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我国医学期刊提升学术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基于高影响力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研究

2020-01-20 来源:《编辑学报》
  【作 者】彭芳、金建华、李亭亭、董燕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期刊中心

  【摘 要】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学术质量审读报告》为主要数据来源,筛选出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学术质量排名前10的期刊,对期刊的主办单位、办刊方针、栏目特色、学术共同体在办刊中发挥的作用和微信公众号运营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他们的办刊经验,以供其他医学期刊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医学期刊;引证指标;学术影响力;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正加速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中文科技期刊作为我国科技期刊的主体,肩负着承载科技成果,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1]。近年来,受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办刊人忽视了中文期刊的价值,加之在期刊国际化热潮的追捧下,办刊人看不到中文期刊的未来,种种困难使中文科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挑战;然而,期刊国际化不仅仅是刊发英文文章,更重要的是报道中国的原创发现,传播中国的文化和理念[2]。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无疑给科技工作者打了一针兴奋剂。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提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我国的医学期刊要立足本土,报道最原创的医学发现,向世界传播我国先进的医学技术和理念。当下,我国医学期刊水平参差不齐,同质化严重,未能体现我国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我们应学习优秀期刊的办刊经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刊之路。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期刊是目前集群化发展规模最大的期刊群,本文将以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在学术质量排名中位居前列的期刊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期刊在提升学术影响力方面采取的措施,供其他医学期刊学习和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首先参考2015-2017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简称《引证报告(核心板)》)[3-5]筛选出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期刊连续3年在各自学科分类中综合学术质量排名第一的期刊。综合学术质量的评分是根据各影响力指标(核心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核心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引文率等),并按照一定的权重系数综合得出的评分,共筛选出19本期刊。为了研究最优秀的期刊群体,再根据2015-2017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学术质量审读报告》(简称《审读报告》)[6-8],筛选出学术质量连续3年均排在前10%的期刊。《审读报告》中学术质量的评分除了依据《引证报告(核心板)》,还包括各刊重点号刊出率、组稿率、稿件录用率、论文发表时滞、数据库收率等指标。最终10种期刊入选。这10种期刊的核心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和综合学术质量连续3年均为第一。

  2 研究内容

  通过浏览网站,检索数据库和翻阅期刊,对入选期刊的主办单位、办刊方针、栏目特色、学术共同体,以及微信公众号运营等方面进行研究,重点统计期刊近3年的栏目设置,见表1,并对栏目下的文章和在刊期全年发文中的比例进行统计和分析。


表1 中华医学会主办的10本期刊主要栏目调查
刊名 总编寄语 导读 评论类 指南/重点号 继续教育类 临床(疑难)病例讨论 学术争鸣类 医学人文 其他特色栏目
中华儿科杂志 临床研究与方法学园地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 新技术、新疗法
中华妇产科杂志 × 国家重大课题总结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读片园地,介人园地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 × × 国家重大课题总结
中华内科杂志 × 临床一线实践中的好伙伴
中华神经科杂志 × × 临床诊疗思维,书刊评价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 流行学与人群防治
中华放射学杂志 × × 影像技术学
中华医学杂志 医药卫生策略讨论
  注:“√”表示有;“×”表示无;评论类包括述评、指南解读、专家论坛、焦点论坛、专题评论等评论性文章;固定栏目包括论著、短篇论著、病例报告、综述;学术争鸣类包括学术争鸣、读者来信类文章;继续教育类包括经验与教训、经验荟萃、经验交流、讲座类、继续教育园地、研究生园地。

  3 结果和分析

  3.1 依托主办单位用好优势资源

  学会在期刊的发展中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在国际医学期刊出版领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英国医学期刊》3大顶级医学期刊都是由学会主办的[9]。在我国,作为医学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学术权威性的品牌期刊群——中华医学会旗下的182种期刊,形成了国内外医药卫生界数量最多、影响力最大、权威性最强的医学期刊系列群。大部分期刊都是中华医学会下属各个专科分会的会内期刊,是伴随着学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由于学会专家均为各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可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同时,他们是编委会的主要力量,使得这些依托学会办刊的期刊在相应领域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笔者发现,10本期刊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举办各类研讨会,为学者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利用专家的人脉资源组织策划重点号,将其学术优势转化为出版优势,通过获取高质量文章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以此塑造期刊品牌。除此之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也是医学期刊的主要主办单位,他们一般都有强势学科,一流学科为学术期刊提供了可持续的高质量内容和作者网络[10]。高校类期刊应抓住“双一流建设”的机遇,充分利用政策资源、平台资源、经费资源和人才资源,重新调整期刊定位,突出刊物特色,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期刊。

  3.2 深化办刊理念促进学科发展

  期刊应以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在内容策划上应注重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11]。调查发现,10本期刊在选题上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配合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出版专栏。新医改以来,我国大力推行分级诊疗政策,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基层医务人员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针对社区儿科保健医师,撰写了《0-3岁婴幼儿喂养建议(基层医师版)》,对接了国家“强基层”这一战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对预防疾病和对慢性病防治高度重视的号召,每期根据国家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治的难点、热点问题刊出重点号。在当下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下,学术风气浮躁,不少期刊成为职称评定、获取学位的工具,期刊功能被异化。由于很多地区职称晋升目录里并不囊括病例报告类文章,因此期刊限制了这类文章刊出的篇数和版面。然而,一篇好的病例报告不仅能为医务工作者提供第一手临床资料,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能锻炼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因此在我国医学科学的探索中拥有特殊的地位[12]。特别是近几年,“临床思维训练营”项目在促进学术交流、提高诊疗水平上取得了显著效果,不少办刊人受到启发,增加了《临床病例讨论》栏目。调查发现,7本期刊设有该栏目,这类文章不仅记录了疾病的诊疗经过,而且邀请多位专家对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治难点加以注释和点评,更能加深医务人员对少见病、疑难病的认识。正是这些广受临床医师青睐的病例讨论,在增加读者关注度的同时提升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3.3 突出栏目特色买现差异化发展

  大部分医学期刊栏目种类单一且固定,一般为论著、短篇论著、病例报告、综述,容易给读者“千刊一面”的感觉,而栏目是根据办刊宗旨、学科特点设置的,直接关系刊物的整体形象和学术质量,因此打造精品栏目是期刊提升学术影响力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必要举措[13]。本次入选的期刊栏目丰富,除了固定栏目外,还设有评论类、指南/共识等“高端”栏目,以及学术争鸣和医学人文等“特色”栏目。调查显示,10本期刊均设有学术争鸣或读者来信栏目。学术争鸣是学术研究中的意见纷争,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在活跃学术气氛的同时扩大了学术影响力[14]。6本期刊刊登了医学人文方面的文章,面对当下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局面,加强医务人员的人文教育已刻不容缓。正如《中华妇产科杂志》郎景和总编所说:“没有人文精神的科技是破坏力,医疗技术尤其如此。”面对当下稿件“同质化严重”的现状,期刊要想在同类期刊中脱颖而出,就要在分析同类期刊的办刊现状、栏目内容等基础上,寻找自身的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15]。例如,《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根据呼吸系统疾病特有的影像学表现,开设了《读片园地》,通过更加直观的表现形式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另外,笔者发现6本呼吸类的期刊,只有《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开设了该栏目。综合类医学期刊较专业期刊较难发展的原因之一是无学科特色,因此综合类期刊应寻求多学科交叉发展,以及更能抓住读者眼球的内容。例如《中华医学杂志》开设的医药卫生策略讨论,针对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结合自己单位的工作提出评论和探讨,该栏目的文章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改革提出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经验,推动了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3.4 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在办刊中的作用

  3.4.1 坚持专家办刊

  学术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线,编委会是期刊编辑出版的学术领导机构,在办刊中起着指导和监督作用[16]。入选期刊每期均委派执行编委,对稿件进行质量审核。总编是期刊工作的灵魂人物,在编委会中起着示范引领作用。对入选期刊研究发现总编参与办刊的程度较高,8本期刊设有总编寄语栏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每期有总编寄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全年刊登总编寄语的期数达50%。他们不仅会结合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阐述与学科建设、民生健康息息相关的话题,也会对医学科研工作者提出殷切期盼,甚至对科研评价体系提出异议。例如:《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刘又宁总编在 2018年第5期发表了一篇题为《论文发中文还是英文刊物政策导向最为关键》文章,对目前“唯SCI论”的评价体系表示不满;《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董尔丹副总编在2017年第9期的总编随笔中提到,只有在坚持本土化的基础上,才能办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呼吁我国的医学期刊应该结合中国国情走创新发展的道路。中文期刊的发展,需要的正是这些即懂本学科专业知识,又精通科技期刊发展规律的科学家领袖。此外,10本期刊均有评论类(专家论坛、述评、焦点论坛、专题述评等)栏目,且刊出比重较大,《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儿科杂志》每期设有述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全年刊登评论类文章的期数超过80% 。这类文章均由编委或特邀专家撰写,在总结学术成果的同时。会阐述自己的观点,甚至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预测,不仅让读者快速了解该学科发展的全貌,而且引导读者进行下一步的探索研究,因此可读性强。另外,笔者发现,10本期刊均有指南共识类栏目,《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和《中华儿科杂志》每期都刊登指南,《中华耳鼻明喉头颈外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全年刊登指南/共识类文章的期数超过80%。这类文章多为编委会及学会委员依据循证医学证据提出的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和服务的指导性建议,因此在临床决策中具有权威性和普及型。笔者浏览了10本期刊的官方网站,发现所有期刊指南/共识类文章的下载和阅读量最高,说明了其在临床诊治中的重要性。期刊通过这些“高水平”的评论类文章和权威性的“指南/共识”达到服务学科建设和提升学术影响力的目的。

  3.4.2 打造高素质的编辑团队

  期刊不仅需要学术水平高的专家队伍,同时需要专业化的编辑团队。编辑要有学术敏感性,才能在选题策划中提高针对性;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在约稿中顺利达成共识。调查发现,10本期刊全年策划重点号的期数均超过一半,其中《中华儿科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每期都有重点号。不仅如此,编辑还需要较强的学术理解力,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而导读正是这两者的完美体现。导读并不是对栏目的简单罗列,而是对重看点内容进行阐述,让读者快速准确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同时加入编辑自己的看法和点评,进而吸引更多的读者、作者参与讨论[17]。调查发现,7本期刊有导读栏目其中《中华耳鼻明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内科杂志》每期都有导读。此外,编辑要定期组织召开编委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学术管理和导向作用。例如《中华儿科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每年会召开总编联席会议或编辑委员会议,对期刊发展现状和编委会工作进行总结,就今后发展方向和改进措施征求意见,会后撰写会议纪要指导后期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在办刊过程中,不仅要发挥专家的力量,作为学术共同体成员,编辑要严于律己,勤奋好学,充分发挥专家和作者之间的桥梁作用。

  3.4.3 重视对青年学者的培养

  期刊不仅肩负着传播学术成果的重任,同时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作用[18]。10本期刊均设置了继续教育类栏目,针对临床医师统计学方面的不足,《中华儿科杂志》特意开设了《临床研究与方法学园地》栏目。邀请著名的流行病学专家对科研设计和方法进行阐述,旨在提高论文的科学性;另外,编辑部设置了专项科研基金,对中标者进行培训,培养基层医师成为期刊的潜在作者。《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从1996年初开始每月举办1次“青年呼吸学者沙龙”,围绕1个主题展开讨论,如今,沙龙的骨干或通讯员都成长为各大医院呼吸科的主任医师。《中华放射学杂志》举办“中国放射青年医师学术论坛”等具有学科影响力的品牌会议,对活跃青年医师的学术氛围、培养和发现优秀青年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编辑部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多期论文写作学习班,极大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论文撰写水平。

  3.5 借助新媒体提高学术影响力

  酒香还需会吆喝,期刊要想提高影响力,除了确保学术质量外,还需扩大传播力。除了网站和微博,如今微信作为增加期刊与读者、作者黏性,提升学术影响力的有效手段,在学术期刊中已被普遍使用[19]。10本期刊均开通了微信公众号,除了有期刊频道栏目外,还增加了学术会议报道及直播、视频讲座等一些特色栏目。《中华儿科杂志》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下载会议资料;《中华妇产科杂志》有基层医师培训栏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设有精彩课件、学术热点、病例精选和专家访谈;《中华内科杂志》设有心身同治名家讲堂;《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发布指南集锦和推送重点文章,目前微信公众号的粉丝已超过3万人,且活跃度高,无论是阅读量还是微信订阅量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中均位居前列。由于微信在沟通方面比其他媒体更方便,期刊可以利用微信建立编委群,在组稿、约稿时更省时省力;可以采访编委,将精彩观点推送给微信用户群,通过展示编委风采达到吸引读者关注期刊的目的;可以建立核心作者群,定期推送优质文章和会议信息,维护与作者之间的联系;可以对学术会议进行会前预热、会中直播、会后报道,达到提高学术传播力的目的;可以对突发事件进行碎片化报道,抢占首发权;可以与医药企业合作,举办一些微活动,增加微信用户群之间的互动。总之,在公众号运营方面,不应复制网站的内容,要独具匠心,以提供增值服务和增加活跃度为出发点,达到提升传播力的目的。

  4 结束语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以战略的眼光,强调了新时期“健康中国”的部署。我国医学期刊在促进学科发展、传承医学文化、培育医学人才中担当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适逢“健康中国”的机遇期,医学期刊如何立足本土,更好地服务我国的学科和学者,不仅是期刊人,更是我国的科研管理者、学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要重拾办好中文期刊的文化自信,学习优秀期刊的办刊经验。坚持正确的学术导向[20],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为医学繁荣和医务工作者的培养做出积极贡献。

  5 参考文献

  [1]孔红梅,段靖,郭雨齐,等.提高中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方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l):187

  [2]游苏宁,陈浩元.立足本土力挺主业,面向世界勇立潮头[J].编辑学报,2015,27(1):1

  [3]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

  [4]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5]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

  [6]学会期刊管理部(杂志社).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2015年审读结果的通报[R].北京:中华医学会杂志社,2015

  [7]学会期刊管理部(杂志社).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2016年审读结果的通报[R].北京:中华医学会杂志社,2016

  [8]学会期刊管理部(杂志社).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2017年审读结果的通报[R].北京:中华医学会杂志社,2017

  [9]田云鹏,马雯娜.依托学会优势资源,打造精品学术期刊:以《浙江医学》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8):765

  [10]武晓耕,韩俊.“双一流”背景下的学术期刊发展策略探析[J].科技与出版,2018(9):142

  [11]游苏宁,石朝云.应重视科技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J].编辑学报,2008,20(6):471

  [12]李澎,黄流清.病例报告与临床科研思维[J].医学与哲学,2014,35(509):1

  [13]付少兰,黄玲.特色栏目策划助推精品科技期刊发展[J].编辑学报,2017,26(2):132

  [14]邹海彬,杜宁,张京娜,等.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保障机制探讨[J].编辑学报,2018,30(1):1

  [15]李静,游苏宁.医学期刊差异化办刊策略初探[J].编辑学报,2013,25(3):205

  [16]陈玉国,钱向东,郑垂勇.不同责任主体在科技期刊办刊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3):226

  [17]李广宁,张宁.医学类期刊设置导读栏目的意义探析[J].编辑学报,2014,26(2):171

  [18]尹金凤,胡文昭.如何提升中国学术的话语权:兼论学术期刊编辑的问题意识与学术使命[J].中国编辑,2018(17):73

  [19]肖帅.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策略探究[J].中国出版,2016(3):29

  [20]游苏宁,陈浩元,冷怀明.砒砺前行,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J].编辑学报,2018,30(4):331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