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人工智能时代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思考

2020-01-21 来源:《编辑学刊》
  【作 者】黄贵懿:重庆文理学院软件学院;牟芷: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摘 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出版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也对编辑出版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文章从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出版业的影响着手,总结出智能时代新型编辑出版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要求,并从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提出改进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编辑出版;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机器人、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相关技术广泛渗透到出版行业各领域,智能产品、智能生产和智能服务正深刻地改变着整个行业的发展。面对挑战,出版行业只有准确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方向,不断改变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抓住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促进整个行业的升级发展。

  一、人工智能给出版业带来的巨变

  信息技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类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驱动下,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AI)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计算机通过深度学习、人机协同等技术实现对人脑的模拟与延展,开启了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当前,人工智能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1]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业的产品创新、内容生产、读者服务等多方面的快速应用,正重塑着编辑出版的业务流程,改变着整个出版业的发展状态。

  (一)出版产品的智能化

  人工智能在出版领域的探索和应用不断加强,各出版单位纷纷加大对人工智能的布局,开发出众多智能化的出版产品。在游戏出版领域,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等技术结合,增加游戏的智能推理能力,产生众多优秀的游戏产品,将用户的游戏体验带入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新闻出版领域,如BuzzBot、Quartz、微软小冰等智能机器人可以和读者“聊”新闻,与读者智能互动。在媒体服务领域,自然语言处理和智能搜索的应用如智能音箱、智能陪伴机器人等让人机交互更加人性化。可以说,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业的开发和应用,让出版产品样态更加丰富。

  (二)出版过程的智能化

  人工智能深度地改变着出版行业的生产方式,基于“人机结合”的新型智能化数字内容生产,极大提高了编辑出版的效率,有效促进编辑出版的转型升级。编辑出版的策划环节,运用大数据分析和知识推理,快速准确获取读者的需求,《纽约时报》内容趋势预测工具Blossomblot、Velocity等,可以对传播趋势和效果进行识别和预测,从而大幅提高编辑的效率。编辑出版的生产环节,智能编辑助理可以帮助人类编辑快速实现内容加工、格式转换和语言翻译等大量工作。腾讯Dream write和《华盛顿邮报》Heliograf等编辑机器人,可以模拟人类编辑自动完成新闻写作,快速生成高质量的作品。“讯飞听见”、谷歌字幕翻译等智能产品,己经接近人类翻译水平,把编辑从繁杂的案头工作中解放出来。最近两年的《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都谈及人工智能对出版生产的支撑,指出人工智能将重塑出版流程,为出版行业转型融合带来更多可能。[2]

  (三)服务营销的智能化

  人工智能快速推动出版行业向“知识服务”转型,服务和营销方式向着精准化和个性化服务转变。通过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智能技术实现对人视、听、触感觉及思维方式的模拟,感知用户所在环境和状态、个性化需求,从认知、情感和习惯多个维度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方案和场景阅读内容。如美联社在体育报道中运用算法推荐技术,为比赛双方的支持者提供不同的报道。[3]

  二、新型编辑出版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素养

  从生产、产品到市场营销各环节,人工智能正在彻底地改变整个出版行业的发展。人工智能时代产生的新态势和新环境,需要我们去理解它、利用它、融合它和开发它。根据人工智能给出版业带来的变革性影响分析,对比当前传统的编辑出版人才能力要求,智能时代的新型编辑出版人才应具备以下四方面能力。

  (一)智能技术的驾驭能力

  掌握一定的人工智能基础知识,熟悉本行业智能技术的前沿应用,具备大数据分析知识化管理和开放智能平台应用能力。传播类和图情类方向的人才,还应掌握智能化数字产品的生产和优化,掌握跨媒体共享、分析与推理及智能化媒体加工制作等技术。

  (二)智能产品的创新能力

  具备互联网思维与理念,有较强的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具备对信息的快速组织和联通能力。出版产品策划和设计时会运用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能将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技术、图像识别、知识图谱、智能模式识别等应用,创新融入到数字化出版产品和数字化媒体服务中,开发出新型智能出版产品和拓展智能媒体新服务。

  (三)智能服务的管理能力

  出版产品开始与智慧生活、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深度融合,共享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掌握立体多元的文化服务与信息内容服务模式,[4]才能有效管理各类智能产品和服务。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人机交互的深度开展,新型编辑需要掌握分析用户历史记录、交互数据、实时环境和情感特征相关技术,准确把握用户个性化需求,从内容、渠道、平台和经营等多方面提升信息服务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四)智能时代的担当精神

  机器编辑不能产生人的情感,机器编辑不会有道德和伦理的判断,智能时代需要人类编辑具备合格的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具备较高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用思想和情感优化文本内容,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内容具有时代的气息和精神,富有情感与魅力,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价值。只有具备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和能力,才能让智能时代编辑成为有态度、有理想、有担当的“看门人”。[5]

  三、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人工智能时代对编辑出版人才能力从技术、创新、管理和担当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而我国现有编辑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很好适应智能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围绕培养理念、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探寻一条新路径。

  (―)培养理念注重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德育为先的培养理念。智能机器缺乏人类的情感与理性,智能时代下出版编辑人才更需要坚定的政治素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时代的担当精神。所以培养理念中首先就是坚持德育为先的理念,更加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二是坚持能力导向的培养理念。人工智能时代更加注重产品智能化和服务的个性化,所以要坚持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三是坚持融合创新的培养理念。人工智能时代加速产业变革,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不仅要与时俱进,还必须树立开放式和终身培养的发展理念。只有打破文科与理科相互分隔的固化思维,坚持教学、研宄和应用一体化发展,不断开拓视野,海纳百川吸取众家之长,持续融合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二)培养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让出版行业从产品到服务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编辑人才培养体系要主动适应技术的快速变化和产业发展的提档升级。培养体系需要在德育为先、能力导向和融合创新的理念指引下,高校与出版单位协同创新,让编辑出版学历教育、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体系化和科学化,教育方式更加凸显个性化,共同建立起开放和多元的教育平台,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终身化学习体系,促进编辑出版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三)培养模式着重六个方向

  1.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聚集在高端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一线,要在编辑出版专业教学中融入人工智能的内容,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师资缺乏。根据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建设的现状,急需构建一支复合型师资队伍,以满足智能时代的教学要求。为此,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校企联合开展科技人力资源体系建设[6],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建立师资人才库,共同设立人才基金,共同建立培养和绩效考核体系,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和高端人才定向培养相互促进发展。建立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实践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双导师”机制,实现师资人才的互聘共享,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行业前沿,增加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编辑出版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综合技能,要坚持动态跟踪人工智能前沿发展,如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与计算、混合增强智能、群体智能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等,注重人工智能与自身研究方向相融合。对出版行业影响较大的智能出版技术、智能编辑技术、知识服务与知识计算技术、群体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智能模拟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要密切关注并及时融入教学。

  2.重构应用导向的课程体系

  编辑出版专业涉及多个专业方向,按专业应用可划分为内容生产、技术研发、资本运作和经营管理四类,课程设置时要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分类设计。由于教学时间不宜大幅增加,在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时,需把握好课程知识结构的广度与深度。具体来讲一是课程增减和合并。增加人工智能和跨媒体技能培养课程的比例,将传统专业核心课与人工智能新知识相结合。合理设置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比重,増加技能课程的比例,技能实践课程达到总课时的20%以上。二是课程升级和优化。智能时代更注重编辑出版人才的价值评判能力,培养有担当的媒体“看门人”。各门课程中均应融入价值观教育内容,部分课程加入情感分析与心理导向的有关内容。

  3.融入智能化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上,注重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编辑出版核心知识的有机融合,及时与发展前沿相对接,构建起结构科学、内容交融的知识体系。例如出版选题策划中增加大数据分析技术。传播学中增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介绍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影响。数字出版中增加智能编辑的操作和使用。读者行为学中增加人机交互环境下读者阅读行为的分析等。

  4.运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

  人工智能时代无论是技术发展还是读者需求都在快速地发生变化,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需要以不变应万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宄和协同创新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与编辑出版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如翻转课堂或SPOC。具体形式为: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组织学习资源,设计教学支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微视频和虚拟教学资源开展自主或小组合作学习,并记录学习中遇到的疑难课中,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开展讨论,组织学生小组协作学习。课后,通过在线虚拟平台指导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分析判断能力。

  5.构建资源协同的实践体系

  人工智能环境下,读者需求升级导致出版产品和服务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人才培养上,就应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为此,高校应当加强编辑出版专业的实习和实训建设。一方面,优化校内实训平台,增添人工智能实验硬件和软件,适度调整学生实践课程的占比。另一方面,积极与出版单位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并形成制度化保障、专业化引领、项目化运作、团队化建设的协同育人体系,实现校企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机融合,互利共赢与相互促进。通过实习和实训体系建设,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时代出版业生产流程和出版市场服务的新变化,掌握出版行业发展动向和发展趋势,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技能。

  6.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人工智能环境下,更加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导向。因此,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编辑出版人才评价机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持续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一是确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教师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家庭,也包括学生自己和学生团队,评价内容包括课程评价,也包含实践过程评价。二是做好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收集多元主体的评价数据,形成个性化和可视化的评价结果,帮助师生优化教育教学每个环节,促进教学过程的不断提高和进步。

  注释

  [1]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EB].http://www.gov.cn/.2017-07-20.

  [2]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7-201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EB].http://www.cbbr.com.cn/artide/123368.html.2018-07-26.

  [3][4]王亮.人工智能技术环境下新闻出版业运作模式创新[J].出版参考,2017,(09):9-12..

  [5]本报评论部.算法盛行更需“总编辑”——2016舆情观察与思考[N].人民日报,2016-12-23.

  [6]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新闻出版业“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总体思路[EB].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129/c40606-28094374.html.2016-01-29.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