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绘本编辑室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尤其是医务工作者。他们逆行而上的身影让我们感动,也给予无数人战胜疫情的信念。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作为一家扎根于武汉的专业少儿出版社,出版一本讴歌一线英雄们抗击疫情的勇气,向儿童普及防疫科学常识的图画书,是我们的出版责任和使命担当。在这一背景下,原创图画书《等爸爸回家》应运而生。
从新闻细节捕捉到选题切入点
疫情来势汹汹,一波波义务工作者“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奔赴一线。在浩如烟海的关于义务工作者的新闻中,有一张朴实的照片深深打动了我们。照片中,小女孩抱着身穿军衣的妈妈,而妈妈则轻轻拭去小女孩眼角的泪水。
如此平凡的瞬间,却在数以万计的义务工作者家庭中上演着。疫情进展得太迅速,对他们来说,从收到电话通知到出发奔赴一线,往往只有几个小时。这么短暂的时间里,他们甚至都不能好好跟孩子告别,更无法向孩子解释,他们为何又一次要失言。而这种分别,也许不止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更在义务工作者的年年岁岁中。
于是,编辑团队敲定了医务工作者与孩子的一次分别,这样一条故事主线。也是为了帮助医务工作者家庭里的孩子,去了解我们身边正在经历着的这件大事,让他们理解爸爸妈妈行为的高尚。
在整个故事的讲述中,我们是完全基于儿童视角。比如将小朋友爱吃的棉花糖,贯穿在全书中,巧妙地呈现了医护人员家里爱的传递:一开始是爸爸总给孩子买棉花糖,是爸爸对孩子的宠爱;然后是妈妈用棉花糖安慰孩子的时候表达出的爱;最后是孩子把棉花糖留给爸爸,对爸爸迸发的爱。这种爱是朴实的,也是贴近小朋友们的日常生活,很有带入感的。
多部门线上合作,17天创作成型
创作绘本是一个需要作者、插画师、编辑三方高度配合的工作,而且过程往往需要累月经年。在绘本《等爸爸》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克服了创作周期短时间紧;创作团队防疫隔离在家,人员分散不便沟通;插画师手头没有专业绘画设备和软件等重重困难和考验,本着为抗击疫情做贡献的一腔热忱,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奋力完成了创作任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这部作品配画的插画师,正是我社自己的插画师队伍。他们共事多年,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而且所有的画稿在线稿阶段和上色阶段,都有专门的主笔来统稿,这也是数十人联合创作,全书画稿保持风格统一的秘密之所在;也为我们的出版,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电子书+音视频+儿歌,对故事进行立体化呈现
为了让孩子们通过更丰富的形式,了解《等爸爸回来》这一图画书故事,我们做了多方面的努力。
一是提供免费的电子书,让不管在哪个城市的孩子,都能同一时间快速地获取图画书资源。
二是由我社图画书讲师黄磊女士为这本绘本录制音频版,同时还邀请武汉的儿童王震子录制了童声版。
三是邀请音乐界人士,创作了本书的同名儿歌。
同时,我社长江绘本研究院还会联动推出本书的视频讲解、儿歌MV等多种形式。
总之,谨以此书向奋斗在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帮助所有医护家庭的孩子理解父母的这一次离别,也让千千万万个因为疫情不再能出门玩耍的孩子明白:正是一个个小家庭的离别,才能换来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感谢我们生活中,众多的守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