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庚子新春 名家话阅读与生活

2020-01-21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解慧 夜雨
  继《2019名家阅读生活报告》发布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联手数位名家、作家、阅读推广人,继续发布有关阅读生活的调查。作为全民阅读推广的重要力量,他们怎么看阅读这件事,阅读生活又是怎样的?让我们倾听他们坦诚作答的读书感言与阅读分享。相关内容分两期刊发,请继续关注。

  高  兴:读书、读世界、读人生

  《世界文学》主编

  2019年几乎可以说是我的阅读年。从岁首到年终,粗略算一下,共读了100多本书,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

  2019年遭遇到的最考验阅读心力和毅力的小说是800多页的长篇巨制《4321》([美]保罗·奥斯特著,李鹏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11月版)。他原来写小说精炼、简洁、充满悬念,特别讲究语言和节奏,故事中套故事,但读多了,觉得他是个类型化小说家。《4321》倒是不同于他原先的小说。小说写了一个人物的四本发展轨迹、四本可能性,但感觉技术性比较强,也可以说是将四部小说揉成了一部。不管怎样,对在古稀之年依然渴望有所突破的奥斯特,我还是要由衷地表示敬意。

  中国读者相对陌生的《莫斯科绅士》([美]埃默·托尔斯著,马韧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6月版)是我今年读到的好看又耐看的外国作品。小说时间跨度大、容量丰富,人物、细节和情节十分生动,饱满,丰盈。严峻、复杂、变幻的底色与精致、华丽、机智的笔法构成奇妙的张力,吸引着读者走进时代的场域,深入人物的内心。作者深谙小说的智慧,灵活调动各本元素,通过迷人的叙事,探讨了尊严、高贵、优雅、独立品格、心灵自由和人之为人的意义等重要主题。可以说,《莫斯科绅士》是一部命运之书,也是一部心灵之书。

  如果说读外国作品是我的某本本职工作的话,那么,读中国作品完全是我的兴之所至。读中国作品总有亲切的感觉,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今年读了不少中国作品,感觉最亲切的是长篇小说《灭籍记》(范小青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1月版),这是她小说写作的一次变法或突破。《灭籍记》如一则现代寓言,亦真亦幻、真假难辨,但又那么贴切地映射出中国现实,特别容易引发我们这些过来人的共鸣。整部作品写得很机智、好玩,有一本特别的腔调,语感和节奏感都很鲜明,用轻盈的甚至轻喜剧的笔触写出了沉重的苦涩的现实。由于作品用了不少我家乡的方言,所以我读起来,又感到格外的亲切。

  关于读书这件事,最实用的阅读方法,还要属选择性阅读,只能是选择性阅读,因为读物实在太多太多了。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出那些最值得读的图书。结合经验辨别,他人推荐加上个人判断,最终锁定自己要读的书。

  在阅读时,不妨泛读和精读结合运用。有些书值得细读、精读并反复阅读。而有些书只需泛读、速读甚至翻阅。阅读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审美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正是这本成长的具体体现。阅读还会培养你的清醒意识和怀疑精神,这些至关重要。世界和人事永远比表面上看起来的要复杂得多。读出字里行间的东西,读出书本背后的东西,读出表面底下的东西。读书本,最终又会帮助你去读世界,读人生。世界和人生,不也是一本大书吗?

  希  行:要读有意思且看得下去的书

  网络文学作家

  读书对我来说,是休闲也是学习,今年印象最深的5本书如下,推荐理由只有一个:有意思且看得下去。

  这5本均为外国文学作品,分别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莫泊桑的《羊脂球》,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及比托尔的《变》。

  至于说最实用的阅读之道,应该是多读书不求甚解。

  一个人生命和精力有限,但可以通过看书,看上下五千年社会风土人情,体会自己不会切身经历的动荡情感,阅读的时候就会更体会到生而为人真是有趣和幸运。这就是我在2019年的阅读生活或印象深刻的阅读时刻。

  源子夫:以读书定位人生坐标

  编剧、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2019年,面对时代的巨轮,我的精神世界不断地翻江倒海,事过境迁,发现每读一本书都像一段生活的寓言,于是我开始去啃厚重丰饶的大部头,诸如杜兰特的《世界文明史》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史:年表卷》。在历史与文明的坐标下,渐渐地锚定了自己的灵魂。

  最实用的阅读之道,我认为是与灵魂知己同读一书,切磋琢磨,各自成全。

  陈禹安:从读养育书到创作绘本

  心理管理学家、作家

  2019年我的阅读生活是碎片状的,读书的速度赶不上买书的速度。最大的收获是在阅读各类养育书籍的时候,冒出了创作绘本的念头,希望用故事去滋养孩子的成长,一口气创作了5本,2020年就能上市了。

  我的阅读之道是散看、杂看各本书籍,往往能触发很多灵感,然后及时记录下来。这本方式可能对内在知识架构已经搭建好的人比较合适。

  刘大先:不读经典,便是浪费生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

  当下的阅读形态多变,除了纸质阅读外,还有电子阅读,通过手机终端、电脑终端进行传播;传播的内容除了文字,还有有声书。显然,我们的阅读出现了大变革,已经改变了印刷文明时代对阅读的定义。

  人类的文明发展经历三个时代,从口头文化,到有了印刷术,产生了书写文明;再到大众媒体时代,各本各样的新媒体涌现,进入媒介融合的时代。文化阅读生态也随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视听感官文本样态冲击、挤压着我们过往的阅读空间。也因此,我们更应该强调经典的印刷文明阅读形式,虽然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一文明正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纸质阅读会被改变,比如我们用其他的方式来阅读,但严肃阅读的意义不变。第一,阅读能带来对整体性世界的认知,即给予人整体性视野;第二,阅读能带来深度的思维,而不是接触越来越单一化的信息;第三,阅读能带来情感和道德的教育,可以使我们对他人产生认知的共性,即人如何成为自己,如何在世界上行为,如何与社会、他人建立联系。因此,对于读书这件事,读者一定要懂得挑最好的东西来读。经典经过千锤百炼、经过时间的淘洗、经过无数人的甄别而流传下来,值得尊重。如果一个人在信息爆炸时代,不找最经典的东西读,便是浪费生命。

  成  长:听有声书与讲给别人听

  青年作家,稻诚书店联合创始人。出版作品《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等。

  我是一个习惯于传统阅读方式的人,以往的阅读基本都是读纸质书,虽然有一个电子阅读器,但除了坐飞机的时候,平时也极少使用。2019年我在阅读上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开始成为有声阅读的用户,其实有声阅读也不是新鲜事物了,当年《平凡的世界》就是通过广播演播的形式成为“爆款”的。但这两年有声阅读发展比较迅猛,很多专业的内容生产者和机构入场,让有声阅读的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垂直细分领域也做得越来越清晰。

  在北京开车经常堵在路上,利用这个时间听些有声节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今年我听完了三联中读出品的《了不起的文明现场》,由一线考古队长讲述良渚、二里头、殷墟、秦兵马俑等考古现场的发掘故事,感到受益颇深,对文物考古也开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一位主讲人都会列一个推荐书单,于是家里又添置了不少文物考古方面的书籍。

  关于读书,费曼学习法被认为是富有成效的学习方法。说的是,你如果想掌握某一个知识,最好的方法是将它讲给另一个完全不懂的“菜鸟”听,并且能够让他听明白;这就是我们说的“以教代学”。

  放在阅读方面也同样适用,一本书的内容,如果你能够用清晰、简洁、准确的语言讲给你的家人、朋友、同事,让他们能够领会大意,这就说明这本书你读懂了、消化了,甚至有了自己的理解。

  所以我一直认为,阅读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阅读也不应该是一件孤独的事情,我们应当经常将阅读的收获与心得与他人交流、分享,这样既激发了自己的阅读动力,又丰富了自己的社交生活,何乐而不为。

  戴潍娜:分享一个女性诗歌书单

  诗人、青年作家

  谈阅读,不如分享书单,我整理了近几年比较好的诗集,想向大家推荐这样一个女性诗歌书单。我还读了一些英文诗集,在此以中文版为主。

  首先是《你是黄昏的牧人:萨福诗选》([古希腊]萨福著,罗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萨福是古希腊最著名的抒情诗人,柏拉图称之为“第十位缪斯”,其出生地Lesbos岛也是英文中“女同”(Lesbian)一词的来源,现存诗歌多为残篇。

  第二本是《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英]伊丽莎白·勃朗宁著,毛喻原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版),她与丈夫罗伯特·勃朗宁都是19世纪英国的重要诗人,当然更为人所知的是他们传奇般的爱情故事,以及她留下的一组《葡萄牙十四行诗》。第三本是《狄金森诗选》([美]艾米莉·狄金森著,江枫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狄金森与惠特曼一起,被看作是美国诗歌传统的开创者,但她在世几无发表,终生隐居在麻省小镇阿默斯特,也未结婚,被称为“阿默斯特的修女”。第四本是《唯有孤独恒常如新》([美]伊丽莎白·毕晓普著,包慧怡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毕晓普和狄金森类似,她在世时也是有点默默无闻的,但自从1979年去世以来就名声飞涨,20世纪最重要的女诗人之一。第五本是《精灵》([美] 西尔维娅·普拉斯著,陈黎、张芬龄译,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普拉斯,“自白诗”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什么叫自白诗?就是当年艾略特提出“非个人化”,把“我”从诗里拿掉之后,突然出现一批诗人,以极度的个人化写作反驳了艾略特的诗观。第六本是《野兽派太太:达菲诗选》([英]卡罗尔·安·达菲著,陈黎、张芬龄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年版),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性桂冠诗人,第一个出生在苏格兰的桂冠诗人,第一个公开出柜的同性恋桂冠诗人。第七本是《重建伊甸园:莎朗·奥兹诗选》([美]莎朗·奥兹著,远洋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1975年,法国著名女权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提出:“女性必须通过她们身体来写作。”奥兹的诗便是对此最好的回应。

  雪漠:2019年我专注研究红色文化

  作家,西北文学的代表之一,代表作“大漠三部曲”《大漠祭》《白虎关》《猎原》等。

  我一向爱读书,而且只读那些能给我的灵魂提供真正滋养的好书。因为人的生命太宝贵了,我不愿意将它浪费在那些毫无意义、让人堕落的书上面。因此,我阅读的,总是我这辈子必须要读的书,不读它们就是我人生的损失。

  2019年,我阅读了诸多红色文化书籍。以前,我对红色文化并不看重,但后来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对红色文化有了一种全新的看法。我发现,我们党在刚开始创建的时候,只有三个人,分别是陈独秀、李大钊和张申府,他们共同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名称。但发展到今天,我们党已经有8000万党员,还成立了一个伟大的共和国,而且它是在内忧外患,血雨腥风中成长起来的。我想它的经历对于我们今天取得成功,必然有一种借鉴和启迪,所以我开始重点研究红色文化。

  2019年是我研究红色文化最用心的一年,在对它的研究中,我发现,如果中国的企业能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到一些营养,那么中国的企业就可能走向世界。在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几个关键性要素中,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深思并且学习,比如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当然还包括一些其他的要素,比如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等,尤其是党的建设,我发现在团队建设方面,红色文化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活力。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一批又一批的共产党员被杀掉了,但一批又一批新的共产党员又很快成长起来,有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力量,非常有韧性,为它取得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冯 唐:一年至少要读4本严肃书籍

  作家、诗人,代表作有《女神一号》《欢喜》等。

  午饭之后,读三五页纸书,浑然入睡,昏然醒来,一天神清气爽,读书、写作有如神助。这是我的常态。

  阅读几乎改变了我一切,那真是粮食。如果你想脱离傻逼状态,不变成所谓精神上的饿鬼,那只能读书,必须要有一定的阅读积累。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者是互相印证的,就像“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不过行万里路不见得能遇上最好的导师,多数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导师可遇不可求,但是书基本都在那儿,有些经典已经那么多年了,也不需要太大的成本,更多是靠自己的自觉。

  我现在逼着自己一天读一点《资治通鉴》,一周读一本新书,大致定一些习惯,再忙都要留下读书的时间,在厕上、枕上、车上、飞机上,或纸质书,或电子书(kindle),随时随地皆可学习;每天挤出个半小时到一个小时读书,不长。形成习惯之后慢慢就变成了享受。当然这种习惯形成得很痛苦,但现在我不读书心里就觉得空空的,不踏实。

  此外,也不该妄想读尽天下书,读自己最感兴趣的就已经足够;每个人1年至少要读4本严肃书籍。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最大的兴趣还是了解人性,了解人性的最佳办法似乎还是以大尺度的时间观照人性的变与不变、轮回与演进。以这个思路定优先、做减法,如果只读一本书,就读《资治通鉴》。

  当下,人们的时间确被切得很碎片,但你会发现在手机上阅读,会变得越来越浮躁、武断、不安静,所以人们还会重新拿起书来读。

  鲁 敏:我愿与美与艺术发生亲密联系

  作家,曾获鲁迅文学奖,代表作有《伴宴》《六人晚餐》等。

  我看书不太走时髦节奏。有时读的不是新书,遇到“知音”也会一读再读。

  法国的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丹纳的《艺术哲学》就是其中一本,该书是其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课时的教材,后集编出版,因用讲座笔记的方式书写,该书绝无哲学类著作常见的刻板与艰涩,丹纳所涉甚广,跨越了地理、历史、政治、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分为雕塑、文学、绘画、音乐、建筑、诗歌6个门类,似乎要把天上人间一切美的东西,皆纳之于怀,从头道来。用该书译者傅雷的一句话:这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更幸运的是傅雷与丹纳,二人在渊博精深方面当可比肩,所以全书读来,译文生机勃勃、热情、自信、优美。

  直到现今,我还记得初读该书的情景,那是1995年,我把书带到单位,不免有同事问我所看何书,我总不好意思亮出封面,因为这书名太过高大森严,艺术倒罢了,还哲学,我深恐别人以为我在攀附风雅,不懂装懂。许是丹纳也是教师的缘故,他很会讲述,调子起得也低,任何一个读者,只要是稍有些文史底子、并对艺术有基本的常识,便会一头栽进去,进入他为你架构的体系: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剖析各艺术门类的历史起因、风格形成、流派分别。

  当时的我带着激动而叹服的心情作了不少笔记,十几年过去了,那笔记已遍寻不见,但那得遇良师、拨雾见光的心境一直记忆犹新,我朦胧地感知道:我中意什么,对什么敏感,我应当如何喜爱那些美好的东西,一直混沌着的感怀之心,好像就此生发开来。当然,这跟我后来的写作,没有关系。只是说,我知道了一点,在这个世界上,我最愿意与之发生亲密联系的,是美与艺术。其余,皆可忽略或次之。

  谈起阅读,我看书时有一个习惯,几本书同时开始。餐桌搁两本,床头、沙发各有几本,卫生间则是新到的杂志。一则便于取阅,当然也暴露出我挑挑拣拣、不够专致的态度。但这样几条跑道并行的方式,确乎也会有效甄选最中意的“那本书”或“那个人”。这能帮助自己发现,起码在这几本中,最好的是哪一本。

  侯 磊:最实用的阅读是“站着读”

  青年作家、诗人,著有《后宫还阳》《冰下的人》等。

  最深刻的阅读时刻,我想可能是在阅读时,与作者产生思维交锋的时刻。

  读一本书,如果你特别想见到作者,与他再深入地交谈、辩驳一番,那么这本书是真正对你有触动的。今年的触动来自加缪的《思索死刑》。加缪主张废除死刑,他说,一个人即将接受死刑时,他一定会对恶行表示忏悔。此时我想到的是,加缪没听过评书:“要杀动手,吃肉张嘴,皱一皱眉头不算英雄好汉”“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二十年后……”这是我们中国人首先接触的思维。当加缪的思想与中国民间思想产生冲突时,也许我们还得不出结论,但这种思维的战役打响时,才是读书最为重要的时刻。

  我把阅读分成两类:坐着阅读和站着阅读。最为实用的阅读,可能是站着阅读,明显比坐着读要快,要赶紧看完或记住书中的内容。在书店、图书馆或别人家,我们每个人都有站着阅读的时候,记得快忘得也快。如果站着都来不及阅读的话,赶紧把书中内容拍下来,有时间再坐着读。

  而坐着读,更多的是为了思考和享受,调整好座椅的位置,拉开窗帘,室内温度不冷不热,把手机静音,让周围近乎绝对安静……这个世界只有你和这本书。

  我总希望,生活中更多一些坐着的阅读,也希望大家都喜欢这样的阅读。

  ●阅读推广人

  新 琴:阅读的内涵是领会其中的思想

  悦的读书会创始人

  我经常觉得我们把读书看得太重要了,在宣传的时候,加重了它的神圣性或者是重要性。其实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读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与吃饭、睡觉、打游戏等没有两样。

  事实上,读书真正的状态应该是与我们生活中的吃饭、睡觉一样是必需品,却又是那么稀松平常的事。

  2019年我读的书,面儿特别窄,多是考古、历史、建筑等研究方面的著作。这与我读书多年,慢慢沉淀,向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向靠拢有关。2019年我在读书会中也做了几场与考古有关的活动,如邀请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张学锋教授与读者分享南朝墓葬的研究。为此,我研读了诸多南北朝时期的书,包括后来关于隋唐史的书,这虽然是很个人的阅读行为,但一场好的阅读推广活动,可以让爱学习、爱阅读的人,自己围绕此制定一个主题的阅读,这就是阅读的力量和魅力。

  其实,刚做读书会时,我什么书都读,随着积累越来越多,个人也慢慢成长,兴趣点逐渐聚焦。

  关于读书,我不是资质很好的人,我的阅读是一种很常规性的阅读,最常用的读书方法就是重读阅读。这里的重复不是针对一本书,而是对一个主题的重复阅读,以此加深对该主题的深刻理解。

  所以,对我而言,没有哪一本是影响我人生或者轨迹的,我理解的阅读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就像一个人吃10个馒头才能有饱腹的感觉,你不能说只有第10个馒头才是让你吃饱的关键,这对前面9个馒头很不公平。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以及个人的思维,是由你所看的全部的书沉淀而来的,绝对不是某一本带来的。我很感恩我的阅读,感恩之前所看的每一本书,就算有些书质量很差,但它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挑选好书。

  同样,我也不认同,现在社会上的一些观点和声音,看手机不一定是碎片化阅读。手机与碎片化阅读之间,没有逻辑关系。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每个人你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我个人虽然喜欢纸质阅读,但我不认为我的阅读就比其他使用电子产品阅读的人高级。阅读的内涵是领会其中的思想,而不是浮于表面,提倡纸质阅读或电子阅读。所以,我们在推广阅读时,一定要摒弃这个观点。

  刘 磊:读书是不断攀岩的过程

  河南松社书店创始人

  读书是我们智识动物自我进化的法宝,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捷径。下雨天躺在床上读,与心灵产生激荡,感受气象万千的复杂世界,体会从未有过之境遇,是我认为最美的姿势。

  但当下,我却不能做到完全用最美的姿势去阅读。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每天用手机查阅信息,浏览公众号等等,虽然我对碎片化阅读嗤之以鼻、深恶痛绝,却始终没有能力摆脱。

  作为一名书店人,阅读推广是我的兴趣也是我的工作重点。从推荐书上讲,我个人是理想国的忠粉,推荐理想国所有的书。当然追求书的品质,一定要看出版社,大社的书一般差不到哪里。

  从阅读推广活动上讲,我和松社书店不只是推荐图书,我们要推崇阅读的力量,以及阅读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这一理念。如2019年11月,我邀请了布衣书局创始人胡同来郑州做客“松社我来讲”,现场爆满,让我感受到了郑州这座城市的文化活力和民间力量,使我更加有信心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深耕阅读推广。

  最后,读书就是顺其自然、循序渐进、不断攀岩的过程,没有什么方法推荐,也不会一口吃成胖子,阅读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人。

  启 航:把读书这件事进行到底

  原名岂航,北京大学生阅读联盟导师,北京金牌阅读推广人,著有《读家秘籍》《无间书道》等。

  读书对于人来说太重要!不是说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读书就不重要,我恰恰认为它越来越重要。

  书有四大功能:高台教化、传承文明、传播知识、娱乐享受。人之所以为人,会形成人类社会,有相应的文明,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都是依靠书来完成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渐渐出现后,似乎书不是那么重要了,但其实不然。前四种是传统媒体,传播的更多是新闻,与书的功能有偏差。后两种新媒体除了新闻功能外,尽管也可以承载书的功能,但在目前阶段,一是因为其上的海量资讯使“把关人”角色相对欠缺;二是因为所有的书还没有完全搬到网上去,所以目前它们并不能替代书的角色,书在当前阶段必不可少。

  此外,因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高度发达,人们的碎片化阅读时间越来越多,像读书这样能摄取专业化、系统化知识的阅读时间自然越来越少,而专业化、系统化恰恰是创新和工匠精神的基础。

  我推广阅读,会根据不同受众采取不同方法。对于读书少的孩子和成年人来说,为了吸引他们读书,自然是以快乐阅读为主。只要读书,读正式出版物,读什么内容都可以,漫画、小说都无所谓,开卷有益。由快乐而喜欢读书,由喜欢而养成读书习惯,变成一个爱读书的人。之后,就可以引导他们进入深度阅读。如果不喜欢读书,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直接让他们去深度阅读,那一定是困难的,难以收到效果的。我在阅读推广中,就是挑自己感兴趣的书读,一直把读书这件事进行下去。

  2019年印象最深的是我在一场讲座后的交流。2019年夏天,我参加北京市委宣传部“百家千场”活动,去一些书店讲北京历史文化。其中谈到侯仁之一本书里的内容。侯先生提到,《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认为,北京最早的国都蓟城,名字来源于蓟丘,它的位置在今天白云观以西不远的地方。按照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计算,蓟丘至今已经存在了三千多年。但在1974年的夏天,北京市建筑兴工,把蓟丘铲平了。这事让侯仁之特别心痛,我读了以后心里也发堵,所以每次讲座都会着重提到这一块。有次讲座完,一个年轻人跟我说,他特别理解我的感受。他以村口大树被伐为例:虽然树不是我家的,但它是我家的一个标志,看不见它,就好象家里缺了什么。听了年轻人的话,我深受触动,因此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我会尽我所能,通过讲座让更多人了解北京历史文化,让类似蓟丘被铲平这样的事不再出现。

  程玉合:做阅读推广,我是幸福的

  语文教师,著有《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汉字智慧:中国人的小心思》。

  我这两年热衷于少儿读书推广,一直带着些孩子读书,我称呼那些孩子为毛毛虫,我们是毛毛虫读书会。毛毛虫努力读书,最后会破茧成蝶,蝴蝶,或黑,或白,或花,都很美丽。

  读书可以让人安静下来,还是一种最好的学习。而且现实里与孩子有关的很多问题,通过读书都可以解决。我经常告诉孩子们这样一句话:读天下书,做有趣人。人生几十年,结局每人其实都一样,所谓的意义,都在生命的过程里。人应该有趣一点,而让自己有趣的诸多途径里,读书最重要。

  我是一个农村娃,父母都是农民,小的时候,家里根本没有什么书。所以,那时只要得到本书就很兴奋。小学的时候,有次从本村大我几岁的一个孩子手里借到一本很厚的小说,前后没皮,因为人要得急,我在煤油灯地下读了一夜。这本书,后来我才知道,是冯德英的《迎春花》。这本书把我带到了我的村子没有的世界里,让我觉得,书真是特别好的东西。不敢说这本书改变了我的命运,但这本书一直让我感念。

  对于读书,我认为首先是要读书,然后才是方法问题。不读书,谈什么好方法?我觉得,最笨的办法往往是最好的方法。我有个抄书群,每天带一些人抄古文,抄书算是笨办法吧,但是有的朋友已经抄了两三年,写了上千篇古文,他们觉得很有好处。至于碎片化阅读,有缺点,但阅读总比不阅读要好。还是有很多人能够静下心来,去阅读经典,去进行系统化的阅读。人心浮躁不能赖手机。

  2019年印象最深的阅读推广活动,是毛毛虫读书会自己组织的第一期家长成长沙龙,在北京大望书房,分享者很用心,参与者积极性也很高。对孩子读书,很多家长极为重视,但家长也需要学习和成长。通过我们的努力改变一些家长,进而改变一些孩子和家庭,我们是幸福的。

  栗伟:阅读,传授智慧、激发创造

  北京接力教育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成长袋”陪伴成长计划发起人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两百本伟大的书。其实他想表达的意思,就是那种纯粹的、沉醉的、没有功利色彩的、和伟大的思想对话的一种读书生活。也就是说,读书这件事,和一个真正的人的精神发育息息相关。无论是摇篮中咿咿呀呀的小婴儿,还是正在蹒跚学步的小娃娃,甚至是“爸爸”“妈妈”还叫不利索的小宝宝……只要抚育者能够给予他们适合的书籍,他们都会和书籍成为朋友,书籍里的养分也能够给予他们更好地成长。

  对于婴儿来说,书像是玩具的时候,读起来最开心。对于幼儿来说,书像是朋友的时候,读起来最乐意。对于小学生来说,书并非教科书的时候,读起来最有趣。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哈维兰所说:“好的阅读对于心灵就像优质的眼镜对于眼睛一样,它可以使你看到生活的细微之处。”也就是说我们眼睛里看到的是什么,我们读的就是什么,同时和我们的生活真实建立联系,阅读也就自然在发生,也许这个时候就是最美好的阅读时光。

  对我影响重大的一本书是《翻转人生的教育:来自阿拉斯加的奇迹》(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这本书讲的是一群居住在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孩子,在一位老师的带领下逆袭的故事,被认为是美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教育,本应该具有翻转人生的作用。伟大的教育,不只传授知识,更传授智慧,激发创造。伟大的老师,不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能教会学生如何赢得人生。因此近几年来,我一直关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从事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发起了“成长袋”陪伴成长计划,致力于帮助0——12岁孩子家庭找到适宜的成长路径,希望通过阅读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

  对于家长来讲,阅读可以说是一种最廉价、最便捷、最有效的成长途径。所以,我希望更多的父母们都能够读好的书,读对的书,成长自己,从而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这也许就是我私藏的特别好的读书方法吧。

  李 庚:读书,是心与心的共振

  教育心理专业研究员、“读书行路”公益教育课题创始人

  阅览一本好书,与智者对话;读毕掩卷,如沐甘霖。站在那些文字铸成的高台之上,眺望智慧的星辰大海。读书,是心与心的共振。合拍,则仙乐绕梁,三日不绝。发现同道好友,与书友互动、分享书评,是提升读书兴味的好方法。

  引起我心灵震撼的一本书,不是那些皇皇巨著,反而是刘慈欣的一个短篇《朝闻道》。其卓尔超凡的宏大宇宙哲学视角深深影响我的人生观念。大刘的作品并不晦涩,却总是可以使人在奇妙的想象力中获得对宇宙和人性的思考。他的作品,可以使头顶璀璨的星空不再遥不可及;人生短促,白驹过隙,也不再虚空。从那一刻起,我更愿意收拢目光,投向身边的孩子们。让孩子们抬头读书,把对人生和宇宙奥秘的探索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也是教育的终极意义吧。

  2019年,我读了117本书,我主持的“读书行路”公益课题开展了47期活动,其中与孩子和家长们的实地实践、阅读分享,总是感慨良多。比如有一位高中同学分享他的研读历程,凸显了阅读带给孩子的心灵成长。

  南 圆:阅读与自我不断丰富

  笔名瓜瓜,儿童阅读推广人,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

  读书应该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自我。我的命运之书,应该是2015年前读到的《儿童文学的本质》(再版改名为《经典这样告诉我们》,明天出版社版),当时很震撼,颠覆了我之前对童年、教育、文学甚至价值观的一些认知,就像命运使然,后来我选择了儿童文学专业,一路走到现在。

  我习惯把书分成两类:一类是自己感兴趣、喜欢的书比如图画书、儿童文学以及一些理论著作等,会比较灵活地安排时间细读;第二类是“有用的书”,比如一些理论、工具类或者畅销书,我会先粗翻大致了解内容,有时会用N次贴写上关键词在书里做一些标记,主要是为了方便后续查阅。

  我每天零零散散看屏幕的时间加起来得有两三个小时,碎片化的阅读跟这个时代的节奏相符,在高速信息化的潮流中确实带来了很多便利。但阅读是构建意义的过程,碎片化的文章更多是我们了解信息的一种途径,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孟 明:读书的喜乐与苦痛

  前媒体人,阅读爱好者,主攻文史。

  最近看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一位位爱书人讲述他们与书的故事,让我很受触动。读书首先是温暖的,读经典文学作品常会被文本的文体、字句、结构、旋律吸引,让我感受莫大的喜悦。其次,读书也是痛苦的。阅读内容艰深的学术社科名著,必须勇敢面对问题揭示的美与丑,客观全面分析,开动脑筋对抗思维惰性,进行充分思考。以及,读书早已内化为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它是生活的组成,早已像吃饭、呼吸一样成为生活的必须。只要打开内心,不惧辛劳,能真正的结合人生经验去思考分析,就能够收获阅读带来的喜悦与快乐。

  我的家乡位于湖北省鄂州市一个偏远山村,小时候我家除了《毛选》再无其他书籍可读。十岁那年,随母亲进城看望务工的父亲,我偶然发现父亲住处的桌上放有一本已掉了封页的书,我如饥似渴很快读完。最开始我把这本缺封页的书当作故事会来读,后来才知道这其实是一本初中历史教材。毫不夸张地说,这本缺封页的历史教材改变了我的人生。以后,我继续深化对历史的兴趣,读了历史学的硕士,直到现在依然在结合现实解读与学习历史。尤其对作者传记的阅读。

  2019年印象深刻的阅读推广活动,是我参加的“84号读书俱乐部”读书会活动。就像会长流萤说的:“不仅收获朋友,陪伴彼此成长,而且见证彼此的生命,读书会成为了大家心里的一个乌托邦……在这里,大家都很自由。”有读书会的朋友评价这里“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读书会成立5年来,每个参与者都在成长,分享内容已不再局限于主题式阅读,整合会员职业技能背景,结合实际生活需求,成为读书会进一步挖掘拓展的成长空间。去年11月,有两位书友分享了“工资及个税如何计算”以及“劳动者如何维权”的实用经验。去年12月的年终总结和新年展望环节,通过年度总结及写给一年后自己一封信的形式,大家各自抒发交流阅读成长中面临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可以说,读书会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心灵休憩、互动成长的良好平台。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