下最热的词汇之一。自其重要性被提出以来,许多行业都展开了对这一技术的研究。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魏凯介绍,区块链的特征主要包括链式数据结构、分布式数据库、管理规则稳定透明、数据加密、智能合约等。其核心是以技术保障信息安全,促进合作公平。

  这些技术可能在多个方面对出版业产生影响。比如从数据储存的角度来说,区块链的出现可以大大解决大量线上资源储存造成的服务器负担问题,并清楚记录产权信息,实现对作品的版权保护。从合作的角度来说,区块链生成的智能合同能避免商业问题,并自动执行。如在发行销售后期的回款阶段,区块链可自动执行分账过程,履行商务合约。此外,区块链还可成为平台,搭建一站式的商业模式,增加内容产出方的收益,提高转化率,促进交易公平。“出版业有良好的数字基础,在区块链热潮中实现创新突破的机会是很大的。” 魏凯说。

  持续探讨互联网作为驱动行业及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对于改变人类生活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邬书林表示,几千年来,出版行业始终追随技术进步,不断更新载体形式。在内容上,也应始终运用新技术去传播知识和传递信息,把出版业融合到社会生活当中。“这个行业,永远朝阳。”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