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洁:西安科技大学期刊中心
微信是集通信、社交、资讯三大功能为一身的即时通信工具,其传播速度、宽度以及广度都是空前的。而微信公众平台则具有更强大的服务功能,可为用户带来丰富多彩的内容与体验,受到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期刊领域也不例外。微信平台具备的优势与期刊出版需要相吻合,极大地改变了期刊领域人们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方式,在促进学术传播与业务交流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传统媒体相比,微信平台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习惯及阅读喜好,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期刊出版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①。
自2012年8月微信公众号推出以来,期刊界纷纷开通公众号进行期刊宣传,将其作为打造期刊品牌与提升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手段,经过几年发展,一些期刊通过转变运营理念和传播策略优化了微信平台,开辟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梁凯借助微信数据统计功能对《水产学报》微信公众号的用户增长和属性、图文群发效果等进行详细分析,为同行创建专业化和个性化的网络媒体平台提供了参考。赵新科通过对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发展情况调查,利用SWOT分析法,给出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利用微信平台打造期刊品牌和提升期刊影响力的方法和途径。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微信平台建设已经受到期刊界的普遍关注,目前学术期刊对微信平台的研究是不完善的,微信平台的优势有待于进一步发掘与应用,存在普遍性的问题亟待解决。
为进一步优化学术期刊微信平台建设,本文论述侧重于微信平台的传播策略与服务功能,为学术期刊构建优质微信平台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为如何促进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一、微信公众平台在期刊领域的推广优势
学术期刊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实现移动出版、资讯动态推送、稿件自助查询等功能,可以满足用户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和资源的需求,简化了用户与编辑部沟通的程序,让交流更加顺畅与高效,对于期刊品牌的宣传、期刊内容的共享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融合了文字、视频、语音等富媒体形式,还可将其应用于远程作者稿件校对,跨越了编辑与作者交流的距离限制,减轻了编辑的工作量,有效地降低了出版时滞。与用户数量庞大的博客、微博相比,微信公众平台建立的是一种小众传播,发送信息无字数限制,其信任度和内容接收率是博客、微博无法比拟的,目标用户更明确,传播有效性更高②;与腾讯QQ、飞信、手机短信等其他传统的通信工具比较,微信平台的便捷性更是显而易见。
二、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面临的挑战
1.用户关注和黏性不足,信息推送频率低
用户数量是信息传播功能实现的必备条件,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平台的构建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建比例较高,用户数量虽然每天有新增,但总体数量明显偏低,而且,大多数期刊基本没有专职的微信平台运营人员和团队,运营理念和对新媒体的定位还有待明确,很多微信公众号形同虚设,部分功能尚待开发利用,没有进行实质性的运营工作,信息推送不规律且间隔周期较长,这样的推送频率破坏了读者与公众号之间的黏度,破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致使用户关注度低,每天取消关注的用户数相对也不少。
2.缺少二次编辑,内容单一,阅读量低
微信公众号具有浅阅读的特点,微信用户大多希望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到有用信息,而学术期刊没有充分考虑微信的优势,以及微传播用户的阅读特点,大部分都是以推送征稿简则、论文模板、期刊目次、文章摘要为主,有的期刊甚至整期、整篇地推送文字内容,没有进行删减,在色彩运用、字号区分、线条样式等排版方面也没有进行简单的网络美编,缺乏新颖性。
3.服务功能未能充分应用,受众积累困难
微信平台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如平台无法主动添加关注者,公众平台服务号要求每月只能推送四条信息,订阅号要求每天只能推送一条信息;只有经过公众号认证,才能确保推送信息的真实比和安全性,才能显示在用户的微信个人资料页面里,且订阅号只有通过认证才能获得自定义菜单权限,但是由于认证程序的繁琐性和非免费性,经过认证的期刊微信平台整体数量不多,导致受众的积累有难度,这还要依赖公众号在其他渠道上的号召力。
三、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化策略
1.拓展茉单功能,提升服务意识
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了强大的自定义菜单功能,根据用户对界面直观、清晰和实用的需求,可以通过自定义菜单来设计主要功能模块,比如:设置期刊动态、稿件查询、联系我们等服务模块,主要模块下还可灵活设置下拉子菜单,用户可以通过点击子菜单下的选项,获得相应的回复消息或网页链接,这样不仅可以给用户提供极大的便利,有利于获得用户的持续关往,而且减轻了编辑人员的工作量,拉近用户与学术期刊的距离。比如:将“稿件查询”菜单与稿件在线处理系统进行对接,作者可以通过发送稿件编号查询稿件处理进度,便于作者查阅返修意见并及时上传修改稿;当用户输入关键词提问咨询时,将常见问题与微信后台实现实时连接,用户会立即收到平台事先编辑好的相关信息推送,诸如期刊背景介绍、栏目设置等都可以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树立用户思维,提升服务意识,在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用户评论功能,对用户的建议和意见等进行及时有效的回复,搭建与用户交流的良好平台,这样既可以提高用户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也可以树立良好的期刊形象。
2.做好用户关注度和需求分析,增强信息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为了适应用户高度生活化、社交性的用户习惯,不能以文章价值作为推送内容的唯一导向,而是要考虑信息的可读性和趣味性,针对严肃的报告或会议类标题代之以更加具体化、生动化的细节内容,通过推送当前热点信息来吸引用户,增加一些有吸引力的引导图标或标题,引起用户点击阅读,对于热点话题,可搜集相关精品文章,以文章集锦的方式及时推送,并鼓励作者转发朋友圈,以增加朋友圈的二次传播阅读,这样不仅能够迎合用户的客观需要,还能够显著提升这些精品文章的关注度和他引率,并借此加以引导,将关注者转化为期刊作者或审稿专家,从而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传播范围;此外,编委常常扮演着读者、作者、审稿专家等多重角色,维护和壮大编委队伍是实现期刊优质稿源策划、打造期刊品牌的有力保障。以编委为微信推文的素材,通过展示编委风采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呈现期刊多元的媒体形象,同时还可依据作者、读者、审稿专家的需求,建立不同的学科群,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定向精准推送,这将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3.强化平台运营理念,加强开发与宣传力度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理念的竟争,是战略思想的竞争,平台运营者需要强化平台运营理念,深度挖掘微信传播及读者阅读的特点,以平台内容的高点击率为目标,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聘请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进行后台数据的深度分析以及平台新功能的开发。学术期刊还应多种渠道全方位推广微信公众号,拓展微信公众平台的受众,如在期刊封面、录用通知的显著位置标识公众号的二维码,方便读者进行关注;在学术期刊官方网站上介绍本刊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理念、运营团队、运营动态等,凸显特色与亮点;在发送给作者、读者、审稿人的电子邮件或者节日贺卡中也可宣传期刊微信公众号等;利用参加学术会议和业务培训的机会,通过相互之间讨论交流,加强学报微信公众号的宣传力度。
注释:
①程琴娟,闫琼.《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年第4期
②马勇,赵守义,孙守增.《学术期刊对微信公众平合的功能选择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