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华东师大社,以专业眼光走大教育创新之路

2020-02-24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秦轩
  说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称“华东师大社”),最令读者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陪伴了几代中小学生、走出国门发扬光大的王牌教辅“一课一练”。而背靠华东师范大学(简称“华东师大”)、以教育起家的华东师大社却从未固守一处,早早定下了“大教育”综合发展之路。目前,除去教育领域、专业领域外,华东师大社在主题出版、人文社科、少儿,甚至艺术图书板块均有高质量产出,600多种图书荣获各级各类奖项。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建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华东师大社的发展可说是大学出版多年来整体发展进程的一个缩影。也许是因为与时代共成长,华东师大社对热点与市场的变化十分敏感,并形成了自身发展的立足点,坚持实施精品出版战略。对此,华东师大社社长王焰说:“不管哪一个产品线,要做,就一定要做得专业。这是我们的根本,也是老牌大学社的一点骄傲。”

  做好教育基本盘,发展多样化产品线

  依托华东师大深厚的学术底蕴,华东师大社以资源优势和多年的精耕细作,在教育出版领域打响了自己的品牌。与此同时,秉承“大教育”发展目标,多元拓展,走出一条综合性特色出版道路。2019年,华东师大社结合时事和当下市场需求,在各个领域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图书产品。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华东师大社首先利用自己在教育出版经营多年的优势,梳理了70年来的教育发展史,出版了一批主题出版物。其中既有从全局着眼的宏观性作品,如《70年中国教育的对外开放——中国国际教育发展报告》,也有从小视角切入的微观作品,如《穿行于基础教育森林:教育实践沉思对话录》。

  同时,许多与国家发展步伐及当下学术研究重点相契合的重大项目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2019年,华东师大社的《秦汉六朝字形谱》(15卷)、《影像非洲史》等5个项目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与国外出版社合作的新兴理论研究亦走在世界前列。

  教育出版一直是华东师大社的强项,许多经典教材教辅,如《大学语文》、《英语听力入门》、“奥数教程”等已成为“镇社之宝”般的存在。在巩固优势的同时,华东师大社整合现代教育新热点,推出了《乐高•教育STEAM系列教程》《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等,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在学术出版方面,华东师大社是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首批授牌的12家“学术•专业出版中心”之一,同时拥有“教育学出版中心”和“数学出版中心”。2019年,华东师大社还与圣智出版集团(SAGE Publishing)就教育期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评论(英文)》(ECNU Review of Education)签署协议,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学术平台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在把握优势、立足当下的基础上,华东师大社以开放的思维拓展经营种类,一步一个脚印地在人文社科、少儿、艺术图书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人文社科领域,旗下“薄荷实验”及“六点”等品牌深挖细分市场特点,推出《人行道王国》《道德与市场》等专业性和可读性兼备的作品,进一步巩固了品牌矩阵。在少儿出版领域,自2017年被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授予“中国原创绘本出版基地和孵化平台”以来,华东师大社深挖民族文化精粹,推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成果,如《中国好故事Tales of China》、“新说山海经系列绘本”等。在艺术图书领域,则与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合作,打造高端图书IP,推出多种文博收藏和艺术鉴赏类图书,如《70件文物里的中国》《宋拓多宝佛塔碑》等,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

  截至2019年11月底,华东师大社已出版图书4825种,其中新书918种,再版书255种,重印书3652种/次。在出版业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华东师大社将教育出版作为使命核心,积极向各个领域拓展,钻研精品,实施“扎根中国教育出版,讲好中国教育故事”的国际化战略。

  多元融合开发,用创意放大内容价值

  融合出版和全民阅读是近年来出版界的热门关键词。如何在打造优质内容的基础上,使其更加便捷地触达用户、更加方便地被用户理解,更加高效地实现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是每一个出版机构都在思考的问题。

  在这方面,除去出版优质图书、形成品牌矩阵之外,华东师大社在不断探索以多种形态承载内容。随着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华东师大社)重点实验室在2017年的挂牌成立,华东师大社的数字融合之路也踏上正轨。以教育出版云平台为基础,华东师大社为许多教材教辅都配上了音视频,打造“立体教材”。此外,结合最新技术发展动态,还研发了“技术赋能与教育创新”“音悦人生”等系列图书。在其他板块,华东师大社同样致力于将内容立体化,如推出了由著名节目主持人“燕子姐姐”陈燕华朗读的《小王子(绘本)》音频版,通过联结音频/视频和纸质书,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阅读情境。

  将内容搬到线上并非华东师大社探索融合发展的唯一模式。为挖掘民族文化精粹,华东师大社近年来以“中国原创绘本出版基地和孵化平台”为依托,推出了数十种优质原创童书,如“新说山海经系列绘本”,该系列采用IP运作模式,以二维、三维形式多次创新,增强产品的生命力。

  线上多元拓展,线下打造空间。在全民阅读持续推进、高校校园书店被重点关注的这一年,继24小时阅读空间和大夏书店之后,华东师大社又与华申公司联合建设了知先堂24小时阅读空间。知先堂位于华东师大闵行校区的樱桃河畔,以新中式书房风格为总体设计基调。结合闵行校区的特点,知先堂设立了3个基地:华东师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楹联艺术与习俗”的传承基地和华东师大哲学系教学实践基地。

  “一项内容多种创意,一个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形态走出一条融合出版之路”,是华东师大社在数字融合方面的目标。图书出版是圆心,多元业态是延展,组合发展,共同画成华东师大社的经营大圆。

  植根于母体大学,以优势规划未来方向

  从市场角度来说,2019年的出版业并没有发生太多大变化,但一些趋势、特点更加明晰,市场情况依然较为复杂。王焰表示:“线上渠道比较分散,信息也很庞杂,因此我们主要还是抓牢重点书和学术精品,按自己规划的思路走。”

  在此情况下,华东师大社更加注重优质内容的积累。尽管在教材教辅领域已有“一课一练”等“王牌”,在其他板块也有《风调雨顺》《作为激情的爱情》等市场反响比较好的图书,但华东师大社还是希望打造更多更优质的内容,得到学界、业界的认可。

  对华东师大社来说,面对当下市场,首先要做的就是守好教材教辅、教师教育的阵地。对于已有的优势品牌,要邀请专业人士,在内容质量上多下功夫。华东师大社近些年采取各种办法,加强对选题的策划和书稿编校的力度。目前,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质检流程和标准,以制度保证内容质量。

  王焰认为,出版业目前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缺乏优质原创作品,二是缺乏头部产品。针对优质原创内容稀缺的问题,华东师大社以华东师大的强项之一——古籍研究为基础,从民族精粹中寻找能为学术研究及教育领域提供帮助的内容。2019年,利用数据库技术、定量反映六朝汉字演变的科研平台《秦汉六朝字形谱》上线,从专业角度填补科研空缺。

  除去做好基本、挖掘原创,大学社同样要跟上热点、跟上时代。市场细分是近年较为明显的趋势之一。面对逐渐升温的艺术图书市场,王焰表示:“我们会根据整个文化趋势,做一些艺术方面的书,比如生活美学类,旗下子品牌‘六点音乐译丛’系列也有新计划。”

  谈起2019年,王焰给出的关键词是“忙”,但随后她笑着补充:“忙是忙,却也挺开心的。”这一年对于华东师大社来说,确实是诸多发展、精品迭出的一年。而对于未来,除了“要把教材教辅当作最重要的生命线”,华东师大社还将继续致力于出版可以填补中国图书市场和学术出版空白的著作,一点一点构筑“大教育”的拼图。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