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完善观念 明确需求 科学参照
近年来,在家教相关政策引导和新生代家长需求提升的背景下,家庭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度,家教书也由此赢得了更大的潜力空间,相关内容不断细化、出新,其针对读者的推广媒介和形式也更加多样。与此对应,面对丰富、多元的家教图书资源和信息渠道,家长们更需要科学、理性地选择。
求“末”不舍“本”
2019年,很多家教书更倾向于实用方法,具体解决父母实际需求,一系列聚焦如何辅导孩子写作业、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等内容的图书更好销。但是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只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并非家庭教育的全部和本质。家长还需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抓住家庭教育的本质,而不能一味拘泥在 “碎片化”中。
值得欣慰的是,很多年轻父母已经渐渐有了开阔的视野,能够以时代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家庭教育中应该补足的短板。北京竹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编辑部主任马剑涛认为,2020年,家教图书市场可能会发生一个显著变化:内容会逐步“去功利性”,更加倾向孩子的素质养成教育。能够让孩子具备更广阔的视野、拓展孩子的学习兴趣、挖掘知识深度的图书会更加受欢迎,解放父母、帮助孩子自主学习和阅读的图书也同样会更火。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生活分社社长秦庆瑞认为:“具备明天的眼光,才能教育今天的孩子。”家长不要被眼前的一些“热点”所局限,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去选择图书。目前,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图书尚未形成气候,但是家长一定要对这类书高度关注。据了解,中国妇女出版社在2020年推出的新书就重点探索信息化、人工智能与儿童教育的融合,推动新信息技术在家庭场景中的应用,从更深、更广的角度促进儿童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新要求。这类书有望迅速赢得家长的青睐。
重点关注“经典”和“爆款”
家教常销书是图书市场中的实力派,自有其硬核优势所在。北京理工大学社生活分社的图书中,常销书的利润占全部图书利润的70%——80%。有些早在2011、2012年就出版的书现在依然热销。因此,如果家长初次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品种而无法选择时,不妨从常销书入手。比如,“孙瑞雪教育三书”不仅长销,而且年年畅销,出版10余年,销量超700万册,已经成为家长们的“经典之选”。
对于出版社而言,常销书是稳固的后方基地,“爆款”则是拓展市场的利器。“爆款”的背后其实是新品类的爆发。出版社找到新品类风口,才能在渠道生态环境中突破固有的限制,实现主动增长,否则只能慢慢变成陪跑。然而,家教书领域的“爆款”并不多,所谓“爆款”也往往达不到其他类畅销书的量级。这对家长读者反倒是一件好事。家长对待“爆款”或“畅销书”的态度一定要冷静,不要急于入手。当一类书集中出现,家长在选择时可以多关注最早面市的那一本。因为最早面市的品种很可能起到了预热市场、引发跟风的作用,很可能是热销类别里比较好的代表作。竹石文化研发的《儿童行为心理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陪孩子度过7——9岁叛逆期》等热销书及时抓住了读者的痛点,迅速推出后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后期,一些同质化竞品相继出现,但读者影响力相对有限。
理性为大V作者买单
在新技术推动新媒体平台快速发展的当下,一些热衷在新媒体平台分享育儿经验的家长和家教领域的专业人士,在不断沉淀、丰富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逐步尝试将在新媒体平台上储备的内容转化为图书。与传统家教领域的内容相比,一些作者的家教理念颇具新意,并多以育儿实践为基础,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选题和图书的质量。从内容输出的角度来讲,家教书市场的门槛在变高。越来越多有实操性思考和专业研究背景的作者进入这个领域。很多家教类自媒体大V作者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在他们的带动下,更多家长开始关注家庭教育,并从家教书中寻求自我成长和亲子共育的方法。但是,一些问题也无法回避。一些大V作者并没有精心打磨图书内容,只是把图书作为其新媒体课程的补充和附属。一位家教领域的资深出版人就坦言,他曾向一个大V作者约过稿件,发现该作者写的书稿内容远远不如其在新媒体平台讲授的内容。
所以,读者在选择大V作者的图书时也需要理性一些,不必爱屋及乌为其所有内容买单。
不迷恋新营销手段
现在,包括家教图书在内的各类图书所使用的营销手段越来越五花八门,抖音、今日头条、小红书等平台以及一些大V博主都成为营销的借力点。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营销手段越多,对读者越有利,可以让读者更快捷地接触图书信息。但是,需要提醒家长的是,针对流量平台和大V推荐的图书,仍需要科学选择。新生代父母易于接受新事物,但是切莫因一个精彩的营销创意而为一本平平之作或者不适合自身需求的图书而掏腰包。
中国妇女社图书数字出版中心主任应莹表示,妇女社也在积极尝试新的营销方式,但是在尝试中也发现,只有通过更长线、更稳定的内容和作者资源,才能把根扎下去,在图书市场生态系统中谋求精准、有效的影响力。对出版社而言,出版高质量的图书才是“初心”;对于读者而言,买到适合自己的书才是“本意”。在精彩的营销手段前,出版社不忘“初心”,读者莫失“本意”,方为正道。
如果家长对新营销手段推荐的图书一时无法判断其质量水准,那么也不妨主动向“口碑效应”求解:问问其他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