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从核心期刊评价指标分析如何提升期刊影响力——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为例

2020-01-20 来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作 者】汪美华、范宏喜、张若琳: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

  【摘 要】期刊评价形式很多,包括"核心期刊"评选、影响力排名等。正确把握各期刊评价体系的初衷和发展,了解其功能、指标及其测算方法的特定内涵,对于优化办刊理念、提高期刊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简要介绍了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及最新版评价采用的指标,分析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在前者中排位比较靠后、在后者中"红点指标"偏低的现状及其原因,认为决定期刊影响力的主要因子除了文章质量,还有文章体例的规范性及与被引量相关的各项指标。继而统计分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年和10年刊文数据,获得该刊学科分布、文章影响力、摘要、关键词等方面的特点,认为存在学科比较分散、高影响力论文不多、摘要信息量不足和关键词不规范等问题。据此,提出了提升期刊影响力的措施:(1)办刊要坚持一定的学科方向和特色,合理控制学科分;(2)要规范要求文章体例,提高文章质量,吸纳高影响力论文,吸引高质量稿源;(3)加强摘要特别是英文摘要,扩充信息量,以促进文章的传播及期刊的国际化;(4)规范摘录关键词,提高文章被检索引用概率。并建议编辑要系统研究同一学科内期刊的特点,及时发现学科热点,更好地提升期刊的专业影响力。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核心期刊;红点指标;期刊影响力;高影响力论文

  基于文献计量学经典理论“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组织开展的“核心期刊”评选、影响力排名、引文库和索引收录等期刊评价形式,使得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过程的学术管理变得简单化[1]。虽然国内学术界对期刊评价、各种核心期刊排名和遴选存在各种质疑,但正如“科协发学字[2015]83号文”中明确指出的:“学术评价是科技期刊的一项基本功能”。因此,正确把握各期刊评价体系的设立初衷和发展,了解其功能、指标及测算方法的特定内涵,对于优化办刊理念,调整办刊方向及提高刊物质量仍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核心期刊”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发文量较多,能反映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使用率(包括被引率、流通率等)较高、学术影响力较大,受到该学科(或专业)读者重视的期刊[2]。需要注意的是“核心期刊”是指刊物的整体质量较高,并不能保证任何一篇论文都是高水平的,因此不能“以刊评文”[3]。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是一本历史悠久、学科特色鲜明的学术期刊,自1957年创刊以来,刊载了我国大量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领域的经典论文。期刊入编1992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一版),并自2004年版后连续入编五版。同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还连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针对当前地质工作面临转型升级的新时期、新任务,本文通过分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在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两个评价体系中的部分指标及刊文特点,以了解期刊在学科领域内的位置、优势及不足,明确问题,指导办刊。

  1 我国主要核心期刊评价体系概况

  目前,国内针对科技期刊开展的比较权威的核心期刊评价体系有如下两类:

  (1)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联合会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共同研究和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1992年出版第一版,当时评价指标只有载文量、文摘量、被引量三个评价指标;随着期刊定量评价方法的深入发展,以及出现的新问题,评价机构不断提出新的指标,到2017年的第七版,指标体系已经发展到16项之多,具体见表1[2]。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于1987年研发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依据其指标每年公布一次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由万方数据出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发布上一年度的科研论文排名。2017年版《引证报告》选择了19项计量指标(表1)[4]。另外还使用了三个按学科统计的指标:学科影响、学科扩散、红点指标。


表1 两个核心期刊评价体系计量指标
评价体系 统计年 评价指标 数量/项
中文核心期刊 2017年 被摘量(全文、摘要)、被摘率(全文、摘要)、被引量、他引量(期刊、博士论文、会议论文)、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5年他引影响因子、特征因子、论文影响分值、论文被指引数、互引指数、获奖或被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基金论文比(国家级、省部级)、Web下载量、Web下载率 16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017年 AR论文数、即年指标、基金论文比、平均引文数、引用刊数、影响因子、扩散因子、机构分布数、来源文献量、被引半衰期、他引率、地区分布数、平均作者数、开放因子、引用半衰期、总被引频次、文献选出率、权威因子、海外论文比 19

  由表1可以看出两个评价体系的统计指标不尽相同,但都包括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他引量、他引率、基金论文比等指标。基于信息计量学[5]制定的各指标的定义基本一致,但因为统计源不同,指标数据有所差别。此外,《要目总览》将影响因子定义为:该刊前2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某学科论文引用的总次数/该刊前2年所发表论文的总数;这与《引证报告》影响因子不分学科而是累计计算的方法具有明显差异。两个评价体系的评价窗口期也不同,《要目总览》现为每三年出版一次,《引证报告》每年编制出版一次。

  两个核心期刊评价体系的多数指标来自引文分析,属于一种后评估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比较期刊各项指标在同一学科所有期刊中的排名,从而遴选核心期刊或确定期刊排名。由于评价指标时间滞后,对于办刊中确定方向缺少指导作用,在促进期刊稿源组织建设,引导期刊出版单位、编辑及作者关注和追踪学科发展方面的作用亦显不足。近年来,《引证报告》设计了一个新指标——“红点指标”[4,6],用于测度期刊论文与其所在学科研究热点的重合度,可用于及时调整学术期刊定位方向、跟踪学科热点、优化稿源结构,对于凝练期刊特色以及发现优质作者都会发挥积极作用。

  2 核心期刊评价指标分析

  2.1 《要目总览》数据分析

  根据2017年版《要目总览》[2]的数据,自然科学编评选出14个学科的核心期刊共343种,综合性科学技术类以121种位居第一,地质学科以32种核心期刊位居第二。通过在数据库中获得被引量、他引量、省部级基金论文量、国家级基金论文量、Web下载量等五个项目的统计结果,经测试和征求专家意见确定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等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得到本学科综合隶属度排序表;再经专家评审,取排在前面的32种为核心期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位列第31位。

  通过研究各指标权重,发现2017年版设立的16项评价指标中,权重高于0.05的有7项,依次为5年他引影响因子(0.16)、期刊他引量(0.14)、他引影响因子(0.11)、5年影响因子(0.10)、被引量(0.08)、影响因子(0.07)、论文被引指数(0.06)。可以看出,对期刊指标值贡献大的是引用量,特别是他引量及其决定的他引影响因子。

  2.2 《引证报告(核心版)》数据分析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在2017年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入选地质学科和海洋科学、水文学两个学科。选取《引证报告(核心版)》[4]提供的部分数据,得到表2。总被引频次是指自创刊以来发表的全部论文在2017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影响因子是指该刊前2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总数的比值。《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5、2016年共发表论文310篇,由影响因子0.693计算出被引次数约为280次。在两个学科中的影响因子相同,其原因为统计源相同,即科技核心期刊评选的统计源不分学科。

  表2中特地列出了“红点指标”。“红点指标”是基于关键词的一个统计指标,指在评价时间窗口内,被评价期刊发表的关键词与其所在学科同期高频关键词重合的论文,在该期刊同期发表全部论文中所占的比例[6]。高频关键词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窗口内,在同一个学科类别中,根据全部期刊所发表的论文的关键词统计,按照出现频次从多到少排序,能列入出现频次前1%的关键词,定义为特定时间窗口内该学科的高频关键词。一篇论文可能标引多个关键词,若其中有一个关键词属于高频关键词集合,就认定该篇论文的关键词与高频关键词重合。


表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在2017年版《引证报告》中的部分指标
指标 地质学科 海洋科学、水文学
数值 排名/总数 数值 排名/总数
总被引频次/次 1598 14/36 1598 5/27
影响因子 0.693 18/36 0.693 3/27
红点指标 22% 16%

  由表2可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在地质学科和海洋科学、水文学两个学科中的“红点指标”分别为22%和16%,说明该刊2017年摘录的关键词与同期同学科高频关键词的重合率较低。根据文献[6],在2396种期刊中,红点指标低于25%的只有343种。

  3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刊文特点

  各数据库、引文库以2017年为统计年的数据已经发布,因此本文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7年刊文为统计样本,并与中国知网提供的近10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阐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期刊特点和学科特色。

  3.1 学科分布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采用中图分类号方法[7]划分文章所属学科。统计2017年发表的152篇文章,发现涉及的学科有18个,其中主要包括以下5个学科:水文地质(中图分类号为P641)41篇,工程地质(P642)31篇,建筑科学下的土工试验(TU41)、土力学(TU43)、各类型土与地基(TU44)共46篇,环境污染及防治(X5)9篇,地热学(P314)6篇;其他13个学科的文章数低于3篇,包括地震、土壤、灾害地质、水利工程、环境地学、采矿工程等。由此可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刊文虽以地质类为主,但其相关的学科仍较广泛。

  中国知网数据库也采用中图分类号法对文章进行学科分类。依据中国知网提供的数据,可以了解《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近10年所刊论文的学科分布(图1)。从结果来看,近10年发表的文献分布在十多个学科中,最主要的地质学学科所占比例不足50%,说明论文学科分布一直比较分散。



图1 近10年《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所刊论文学科分布

  张更生先生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月刊)的创刊词中,就说明月刊的内容有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以及相关学科,如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喀斯特、黄土等相关问题[8]。60年来,随着学科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交叉学科和新的研究方向,期刊拓展了刊登范围,纳入了环境地学、水利工程、采矿工程等,也见证了这个学科的外延正在扩大,其成果在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2 文章影响力

  在中国知网上检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7—2017年已刊全部文献,得到文献量为6725篇,未被引用的为2117篇,引用率为68%(检索数据截至2018年12月)。被引次数前三名的分别是祝晓彬的《地下水模拟系统(GMS)软件》(386次)、殷坤龙等的《国际滑坡研究的新进展》(312次)、朱冬林等的《库水位变化下对水库滑坡稳定性影响的预测》(305次)。被引次数100次以上的有50篇,50次以上的有227篇。

  同期检索本学科其他期刊的引用情况,发现《工程地质学报》单篇最高引用次数为492次;《中国岩溶》最高为618次。而创刊更早的《地理研究》最高引用次数达到了1092次。总体而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高被引论文偏少,说明高影响力的论文不够。

  3.3 摘要

  摘要是影响学术论文传播的重要环节,其吸引读者和介绍文章内容的功能越来越强。原因有三:(1)海量文献量的存在,使得读者检索到论文后是否会继续阅读或引用,主要就是通过阅读摘要进行判断;(2)信息量足够多的摘要可以被文摘杂志或数据库直接利用,提高期刊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的可能性。

  结构化论文摘要一般包括目的、方法、结果与结论四部分。提取若干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文献分析其摘要,发现部分文章存在以下一个或几个问题:“目的”只停留在背景知识的阐述,未从中提炼出文章研究的目的;“方法”只说一句用什么平台或方法,应该交代的要素说明得不够全面或不够清楚;“结果”叙述方式不规范,信息不够全面和完整;“结论”脱离结果或过度推测、扩展,得出无证据支持或证据不足的结论。英文摘要没有在中文摘要的基础上加以扩充。

  3.4 关键词

  关键词是现代科技论文必备的一项内容,通常能明确反映一篇论文的研究方向和主题,一般由规范的表达各种概念的主题词[9]组成,并可以概念明确、语义专指、词形简练、实用性强的自由词为补充[6]。

  统计2017年《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52篇论文,获得摘录的关键词702个,篇均不足5个,低于2016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篇均的7.3个[11]。表3列出出现次数高于2次的关键词,只有12个;另外有35个出现了2次,其余的近650个关键词都只出现了1次。出现一次的关键词占比达到93%,说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著录的关键词一致性不高。


表3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7年出现次数高于2次的关键词
关键词 地下水 地质灾害 含水率 水化学特征 滑坡 黄土 砂岩 抗剪强度 预测模型 水岩相互作用 降雨 温度
次数 11 5 4 4 3 3 3 3 3 3 3 3

  图2为近10年出现次数排名前20的关键词,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由统计结果可知,1年和10年的摘录次数靠前的关键词有多个相同,如地下水、地质灾害、滑坡、含水率、水化学特征、温度、降雨等,说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关键词摘录的年度和多年分布具有类似特点。


图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近10年出现次数前20的关键词

  4 提高期刊影响力的措施分析

  4.1 合理控制学科分布

  由前文可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文章涉及学科比较多,学科分散不利于提高期刊在中文核心期刊评选体系中的影响因子指标。中文核心期刊的评选是依据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在所属学科中的排名;影响因子又由所刊文章被同一学科其他期刊的引用次数决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在2004版《要目总览》中同时列为地质学类和建筑科学类的核心期刊,正是因为分学科统计的结果。

  按此规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刊登的地质学类的文章如被引用,则计入该刊在地质学科的影响力;刊登的建筑科学类的文章如被引用,则计入该刊在建筑学科的影响力。如此,在参与地质学科的核心期刊评选时,期刊发表的非地质学科的文章对期刊总被引频次等绝对值有正面影响,但对以总刊文量为分母的影响因子这类参数的贡献可以说是负值。

  “红点指标”也是在同一个学科内计算所刊论文的关键词出现在高频关键词集合中的比例。如,建筑科学类的文章摘录地质学关键词的几率就很小。因此学科越分散,关键词就越不集中,“红点指标”值也就会越低。

  学科分散使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在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系统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期刊在专业上要继续坚持传统与现代结合,紧扣水工环地质专业,适当控制学科分布。

  4.2 提高期刊学术水平

  提高期刊学术水平,首先要提高文章质量,其中体例规范是基本要求。引言部分要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和恰当评价,在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正文中需准确列出试验和测试结果,内容与图表要恰当合理地互为补充。

  高质量的文章才易被广泛传播,从而扩大期刊影响力;高影响力的文章大多也是高质量文章;以上均以足够的稿源为基础。因此,需要与本学科国内外学者建立紧密联系,发挥编委撰稿、约稿的作用,策划高水平专辑;与水工环地质相关学会建立联系,扩大作者群,扩充稿源;寻找机会进入国外检索库,吸引更多的国外作者和读者,促进期刊国际化;编辑及时跟进学科新进展、新发现、新技术、新趋势,善于发现好文章。

  4.3 规范撰写摘要

  根据前文分析,本刊部分文章摘要存在信息量不足、体例不规范、英文摘要未提供更详细的信息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提高文章被阅读和引用、被检索系统收录的可能性。建议作者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方面规范撰写摘要,以实现摘要对学术论文传播的正面促进作用。要加大英文摘要信息量,提升英文摘要质量,尽快实现期刊的国际化。

  4.4 规范摘录关键词

  分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7年发表的152篇文章的701个关键词,发现存在三个问题:个数不足、选取不全面、用词不当。关键词一般由规范的表达各种概念的主题词[9]组成,因此多为实体名词。如《地理学报》各时期出现的次数前30的关键词,多为2——5个字的实词,如中国、地理、GIS、山地、气候、全新世、土地利用等[10]。而不会出现如拐点、昼夜波动、整体式、指标体系这类非单一实词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虚词。但此类关键词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却占有很大比例。研究人员在数据库检索论文时,很多会选择关键词进行检索,关键词不规范就造成文献被检索到的几率变小,因此也就影响到文献的引用、传播和利用。因此,建议作者根据著录规则选取关键词,避免简单重复题目,要提取出论文的创新点。

  5 结论及建议

  (1)《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六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但在中文核心期刊中排名不够靠前,这与发表的文章涉及学科多和高影响力文章不够有关,也说明期刊对于学科发展的引领作用不够。

  (2)《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连年入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但“红点指标”偏低,说明关键词摘录不规范,也说明发表的学科热点文章可能偏少。摘要信息量不足不利于文献传播,关键词个数不足、选词不规范不利于文章检索和引用。需要作者加以重视,提高文章体例的规范性。

  (3)合理控制学科分布、重视期刊体例的规范性、吸纳高影响力论文、发挥编委作用、加快期刊国际化步伐、加强与学会合作、扩大作者群以扩充稿源等措施,有利于提高期刊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4)虽然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领域出现很多交叉学科和新的研究方向,但建议办刊还是要坚持水工环地质这个方向和特色,防止学科过于宽泛。吸纳高影响力论文时要兼顾一线工作者的需求。作为期刊编辑,更要系统研究同一学科期刊的特点,对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表征数据做系统的统计分析,从而及时发现学科热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组稿、约稿,更好地提升期刊的专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邵松,乔监松.期刊的学科分类对期刊评价的影响[J].科技与出版,2017(3):119-127.

  [2]陈建龙,朱强,张俊娥,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2017年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3]胡新华.正确认识和使用中文核心期刊[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4):92-94.

  [4]潘云涛,马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M].2017年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

  [5]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6]马峥,俞征鹿.学术期刊“红点指标”的定义与应用[J].编辑学报,2018,30(1):102-104.

  [7]中图图书馆分类法[M].5版.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8]张更生.发刊词[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57,1(1):1-2.

  [9]文献主题标引规则:GB/T3860—200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0]钟赛香,曲波,苏香燕,等.从《地理学报》看中国地理学研究的特点与趋势——基于文献计量方法[J].地理学报,2014,69(8):1077-1092.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