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 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修订版)余新忠著/谭徐锋工作室策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65.00元/ISBN: 9787303166282
2020年开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人们在21世纪再次感受到流行性疾病的威胁。我们能否从医疗社会史中寻求对现实问题的启示?读者不妨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学者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 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修订版)一书中,寻找答案。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修订版)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疾病医疗社会史的研究专著,曾在2003年出版,后又在2013年重版推出。首版时,因“非典”爆发,这部医疗史学术著作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促动了学界和社会对疾病、医疗以及其历史的关注和投入。
该书作者余新忠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他从1997年左右开始关注医疗社会史,攻读博士期间写过有关道光三年的水灾的论文。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他意外地发现,嘉道之际,江南地区(后来发现是全国性的)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瘟疫,现在一般认为这是真性霍乱在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流行。地方志里有很多关于这场瘟疫的记载,讲到时人染病后的症状,比如上吐下泻、脱水、消瘦、青筋暴露等等,颇为详细生动,但当时却很少有人关注到这些记载。这促使他将“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进行研究。后该论文荣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论文的修订稿便是后来出版的《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
在书中,他从瘟疫这一以往中国史学界甚少注意的社会现象入手,通过对清代江南疫情及其与社会互动关系比较全面细致的呈现,探讨了中国近世社会的发展脉络、清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和清代江南社会的特质等问题。
2013年,这本书修订重版,主要修订细节方面,基本的观点、结构和内容,一仍其旧。余新忠认为,作为一项自成体系的学术研究,仍自有其价值和意义。在书的后记中,他期许自己以此为起点,做出进一步的学术认知和研究理念的探索。
可以说,这本书援入新视野,探讨新问题,把握中国历史运行的实情,致力于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实践与发展,既拓展了中国史研究的领域,延伸了疾病史研究的资料范围,又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近世社会变迁、国家与社会关系等问题作出了新的诠释。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伊始,余新忠教授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专访,他谈及对清代江南瘟疫、近代卫生防疫机制的研究,探讨了“卫生”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的变迁、作为一种现代性的复杂面向,以及作为一种权力的省思。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社会对疾病的应对,关注的重点在“避”和“治”,而非“防”,缺乏积极主动的、由公权力介入的制度和行为。
而对于“非典”和新冠肺炎两次传染病的爆发,他认为,瘟疫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因子,一直与人类处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争斗中。17年前的“非典”推动了中国社会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及发展,提升了国家疾病防控体系建设,也让国人意识到,瘟疫并未远离我们,“讲卫生”和加强卫生防疫意识依然任重道远。医疗卫生不可能是孤立的存在,它从来都是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流行,尽管我们看到国家和社会在应对上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有些方面仍有遗憾。这两次发生在中国的疫情无疑是人类的灾难,但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吸取经验教训,则可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财富。“非典”的警示,让我们在卫生防疫和疫病防控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这次事件则再次提醒我们,进步的空间仍然很大。同时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省思,整体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国民科学素养教育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进步和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