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提高科技期刊传播效力和影响力的策略

2020-01-17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徐丁尧、郑艳华、杨晓彤、步召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中国癌症研究》英文杂志编辑部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

  科学需要得到广泛的传播,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而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学知识的媒介,应当担负起将好的科学成果向本行业、社会公众广泛传播的职责。但由于科技期刊内容大多比较专业,目前其传播科技成果的方式和效果与大众媒体相比“小众”,传播范围较窄,读者较少,受关注度也较低。因此,科技期刊要重视期刊的宣传推广和科技成果的传播。有效的宣传不仅可以扩大期刊的作者群和读者群、提高期刊质量和影响力,而且有利于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①

  不同的科技文章类型直接关系到文章内容的可读性和报道内容的侧重。由于读者的兴趣和知识层次不同,对不同类型的文章有各自的阅读兴趣和选择。因此,对于同一个科研成果,公众和科研同行的传播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需要把握好传播的方式方法和尺度。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多个层次对读者面窄、内容专业的科技类期刊的高质量文章如何扩大影响力进行分析。

  一、传播的多层面分析

  由于科技期刊的读者和作者以本专业的科研工作者为主,多数科研成果内容较专业,传播面窄,非本专业的读者难以读懂,因此传播也受到一定局限。科技期刊的编辑为了能够广泛地传播期刊文章及相应的科学知识,在办刊过程中需要厘清以下五个层面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宣传推广活动。

  1.栏目策划层面

  什么样的文章内容和形式能够扩大期刊的影响力是科技期刊编辑关注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针对不同人群和各自的需求来选择内容,并以恰当的栏目形式呈现出来。栏目稳定性是评价学术期刊设置是否合理的重要尺度,期刊应强化“品牌栏目”的意识,同时还可开设一些非固定的专题栏目、特色栏目,这些栏目划分的学科相对较小,与当前的研究热点吻合,增加期刊的被关注度和被利用度。②

  2.读者需求层面

  期刊在不断的发展中越来越呈现出定位准确、细分读者的特征。③读者对阅读内容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从读者阅读科技期刊的心理需求角度进行期刊传播的创新,已成为当前科技期刊发展中要努力探索和实践的方向。

  对科技文章而言,读者一般分为科技工作者和非科技工作者两类,而他们对科技文章的需要有着明显的不同。一般科研人员主要关注:(1)本专业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信息;(2)相关(交叉)学科的最新成果;(3)国家的相关科技政策,例如基金、项目等;(4)科研管理的政策;(5)与职业发展相关的信息、人才信息等而非科技工作者除了个人兴趣爱好以外,可能会更加关注科技最新发展动态,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有时也会通过阅读科技期刊来寻求生活或工作中所需要的科技帮助。

  3.内客传播层面

  由于不同层次的读者对象对一篇文章的内容需求不尽相同,因此,必须弄清他们的主要关注点,在成果宣传时才能针对不同人群有的放矢,准确和有效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一般来说,对一篇科技论文,本专业的人更注重其中的方法、结果和细节,相关交叉学科的学者更关注其方法及应用,而科研管理人员更注重成果的背景、意义、应用和发展前景等相关信息。

  4.不同类型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层面

  不同类型的科技期刊所产生影响力的范围有所不同。在本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的期刊所刊载的内容主要是行业专家和相关学科人员关注的内容,多是本学科领域研究和应用的最新科研成果。而在整个学术界能够产生影响力的期刊多为综合性的,其内容一般是以重要突破性科研成果、交叉研究成果、科学发展问题、政策导向问题等为主。

  5.科研方向和经费的决策人员层面

  如果科研成果能够传播到科研发展方向和经费投入的决策人员那里,则对本成果今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得到更多的经费支持科研发展方向和科研经费投向的决策人员包括科研管理人、各行业的专家等。其中,科研管理人员代表了国家层面的需求,从社会发展角度对科技提出需求和进行投入,一般是以建立资助项目的方式体现。而各行业的专家则对本学科的发展提出决策和规划,也决定了一部分科研经费投向。

  二、科技期刊如何吸引关注、扩大影响力

  只有加大对优质的原创性知识的挖掘及传播力度,科技期刊才会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1.宣传手段和渠道

  文章内容的宣传要使用读者所能接受和理解的语言和方式,因此,为了扩大期刊文章的影响力应使用不同的文风,在读者能够接受的媒体上进行宣传。同时,也要注意使用多种宣传渠道才能使宣传效果最大化。

  (1)本行业内宣传。应将文章尽量扩散到与这篇文章相关的读者手中,可以按照专业领域进行邮件推送,从而扩大文章被引用几率。④

  (2)学界宣传。应邀请行业内知名学者对文章进行评论,并将评论发表在自己的期刊或更综合性的期刊上,从而扩大文章的读者群体。这类评论一般定位较高,讨论问题相对宏观,突出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本身,而较少涉及它的技术细节,因此较容易看懂,被读者所接受。

  (3)在社会上宣传。应将文章写成新闻形式,忽略研究细节,主要描述研究方法、结果、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预测,在多种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推广,会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2.重视传播技术创新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如今信息更多地通过网络传播,因此建好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和方式的期刊网站以及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对文章扩大传播范围、提高影响力非常有效。⑤

  三、关注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指标

  文章在不同领域产生影响力的评价指标有所不同。除了本行业一些专业数据库的学术指标如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之外,还应关注文章能否在更广泛的领域产生影响。因此,期刊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对文章是否产生较大影响进行评价和预测。

  1.引用本刊的期刊数量、期刊水平以及地区分布

  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期刊的文章学术水平高低,可读性强弱,影响范围大小。

  2.文章被其他期刊或媒体转载、推介、评论的数量(纸媒、网媒)

  一些期刊、各种二次文献媒体以及资讯类媒体一般会选择被广泛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或重大突破进行转载、推介和评论,这表明了期刊文章的学术价值和重要性,反映出期刊选题的热点性。

  3.每年的发行量和下载数量

  这个指标表明期刊文章内容被关注的多少。

  4.其他专家学者的反馈

  通过与其他高水平学者沟通,了解他们对文章的评价和意见,判断文章及选题的学术价值和水平,并为未来的选题策划提供参考。

  四、对编辑素质和技能的要求

  在当今的期刊发展环境下,编辑必须具备多项技能才能适应科技期刊发展的需要,把期刊办好、宣传好,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1.获取和了解国家科技发展政策的能力

  办好期刊必须具备高瞻远瞩的期刊定位和推动科学与社会发展的意识,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政策,为国家规划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方向和项目组织科技文章,才能体现科技期刊的价值。

  2.与本学科相关的社会和新闻热点的感知能力

  这主要是对本学科与社会结合点的感知能力,需耍很高的科学修养和关注社会发展的强烈意识才能做到。

  3选择和邀请专家的能力

  只有对学科和专家足够了解,及时有效地沟通,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找到合适的作者,这个能力需要长期不断地关注和融入各学科的发展环境,才能建立好自己的资源。

  4.撰写新闻和评论的能力

  科技期刊的编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推广期刊出版的文章,扩大影响力,以便被更多人关注。因此,期刊编辑要具备专业的素质和技能,会撰写各种推广文章和新闻,在多种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推广,以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5.组织专家座谈的能力

  期刊的经营最终归结为品牌经营,因此,期刊编辑必须具有号召力,能够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6.了解读者需求的能力

  期刊内容的选择更应该从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编辑应该知晓什么样的内容更能吸引读者阅读,具备了解读者需求的能力。

  7.采用新媒体宣传和网络语言运用的能力

  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的出版和运营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拓宽了科技期刊传播的网络受众范围。因此期刊编辑必须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技巧和出版理念,以替代以往单一的传播方式,才能使期刊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更符合读者新的阅读习惯。⑥

  五、结语

  目前,很多科技期刊都存在文章内容专、传播范围窄、读者较少、受关注程度较低等问题。因此,如果想让优秀的科研成果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从而产生更大的反响,期刊应该从不同层面入手,提高办刊水平,将期刊的选题提升到对宏观的学科发展问题、前沿技术探索、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层次,从而引起更多、更大的关注。此外,还需加强在各层次人群中的宣传力度,通过在大众所能够接受的主流媒体上进行推广,开展期刊的品牌经营;通过举办和参与各种高层次学术活动,提升期刊的知名度,使其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注释:

  ①郝丽芳,陈宏宇,武文.《科技期刊通过自我宣传提高学术影响力的途径——以(生物工程学报)的实践为例》[J].《编辑学报》2015年第3期

  ②余菁,刘清海,孙慧兰,等.《期刊栏目设置与影响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年第1期

  ③张泽青.《关于期刊社会效益几个特点的思考》[J].《编辑之友》2016年第11期

  ④徐丁尧,步召德.《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策略》[J].《青年记者》.2017年2月下

  ⑤吴月红,何莉.《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学术传播研究》[J].《青年记者》.201年6月中

  ⑥金甦.《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J].《出版广角》2016年第6期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