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从最早的病因病情不明,到武汉封城、人们居家隔离,再到临时医院的建设、全国复工时间推迟等,一系列突变在短时间内接连发生,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和声音的传播者,出版行业在面临考验时,同样对工作进行了及时调整。在疫情爆发之初,许多出版机构就第一时间以出版、转载、重印等方式产出了与疫情相关的图书。这些专业性的知识被以最快的速度呈现到了读者面前,一方面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出版机构吸取了流量。
纵观这些出版机构的新产品,不难发现此次疫情对出版机构的选题策划、工作方式及专业定位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
科普内容大热,专业知识需求进一步显现
疫情爆发之初,尽管时值春节假期,但仍有许多出版机构在第一时间出版了相关书籍。从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于1月23日上线开始,各出版机构上架的防疫相关内容呈井喷之势。
这其中既有专业出版社如中南大学出版社(简称“中南大学社”)出版的两本疫情防控读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众防护与心理疏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100问》、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简称“鄂科社”)策划出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简称“浙科社”)紧急重印2003年非典疫情后出版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也有大众出版社如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抗疫简史》,少儿出版社如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简称“长少社”)紧急编写出版的科普绘本《写给孩子的病毒简史》、海豚传媒策划的儿童流行传染病科普绘本《病菌快走开•3——6岁幼儿健康管理绘本》。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除了都围绕 “疫情”这个主题,这些图书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科普。在最近出版的图书中,关于病毒本身的发展、如何防护病毒、如何在疫情期间进行心理疏导、中国历史上的疫情发展等方面的科普,种类繁多,内容分类也相对垂直。在复工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简称“协和社”)就已规划了几本针对新冠肺炎的图书,其中《协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手册》《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众防护问答》面向普通大众,以传达清晰、准确、权威的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另外一本针对医务工作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实用手册》定位于指导基层医生如何识别、诊断、治疗新冠肺炎,并以此指导全国医院规范化工作,并建立科学系统全面的防控体系。
这类具有实操性的科普图书在疫情期间,尤其是在疫情尚不明朗之时受到了许多读者的青睐。协和社将内容上线微信公众号后,一日阅读量近48万次,分享近5万次;中南大学社微信公众号两日内阅读量突破40万次,用户触达实现百万规模;长少社《写给孩子的病毒简史》短短几日获得数十万次阅读。可以看出,用户对科普确实有需求,而这类需求,既来自于极端情况下公众对权威信息的信赖,也源自读者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
相比上一代读者,当下的读者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京东图书发布的《2019中国图书市场报告》显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图书网购用户占到了70%以上,同年,科普类图书在京东上的销售额增长三成多,用户同比增长超过20%。近年来,科普图书的销量一直在走高,分类也逐渐细化,尤其是“会说人话”的“软科普”受到了许多读者用户的欢迎。由此,科普类图书会在疫情期间受欢迎也就不足为奇。
在危机来临时,寻找信息以规划对策是人的本能,而在信息庞杂、流言遍地的情况下,出版机构所具有的专业性就显得尤为珍贵,这也是许多出版机构的内容在疫情期间获得大量传播的原因之一。鄂科社总编辑章雪峰说:“此次疫情中,大众对公共卫生知识还存在比较大的市场需求,有关身体健康、病毒传染病、心理自助及疏导、公共卫生危机应对的医学科普图书,可能会迎来一个热销周期。”相比自媒体或互联网媒体,具有传统出版背景、专业资源和严格审校制度的出版机构在用户心中更为可靠,发布的信息也因此更加可信,这也是在科普领域,出版机构在互联网时代所具有的优势。
许多出版人在受访中表示,“专业性”将成为出版工作中更受重视的部分。与此相对应的,出版机构作为“平台”的功能将进一步显现出来。“专业社要利用专业的编辑资源,连接顶级专家、普通医生和读者,建立医疗信息正循环。”协和社副社长左谦说。专业服务、平台连接、用户触达,这些在疫情期间着重凸显的部分,将进一步推动出版机构向高质量知识服务机构转型。“专业出版、知识服务会成为新的更为重要的出版模式。”中南大学社社长吴湘华说。
线上平台成主场,出版融合显著加深
这个特殊时期带给出版机构的另一重要影响,是出版形式的改变。原本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出版机构出版电子书、有声书等多媒体形式的出版物已不稀奇。但由于疫情爆发期正值春节,且为避免交叉感染,企业延长了春季假期,公众只能居家隔离,为了能够迅速有效地传播,几乎所有出版机构都以数字出版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发布了内容。
传播能力最强的社交媒体自不必提,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的微信公众号,在这个时节成为了电子资源发布的首选平台。事实上,但凡是图文形式的内容,基本都会在出版社自有的微信公众号、App、媒体平台以及学习强国、咪咕阅读、掌阅有声、火把知识等各大平台上线。而跳出图文二维形式的出版物,可选择的传播方式和平台就更多了。
社交媒体之外,同样是战场。如除公众号外,浙教社将电子版内容分发至学习强国等40个网站和App,并与浙江电子音像出版社合作完成了该书的有声书录制,同样免费发布。浙科社编辑制作李兰娟院士防控疫情的有声栏目“疫情防控,树兰在线”,并在蜻蜓FM、懒人听书、喜马拉雅、咪咕阅读、掌阅有声、火把知识等各大平台上线。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则组织四川艺术家以“2020等你健康归来”为主题录制视频,通过抖音短视频平台宣传野生动物保护观念,解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蒲蒲兰绘本馆策划了直播系列活动,另外,其知识问答还被引入在线教育,延伸成为学生在寒假里的阅读材料。
线上平台的分发机制和传播原理极大改变了传统的出版发行流程。在此之前,出版机构或多或少都已走上了融合转型的道路,从最早的仅仅将内容上线,到铺开互联网营销、打造互联网产品,再到构建全媒体融合出版平台,出版机构的融合发展之路已经走过了好几个阶段。在实际发展中,传统出版的转型多多少少都受到了掣肘,或许是观念落后,或许是资源不足,导致融合出版并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但此次疫情的来临,足以将所有产出内容的出版机构都“逼上梁山”,打通融合出版转型的每一个环节。如左谦就说:“《协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手册》是协和社首次以纸书、电子书等多版本同步出版、并结合图文等多种形式在线传播。”
在这个特殊时期中,已具有数字出版优势的出版机构进一步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所涉及的出版形式早已不仅限于电子书,也有听书、直播、知识服务、在线教育等新形式,还有许多社依托自己的平台,完成了又一次融合出版,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以其在微医互联网总医院收到的问题为基础,编辑出版《新冠肺炎问答》手册,并在手册中加入了关于疫情的在线免费问诊入口,读者只需扫码便能进入“微医互联网总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义诊专区”。
但在疫情结束后,这些依托互联网工具和平台而生的多元形式并不会成为“期间限定”,而是在特殊时期与传统出版经历了一次紧密融合,并将在未来持续发力。接力社社长白冰表示,接力社将改变常规的思维模式,强化线上音频产品出版,增加线上出版内容和品种,比如会多出音频书、富媒体电子书、数字、电子化图书、互动图书,互动于一体图书等。”吴湘华也说:“这次应对疫情的主题出版,全面检验了我社多年来的数字化转型成果,也将成为我社转型发展、融合出版之路上的里程碑事件。”
优先社会效益,更加关注公共健康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隔离期间,沟通交流极为不便,出版链条上的许多环节如印刷、物流等都因此缺失。面临疫期特殊需求,海豚传媒将可以在线上进行的工作提前,保障重点项目的生产和营销;协和社利用聊天软件和社内共享平台进行线上办公;中南大学社则采取远程办公与定点值班相结合的方式,接力工作180小时。各社在保证无人员聚集的前提下,有条不紊推进工作,“举全社之力,优先保障抗疫公益书出版,不计成本。”左谦说。
在疫情爆发前,各出版机构都按部就班地在进行着自己的出版计划。而疫情来得猝不及防,又正值春节假期,许多出版机构临时调整了工作节奏,以出版疫情相关图书为先。川少社将替换3月杂志内容为疫情主题内容,蒲蒲兰绘本馆在策划中的直播活动、公益朗读活动,协和社将策划疫情回顾、总结相关的图书等。在内容出版后,也大多数以免费形式在互联网上公开发布,纸质版亦放弃了前期的经济效益。鄂科社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电子书免费上线,纸质书首印的20万册免费分发,目前线上阅读用户已近五千万,且不断有来自外省的纸质书订单。目前该书正努力组织印刷,待疫情好转后迅速上市。通过各种线上渠道分发内容,力求将“触达”放在首位,让科学信息和正能量得到更多传播,是出版人在特殊时期的共同目标。而更看重“公益性”,为出版机构赢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达成多赢。章雪峰说:“预计疫情缓解以至消失以后,未来一段时间的图书市场会逐渐好转,图书销售趋高,特别是医卫类图书会形成一个销售高峰。”
而长期来说,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核心的各种相关选题,都将成为各出版社的选题储备之一。如川少社社长常青及北京蒲蒲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冬汇都表示,在之后的童书选题策划中,将更关注防病救灾、公共卫生常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选题,海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编辑策划总监陈琳也表示,将更关注与儿童健康安全知识相关的选题,从意识层面提升孩子的认知与自觉。但对于专业社来说,内容上的变化不会特别明显。“在医学专业角度,指导公众正确应对和指导医生正确治疗会是长期不变的两个方向,围绕这两个基本方向的内容策划不会有重大变化,但是基于这些内容的出版形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可能会有重大变化。”左谦说。
从选题上来说,重大事件带给出版机构的影响,将会是全面且深远的。未来一段时间,出版机构将对公共卫生话题加强关注,并以此为中心转变发布模式和传播模式。但不论如何,出版人回馈社会、记录时代的总方向不会变化,并将朝着这个总方向,以精准专业和高效传播为目的,承担新时代出版的使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