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挑战及因应策略

2020-01-19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张英秀: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

  我国的学术期刊数字化起始于依托特定的网络平台——第三方商业数据库进行内容传播。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出版理念的转变,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数字出版平台从知网、维普、万方和龙源四足鼎立到遍地开花,呈现出搭建主体日趋多元、出版流程逐渐全数字化、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数据库向盈利与开放获取(OA)并存的数字化出版平台转变、从内容提供与管理向知识与信息服务转型等特点。二是数字出版理念由“刊+网”模式向媒体融合转变。但相比大众出版物数字化的势如破竹,当前学术期刊数字化进程仍然较为缓慢,形势不容乐观。

  一、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1.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不足

  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产业分布的特殊性在于学术内容提供方(即学术期刊编辑部)和技术供应商(主要指大型商业数据库)的分离。相比个别大型商业数据库积极推动并引领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和媒体融合,大量分散的学术期刊在数字化发展方面内生动力不足,转型进展缓慢甚至处于初始阶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具有评价作者的重要功能。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成为稀缺资源,一版难求。对这些刊物来说。即使其不推动数字化转型,照样是科研工作者心目中的“香饽饽”。在这种情形下,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尚未形成稳定的动力机制,转型与否和转型深度基本上取决于少数人(尤其是期刊负责人)的偏好。

  2.数字化发展盲目和形式化

  目前大多学术期刊对数字化发展路径缺乏理性、科学的认识,导致数字化发展陷入盲目、形式化等困境。就数字出版平台建设而言,一些学术期刊对自身缺乏正确的定位,一哄而上纷纷建设数字出版采编系统、开通官方微博和公众号等,但由于单个刊物影响力有限并缺乏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很多数字出版平台处于“僵尸”状态,造成资源浪费、重复投资、声誉受损等问题。在学术期刊深度转型道路的抉择上,大型商业数据库资金雄厚、新媒体人才聚集、市场竞争力强,配备有专业的、强大的研究团队,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数字化出版市场的变化,做出战略调整,为合作的学术期刊提供数字化发展方案。“散、弱、小”的学术期刊缺乏与其竞争和平等对话、交流、合作的能力,往往只能被动接受或者消极抵抗。

  3.编辑思维仍限于传统办刊模式

  在编辑应具备的诸多素质中,编辑思维是最为核心的素质,对编辑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起决定作用。当前很多期刊虽然启动了数字化进程,如启用了数字出版采编系统,但其编辑思维同传统办刊模式大同小异,仍将自己封闭在“策划选题→约稿→编辑→出版→发行”的闭路系统中,一些学术期刊将数字出版片面地理解为在数字出版平台推送电子版论文全文,仅仅实现了载体的转换,而没有对论文进行二次深度加工,不能有效满足新媒体时代人们对于阅读内容的个性化需求;一些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初衷是扩大自身的学术影响力,较少关注作者和读者的需求,和后者之间的交互性尚未体现出来。

  二、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之因应策略

  1.深化学术期刊体制机制改革

  为学术期刊数字化提供制度支持。一是逐渐改革学术期刊管理体制。在“党管媒体”这一大原则不变的前提下,逐步弱化政府职能部门对学术期刊出版各个环节的管理,降低学术期刊产业进入退出壁垒,增强其市场主体地位,提高市场竞争力。此外,在媒体融合时代,从横向上看,“散、弱、小”的学术期刊“单打独斗”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学术期刊跨单位、跨地域或者集群化发展将是大势所趋。政府部门也应该为推动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提供制度支持。二是加强学术期刊数字化产业链融合的制度供给。学术期刊数字化产业链条涉及学术期刊、技术提供商、电信等产业。数字化和媒体融合的推进必将使原本清晰的产业边界变得模糊,并引发产业形态和结构的转型和重构。应加强学术期刊数字化产业链融合的制度供给,促进产业形态的平稳转型。

  2.学术期刊数字化的核心是建设以用户为本的学术资源汇集数字化平台

  学术期刊数字化和媒体融合最终需要以特定的载体——数字出版平台来实现,数字化和媒体融合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台的建设情况。一是聚合大量内容资源。要想具有市场竞争力,数字期刊出版平台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这也是媒体融合时代的基本特点决定的。二是集内容采集、生产、出版、社交等功能于一体。数字期刊出版平台应汇集投审稿系统、作者和专家库的共享、生产流程的整合和标准化、数字和纸质出版以及其他社交功能等。三是统合技术提供方。学术期刊应该更加积极主动,承担起主体责任,选择可以平等合作的技术提供商或者获得相应的技术转让权。四是以用户为本。数字期刊出版平台必须以受众的需求为根本,逐步增强与读者、作者的互动和交流,开展拓展论文内容的增强型数字出版,利用大数据技术根据受众需求向其推送相关科研成果等。

  3.学术期刊数字化的根本是生产优质内容

  在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内容为王”的理念没有过时,向读者提供权威、专业、多元、深度的优质内容仍是其最根本的制胜法宝。一是明确期刊定位,强化期刊特色。期刊特色就是竞争力。数字期刊平台拥有多个学术刊物和海量学术内容,明确期刊定位和发展策略从而形成鲜明的期刊特色尤为重要。二是严把质量关。围绕学科前沿和社会热点问题,及时策划选题并通过多种途径遴选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约稿,提高学术期刊的层次和质量。在审稿和编辑过程中,以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等标准严格把关,并对学术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加工和二次加工,使内容好、质量优、形式多样的学术内容在数字期刊出版平台呈现出来。

  4.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关键是理念和思维转型

  一是树立数字化和媒体融合发展的新理念、新认识。学术期刊应认识到,在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数字化和媒体融合乃大势所趋,只有主动适应形势并积极推动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数字期刊平台的运用和评价机制的改变很有可能会改变当前传统学术期刊的格局。二是重构开放思维、立体思维、融合思维、创新思维、用户思维等期刊数字化和媒体融合所需的编辑新思维。除了转变理念,学术期刊编辑主体要适应数字化和媒体融合出版工作,必须摒弃封闭思维,建构“一次制作、多元发布”的立体思维。此外,媒体融合时代的数字出版与学术期刊纸质出版是两个独立的、完全不同机制和思维方式的媒介系统,前者由技术平台驱动,以不同媒介的融合为主要特征,注重用户体验,因而还需要确立创新思维、融合思维、用户思维等新思维。

  5.学术期刊数字化的保障是培育和引进复合型出版人才

  目前制约学术期刊数字化和媒体融合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掌握网络技术和市场意识等能力的复合型出版人才匮乏,这就导致学术期刊数字化过程中整体上的被动局面。一方面,对现有的编辑出版人员进行再培训。应根据期刊编辑的能力专长,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对其进行有关数字出版和媒体融合的岗位能力培训。另一方面,适当引进复合型出版人才。就学术期刊而言,从纸质出版到数字出版再到媒体融合涉及出版编辑理念和思维更新、出版编辑流程再造等多个方面,是出版领域的系统性变革。在对现有编辑成员进行能力再造的同时,也亟须引进具有数字出版、市场营销和技术研发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出版人才,从而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和媒体融合提供人力保障。

  参考文献:

  ①冯书生.《学术期刊数字化与媒体融合的逻辑困境及抉择》[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②李艳.《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现状与融合发展模式》[J].《科技与出版》,2015年第9期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