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校内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北京大学图书馆建成并推出了北京大学期刊网。文章分析了建设的背景,基于对北京大学各期刊编辑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研,有针对性地提供法律、技术、交流平台等服务。从集群平台、统一采编系统、内容建设和展示、期刊官网认证、相关接口等方面介绍了平台建设成果。北京大学期刊网一方面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开放获取,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机构的声誉。
【关键词】期刊网;北京大学;集群平台
1 建设背景
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拥有众多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学术品位和学术评价都很高,赢得了学术界的尊重。但其网络化数字化水平整体较低,尚无整合机制和系统平台,呈单刊、分散的态势,亟待通过集中和整合,提升规模效应,突出北大品牌的影响力。此外,尽管北大出版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却仍然要为这些期刊的使用权向数据库商支付高昂的费用,而且,数据库商网络平台的全文发布普遍滞后于印刷版,无法及时展现最新科研动态,及时传播学术信息,进行学术交流。商业运作对利润的追求阻碍和限制了学术成果的传播和交流。
自2011年12月起,北大先后有7种人文社科期刊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大大改善了办刊条件。获得资助的期刊,必须遵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开放获取要求,将期刊论文全文电子版及时提交给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资助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2013年1月,时任北大社会科学部部长的李强召集北大8种文科期刊负责人举行工作会议,时任北大图书馆馆长兼《大学图书馆学报》主编的朱强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者就北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如何进一步发挥学术创新的国内引领作用、加强北大独特文化品位的体现、进一步推动我国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学术期刊的管理水平以及为实现目标需要学校帮助解决的困难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达成广泛共识[1]。会议讨论决定,为大力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开放获取,由北大社会科学部牵头并提供经费,八种期刊编辑部参与,北大图书馆负责共同建设北大人文社科期刊网,以具体行动落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快推动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
2 北大期刊网建设的目标与意义
2.1 建设目标
北大期刊网平台以万维网为依托,对北大学术期刊进行组织与整合,建立一套集成北大出版期刊的数字出版平台;提供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学术期刊集成检索与文章内容展示功能;实现与校内外的第三方数据共享和交换,如:北大机构知识库、北大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谷歌学术、百度学术等;建立一套能实现编者、读者、作者互动的学习交流平台;为最终用户提供整合的、流畅的、快捷的一站式服务。
2.2 建设意义
平台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支持学术交流,有效提高学术成果从投稿到出版的全流程信息传播速度;二是促进开放获取,全面提升期刊和文章的可见度、可发现性和可获取性;三是提升机构声誉,突出北大学术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和整体的规模效应;四是资源长期保存,通过集成平台完善期刊资源的长期保存机制。五是最佳实践指南,依托北大丰富的、高质量的学术期刊资源,实际探寻高校学术期刊的集中整合、内容建设、在线出版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解决方案,为兄弟院校提供可复制的最佳实践指南。
3 北大期刊网建设实践
3.1 建设概况
北大图书馆自2013年3月接到北大期刊网建设任务以来,先后完成了期刊网平台调研、校内期刊基本情况调研、期刊网集成平台建设、内容建设、版权肃清、期刊采编系统建设、DOI前缀申请等一系列工作。2014年9月10日,北大人文社科期刊网正式上线发布,首期参建的期刊只有9种,分别是《经济科学》《大学图书馆学报》《北大教育评论》《北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国际政治研究》《国外文学》《中外法学》《经济学(季刊)》和《人口与发展》。在北大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的支持下,2014年9月24日,期刊网在北大中文主页上正式发布,进一步扩大了影响,校内越来越多的期刊、集刊、内刊陆续要求加入期刊网。2014年10月22日,北大图书馆在与北大科学研究部工作交流时,提出希望将北大科技类期刊也加入到期刊网平台中来,科学研究部的领导非常支持,在他们的大力推动下,很快第一种科技类期刊《物理化学学报》加入了期刊网。随着集刊《哲学门》、内刊《北大研究生学志》的加入,2014年11月27日,北大人文社科期刊网正式更名为“北大期刊网”,新名称更符合北大期刊网涵盖的学科范围与定位。2015年3月17日,北大图书馆接到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通知,责成北大图书馆作为新版北大中文主页的学术期刊模块的维护单位。至此,初步实现了以期刊网为平台整合北大学术刊物的目标。2015年12月,《大学化学》《数学进展》同意加入北大期刊网。12月25日,北大期刊网2.0版正式上线。2016年底,北大期刊网项目建设得到了北大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提供的经费支持,期刊网建设在编辑办公自动化、校对工作自动化管理、内容建设、内容展示、相关接口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17年6月,《医院管理论坛》《北大学报(医学版)》加入,北大期刊网平台上收录的期刊,按学科来划分,涵盖了北大人文社科、理工科、医学类期刊,按发行渠道来划分,有期刊、集刊、社团刊物及内刊,平台在功能上不仅仅是检索平台、发布平台、阅读平台,更是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部办公的工作平台。
3.2 相关调研
3.2.1 国内外高校期刊网集群平台建设调研
HighWire出版社成立于1995年,由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创建,旨在帮助学术出版商在网上开展同行评审[2]。2014年,HighWire出版社获得科技基金阿克塞尔-科尔伯格-克拉维斯-罗伯茨(AccelGKKR)的重大股权投资,成为一家硅谷公司。这使HighWire出版社有足够的资金投资在数字创新前沿等技术方面,帮助出版商及其客户改善在线访问和内容的可发现性,增强客户参与度与可用性。目前,HighWire的智能出版平台支持超过3000种期刊、图书和参考书。Euclid项目由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开发和部署,由安德鲁梅隆基金会提供启动资金,现由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和杜克大学出版社联合管理[3]。项目最初的目的是为小型数学和统计类学术出版商提供一个平台,以经济高效的方式从印刷版转向电子版。目前Euclid上托管的期刊文章中有超过70%是开放可用的。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iG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DOAJ)是由瑞典隆德大学图书馆为开放存取期刊做的一个目录系统[4]。它于2003年5月发布,最初仅收录350种期刊,至现在(统计日期:2018-06-20)的11643种期刊,有8451种期刊可以检索到文章级。DOAJ收录的期刊还在不断增加中。DOAJ的使命是提高全球同行评审、开放获取学术研究期刊的可见性、可访问性、信誉、使用和影响。DOAJ与编辑、出版商和期刊所有者合作,帮助他们理解最佳实践和标准的价值,并将其应用于具体业务。DOAJ是完全独立的,并保持其所有服务和元数据免费供所有人使用或重复使用。类似的还有MUSE项目[5],它是由约翰。霍普斯金大学出版社与其米尔顿。S.艾森豪威尔图书馆的非赢利性合作项目,通过与全球图书馆、出版商和学者的合作,促进人文和社会科学资源的创建和传播。目前,MUSE项目拥有来自125家出版商的超过674种期刊,并提供来自100多个出版社的超过50000种图书。
在国内有很多以学会/协会的模式构建的期刊集群平台,如中国光学期刊网、材料期刊网、中国地学期刊门户、资源环境科技期刊集群等,这些平台都有很强的专业和学科优势,行业竞争力强,深受各领域专家学者青睐;也有以开放共享为目标的综合型期刊集群平台,最典型的有2个,一个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NSSD)[6],该库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承建,目前已收录1000多种期刊。另一个是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COAJ)[7],该平台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承办,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CASGOAJ),是一个开放获取、学术性、非营利的科技文献资源门户,其目标是强化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功能,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引领中国科技信息的开放获取,目前收录660种期刊;在中国高校只有极少数是由图书馆来负责创建本校的期刊网平台,调研发现台湾师范大学期刊网系统是由该校图书馆负责创建,免费提供本校所属期刊的在线管理与出版,目前包含6种期刊[8]。大多数高校都是由出版社期刊中心或期刊社牵头建设本校的期刊网集群平台,如台湾大学学术期刊资料库收录了台湾大学学术研究单位的29种学术期刊,成为查询台湾大学学术期刊、辅助教学研究的最佳资料库[9];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目前共有24种期刊[10];浙江大学期刊中心,共有20种期刊[11]。类似的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学术期刊社、中国海洋大学期刊群、北京理工大学学术期刊网等,中国高校期刊网集群平台建设概况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高校期刊网集群平台建设概况
网站名称 | 收录期刊数量(种) | 管理机构 | 收录期刊是否有ISSN号 | 网站功能 |
台湾师范大学期刊网 | 6 | 图书馆 | 有 | 期刊导航、介绍性内容展示、动态信息发布等 |
台湾大学学术期刊资料库 | 29 | 出版中心 | 有 | 期刊导航、集成检索、文章展示、介绍性内容展示、动态信息发布等 |
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 | 24 | 出版社期刊中心 | 有 | 期刊导航、介绍性内容展示、动态信息发布等 |
浙江大学学术期刊导航 | 20 | 出版社期刊中心 | 有 | 期刊导航、介绍性内容展示、动态信息发布等 |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 | 19 | 期刊中心 | 有 | 期刊导航、介绍性内容展示、动态信息发布等 |
中国人民大学学术期刊社 | 4 | 学术期刊社 | 有 | 期刊导航、介绍性内容展示、动态信息发布等 |
中国海洋大学期刊群 | 3 | 期刊社 | 有 | 期刊导航、介绍性内容展示、动态信息发布等 |
北京理工大学学术期刊网 | 7 | 学术期刊办公室 | 有 | 期刊导航、单刊检索、介绍性内容展示、动态信息发布等 |
调研显示,国内外高校已开始构建各自的期刊网平台,其目标都是打造数字出版平台,提高期刊的曝光率、提升机构声誉、促进期刊的开放获取等。国内外的相关实践有很多可供借鉴,如国外的期刊网平台依托高质量的期刊提升影响力,进而吸引更多的期刊加入到平台中,依托先进的技术提升内容的可发现性、提供各种增值服务等。国内的期刊网平台,都有学校正常投入,成立了专门的部门来管理期刊。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都只收录有ISSN号的期刊,相比来说,集刊和内刊更需要一个发布和展示的平台;(2)没有实现真正的数字出版协同采编平台;(3)国内的高校期刊网平台,加盟期刊数量有限,汇聚资源不够;(4)国内的绝大多数高校期刊网平台,功能单一,没有实现期刊集成检索的功能。
3.2.2 北京大学校内期刊基本情况网上调研
通过浏览各期刊官网,对北大中文主页上的15种学术期刊进行了调研,以期初步了解各期刊信息化建设、自动化办公等情况[12]。调研结果表明:这些期刊有很强的学科性特征;5种理工类期刊编辑部都建立了官方网站并采用了期刊采编系统,实现了办公自动化,而绝大部分人文社科期刊编辑部都还是传统的办公方式,有许多期刊甚至没有自己的网站,少数几个编辑部虽然建立了网站,但只是用来发布消息和论文目录之用。
在北大社会科学部、科学研究部的支持下,由图书馆制定问卷,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学术期刊/集刊/内刊(以下统称“期刊”)调查,以掌握学校学术期刊现状,了解期刊学科覆盖情况、期刊编辑队伍情况、期刊办刊困难、期刊数字化建设现状及相关版权和法律方面的问题等等,旨在整体把握期刊的办刊现状、障碍、计划与期望,为北大期刊网项目实施提供参考。此次调研收回问卷40份,结果如下:(1)覆盖了20个学科;(2)大多数期刊编辑部都是兼职编辑,只有11家编辑部有专职工作人员,编辑部的人数大多在1-3人;(3)期刊办刊困难主要体现在:人员不足、缺乏技术力量、缺乏法律方面知识、部分编辑部存在经费不足等;(4)在期刊数字化建设方面,有11家编辑部有自建的网站,其中4家依托数据库商网站。调研结果显示,只有1家人文社科类期刊编辑部使用了网上投稿审稿系统;有14家编辑部与数据库商签订了独家协议;关于是否愿意在北大期刊网上展示全文的问题,只有4家理工类期刊和2家人文社科类期刊编辑部同意即时展示,另有7家编辑部同意在一定的时滞期后可以公开全文,其他的编辑部对于全文公开时限仍然处于待定状态,这些编辑部的担忧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全文的即时公开是否会有剽窃、抄袭等方面的隐患,希望逐步尝试;二是担心会对纸质版发行量产生冲击;三是担心违反与数据库商的独家协议,希望由学校出面,与数据库商沟通,在法律的框架内将全文提交给北大期刊网。
从以上调研可知:(1)北大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期刊与其较低水平的数字化、自动化建设现状极其不相称;(2)观念意识上,对于期刊网平台建设的意义不明确,部分期刊编辑部疑虑较多,处于观望状态;(3)各编辑部都实实在在存在一些办刊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员和经费不足、技术力量不够、法律方面知识欠缺等。
3.3 编辑部服务
针对北大各期刊编辑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北大图书馆在期刊网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实施原则包括:(1)尽量不增加期刊编辑部的工作量;(2)不强制改变期刊编辑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3)首批选择有意愿、有经验、有示范效果的数家期刊编辑部参与,以期将来有更多的期刊自愿加入到北大期刊网;(4)切实解决编辑部的一些实际困难,扫除编辑部的后顾之忧。具体措施包括:
3.3.1 法律支持
许多期刊都有不同程度的法律方面的问题,编辑部没有精力、没有经验去专业地应对这些问题,北大图书馆适时地为编辑部提供了法律支持,例如,数家编辑部与中国知网签订了独家协议,受北大委托,北大图书馆与中国知网进行了谈判,最终形成了北大版独家协议,增补了协议条款。这一举措,让更多的编辑部更加放心地加入到北大期刊网建设中来。
此外,在期刊网建设过程中,通过与编辑部多次交流,了解到编辑部十分关注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因此,北大图书馆特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首席法律专家李明德围绕“期刊数据库与著作权”主题给全校编辑部做了一次生动的讲座。李老师还就各编辑部在工作中实际遇到的具体应用场景和问题进行了解答,现场给编辑部释疑解惑。
3.3.2 技术支持
作为北大期刊网平台的承建方,北大图书馆实际上也承担着为各期刊编辑部提供技术支持的服务,包括:(1)期刊的数字出版服务;(2)过期期刊的回溯服务;(3)协助期刊编辑部申请独立的域名;(4)服务器托管服务;(5)采购并安装了黑马校对软件,帮助编辑部实现了校对工作的自动化管理,减轻了编辑部校对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校对效率和正确率;(6)提供期刊文章点击、下载使用分析报告等。
3.3.3 工作交流支持
各期刊编辑部在办刊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平时,编辑部向学校管理层反映问题,以及编辑部相互之间交流的机会并不多。为此,北大图书馆每年年终组织一次全校期刊编辑部的工作会议,邀请主管副校长、社会科学部和科学研究部相关负责人来参会,为期刊编辑部提供一个向学校管理层反映问题、寻求支持、公开讨论、交流和分享经验心得的环境。通过工作会议,编辑部提出了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包括:(1)人员普遍短缺;(2)部分编辑部经费不足;(3)集刊与其合作出版社的版权问题;(4)如何持续保证期刊学术位置和影响力的问题;(5)如何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问题等。这些问题得到了校领导的理解与支持,校领导认为办刊过程中的经费、法律、技术、人员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办刊困难问题,而是关乎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除了期刊自身发展层面,提高期刊质量,争取相关机构的资助,提高编辑部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支持能力等,在学校层面,会根据各期刊的实际情况,在经费上适当投入,在人员上给予保障。此外,北大图书馆每年还会根据编辑部的需求安排一些高质量的讲座或培训:例如,邀请国内顶尖的期刊服务商介绍期刊集群平台建设及期刊采编系统;邀请期刊数字化服务商来介绍排版系统使用、排版格式校对、参考文献校对、期刊文章元数据制作及全文上传等一系列服务,让编辑只需专注于内容的审校,其他重复性的、繁琐的工作交给专业的服务商来完成;邀请多家期刊编辑部分享办刊经验,包括期刊采编系统使用、DOI注册、期刊钓鱼网站防范、期刊年审等诸多方面。
北大期刊网的建设,将各编辑部的力量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应对期刊发展的相关问题,改变了以往各编辑部相互独立、各自奋战的局面[13]。
3.4 建设成果
北大期刊网为学术期刊搭建了一个可靠、统一的支撑平台,营造了一个规范有序、有利于期刊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主要成果包括:
3.4.1 北大期刊网集群平台
在充分调研并学习了国内外期刊集群平台建设情况后[14-16],建成了“北大期刊网”[17],如图1所示。平台实现了动态信息发布、期刊导航、论文发布与展示、数字出版、集成检索、用户管理、使用统计分析等功能,大大促进了北大学术期刊的发展,提升了期刊品牌影响力,同时也促成了北大期刊发展相关政策的成熟和落实,推动了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

图1 北京大学期刊网( 首页)
3.4.2 统一的期刊采编系统
由前文的调研可知,北大理工类期刊自动化办公程度较高,基本都使用了期刊采编系统,实现了投审稿、编辑办公自动化。而人文社科类期刊只有1种使用了期刊采编系统,现状亟待改进。为此,建成了统一的期刊采编系统,在各编辑部自愿的原则下,目前有《经济科学》《北大教育评论》《人口与发展》《中外法学》《国际政治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经济学季刊》《中外法学》《医院管理论坛》《景观设计学》10种期刊参与了此项工作,实现了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办公的自动化管理[18]。单刊网站采用统一的设计风格,建立北大系期刊的网络品牌标识;使用同一个数据库,共享共性数据,例如用户信息库、IP地址库、学科知识库等;实现了真正的数字出版协同采编功能。
3.4.3 高质量的期刊文章内容
完整、精准的期刊文章内容是北大期刊网提供服务的基础和关键,建设内容包括期刊元数据收割、全文数据收集、数据清洗,整理与发布。此部分工作量大而且繁琐,是整个平台建设的难点。
北大期刊网从建设之初就非常重视内容建设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1)确保数据完整性。逐步对加入的期刊建立单刊网站,特别是在商业数据库中没有收录的期刊,作为独家内容,进行重点展示。由于国家ISSN号资源有限,不少人文科学研究中心采用以书代刊的形式出版集刊,这些集刊质量高、学术积累深,但是却没有对外发布平台,北大期刊网平台统一对这些集刊进行组织、发布和宣传推广,大大提升了集刊的曝光度;另外,对加入期刊网平台的期刊,尽量做到论文收录完整,涵盖从创刊到现在的所有论文。
(2)严格控制数据质量。制定数据质量标准,包括元数据标准和全文数据标准;开发数据质量检查和控制模块,对不规范数据进行预警和报告;请专业的期刊数据服务公司制作、清洗、上传数据。
截止到2018年5月16日,共上传了2650期数据,元数据总量为54888条,全文总量为33029篇,文章内容还在持续增加中。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北大期刊网的内容建设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项目组的大力支持。项目组专家在元数据标准和内容建设流程方法上给予了指导,并提供了北大8种期刊从创刊到2015年底的所有元数据和全文数据,大大加快了北大期刊网的内容建设进度。
3.4.4 增强展示的期刊内容
除了PDF格式,国际上的一些顶尖期刊出版平台,早已开始提供功能强大、方便阅读的HTML版本。例如,爱思唯尔的Science Direct全文数据库、施普林格的Springer Link数据库平台等。同时,在移动出版中,RichHTML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更小的文件存储空间,更快的加载速度,更适合移动阅读的显示方式。北大期刊网平台也支持RichHTML的展示形式,即以网页形式来呈现文章内容,并在文章原文基础上,生成文章的目录导航,进行学者信息标引、参考文献标引,实现图表下载、公式复用、文中引用直接显示文献内容等。目前已经完成10种期刊2017年度的RichHTML制作和发布,大大方便了读者在线阅读,提高了文章利用率。
3.4.5 期刊官网认证
与百度合作,在百度搜索结果中,给各期刊网站加注“官网”标识,以区分期刊官方网站和其他山寨/钓鱼网站,防止作者上当受骗,方便作者和读者在百度平台上,准确了解期刊信息,提高期刊品牌识别度[19]。
3.4.6 丰富的标准化接口,方便与第三方系统数据交换
与第三方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是提高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北大期刊网已建立期刊文章数据与多个第三方系统的数据交换接口:(1)在文章级展示页面,自动加入谷歌学术、百度学术的元数据标签,以方便谷歌学术、百度学术等学术搜索引擎获取期刊元数据;(2)在管理后台,可以按期生成各种用于与第三方进行数据交换所需要的元数据XML文件,包括:开放获取期刊目录所需要的元数据文件;PubMed数据库所需要的元数据文件;与中文DOI[20]的接口,方便导出进行中文DOI注册时所需的元数据,可以按篇、按期、甚至按年或多年进行数据批量注册。
4 平台推广与应用效果
4.1平台推广
以北大e-GResearch的学术环境为依托,通过不断探索,实现学术交流模式的创新以及学术出版模式的再造,助力学术研究,促进开放获取,这是期刊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良好机遇。北大图书馆牢牢把握每个可能的契机,广泛宣传期刊网建设、长期保存的重要性和价值,采取了一系列宣推手段:(1)设计、印制期刊网宣传手册;(2)积极争取并最终在学校主页上发布;(3)在许多相关会议上提交宣传海报、宣传手册或宣讲,如历届的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会议、北京市高校数字图书馆年会、中国机构知识库年会、北大文献信息资源战略发展委员会暨北大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等;(4)到院系与师生当面交流。
与此同时,北大期刊网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也有其独特、有效之处。如,首批选择期刊影响力高的数家编辑部参与,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更多期刊自愿加入北大期刊网平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运营模式来看,北大期刊网在为各编辑部提供平台服务的基础上,不改变、不干涉其工作方式和出版模式,并尽可能解决编辑部的实际问题;依托技术优势,提供灵活多样的出版模式,为编辑部创建个性化官网,并将其网站融合到期刊网集群平台中,实现真正的检索、发布、阅读、编辑办公一体化;在内容上不仅收录有ISSN号的期刊,还收录许多高质量的以书代刊形式的集刊,以及很多北大社团、北大学生主办的高质量内刊;积极申请社会科学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经费资助,为项目建设提供了经费保障。
从我国高校期刊网集群平台来看,绝大多数仅仅实现了期刊导航的功能,收录的期刊数量较少,且仅收录有ISSN号的期刊,北大期刊网的以上做法可以为其他高校期刊集群平台功能、期刊在线出版、期刊内容建设等提供建设思路和实践指南。
4.2 平台应用效果
目前北大期刊网收录113种期刊,其中1种被SCI收录,1种被EI收录,9种被CSSCI收录,11种CSSCI来源集刊,21种《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13种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已为23种期刊创建了单刊页面,10种期刊以此为工作平台,23个编辑部安装使用了黑马校对软件。自2015年12月25日,期刊网平台2.0上线以来到2018年5月16日,总访问量达到356355人次(见图2),总下载量为359000次。同时,收到了来自校领导、编辑部、读者各方面的反馈。例如,北大前任党委书记朱善璐说:“北大各家期刊编辑部就像各个车间,以前只知道各车间的产量,不知道总产量,期刊网平台使北大期刊的总产量一目了然,是摸清家底的好举措。”北大教育评论副主编李春萍说:“CNKI是百货公司,北大期刊网平台就是精品店。”《大学图书馆学报》副主编王波说:“机构知识库、学位论文库属于北大人撰写的资源,解决的是‘Made of PKU’的问题,期刊网属于北大人编辑出版的资源,解决的是‘Made from PKU’的问题,两者结合起来,才完整解决‘Made in PKU’的问题。期刊网建设大大提高了‘北大制造’的显示度、影响力。”一位读者反映说:“查询《中外法学》上一篇2000年的文章《法学博士论文的“骨髓”和“皮囊”:兼论我国法学研究之流弊》,在CNKI和维普数据库上均没有查到全文,最终在北大期刊网上找到了全文。”分析原因后,发现在CNKI上缺《中外法学》2000-2003年的数据,而维普上只收录了该刊的元数据而没有全文数据。

图2 北京大学期刊网2.0访问 量
北京大学期刊网于2017年10月作为北大开放学术资源之一加入北大图书馆首页之后,访问量持续攀升,已成为北大图书馆首页热门点击资源之一,成为服务北大师生乃至全世界读者的重要资源库之一。
5 结语
校领导的重视、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各期刊编辑部的积极配合、图书馆的高效落实是期刊网建设成功的关键;前期深入调研、结合各编辑部的实际情况、明确建设目标与思路是基础;安全的、先进的技术是保障;独特新颖的界面设计则为平台加分添彩。
虽然平台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1)平台运维需要长期的、持续的经费投入;(2)一直以来,集刊的版权属于其合作的出版社,这也成为集刊加入期刊网的最大障碍;(3)随着加入的期刊越来越多,对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此外,平台中尚有不少期刊未建单刊页面,期刊内容有待完善,与机构知识库、北大学者主页的对接还未实现,虽然为平台申请了DOI前缀,但是许多编辑部还未注册使用,系统后台管理的部分功能还需改进,数据长期保存规划亟待重视。
接下来,北大图书馆将继续为编辑部提供完整的技术支持;进一步扩大期刊收录范围;积极推动将期刊网建设纳入北大信息化建设,获得常规化的经费支持;积极寻求校内外合作,推动相关标准、政策、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及时、准确更新平台内容;推动期刊文章DOI注册工作的落实;与北大机构知识库、北大学者主页实现数据关联;推动期刊网微信公众号的建立,提升期刊传播力;与图书馆研究支持中心合作,融入北大的学科服务中。
6 参考文献
[1]学校社科部在我院召开人文社科期刊负责人座谈会[EB/OL].[2018-04-10].http://econ.pku.edu.cn/displaynews.php?id=10685.
[2]About us Home of the Intelligent Publishing Platform[EB/OL].[2018-05-10].https://www.highwirepress.com/about-us.
[3]About Project Euclid[EB/OL].[2018-05-10].https://projectGeuclid.org/about.
[4]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EB/OL].[2018-05-10].htGtps://doaj.org/about.
[5]MUSE Story[EB/OL].[2018-05-10].https://about.muse.jhu.edu/about/story/.
[6]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介绍[EB/OL].[2018-05-10].http://www.nssd.org/about.aspx?id=7.
[7]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ChinaOpenAccessJournals[EB/OL].[2018-05-10].http://www.oaj.cas.cn/introduction/index.jhtml.
[8]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开放期刊系统[EB/OL].[2018-05-10].http://ojs.lib.ntnu.edu.tw/index.php/index/index.
[9]台湾大学学术期刊资料库[EB/OL].[2018-05-10].http://ejournal.press.ntu.edu.tw/index.php.
[10]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EB/OL].[2018-05-10].http://www.tsinghuajournals.com/CN/tup/home.shtml.
[11]浙江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中心-首页[EB/OL].[2018-05-10].http://www.press.zju.edu.cn/qkzx-index.html.
[12]北京大学学术期刊[EB/OL].[2018-04-20]http://www.pku.edu.cn/research/xzqk/index.htm.
[13]刘俊,张昕,颜帅.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集群化运营模式研究——以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为例[J].编辑学报,2016(6):561-565.
[14]台湾大学学术期刊资料库[EB/OL].[2018-04-25].http://ejournal.press.ntu.edu.tw/.
[15]Welcome to High Wire[EB/OL].[2018-04-25].https://www.highwirepress.com/.
[16]首页—中国光学期刊网[EB/OL].[2018-04-25].http://www.opticsjournal.net/.
[17]北京大学期刊网[EB/OL].[2018-04-25].http://www.oaj.pku.edu.cn/.
[18]朱晓华,何书金,袁丽华.中国地理与资源期刊集群化服务平台的发展与实践[J].地理学报,2017(5):918-941.
[19]期刊官网合作[EB/OL].[2018-04-25].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show/baiducas?cmd=journal.
[20]中文DOI[EB/OL].[2018-04-25].http://www.chinadoi.cn/portal/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