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题:中华地标品牌访谈
嘉 宾: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执行副秘书长、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地标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李涛;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馆长 张志翔;研究出版社理论与政策研究事业部主任、《新时代 新地标》责任编辑 张立明(右一)
主持人:研究出版社国际业务部主任兼版权经理 张琨
中华地标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在国际国内大力宣传推广中华地标品牌和建立品牌开发意识?中华地标品牌公益工程对当代中国乃至未来中国发展的巨大战略意义何在……对于这些问题,研究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新时代 新地标——中华地标品牌探索与发展》一书告诉读者,中华地标是农业地标、工业地标、文化地标品牌的集中反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典型体现。
1月10日,“红沙发”系列访谈特邀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执行副秘书长、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地标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涛,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馆长张志翔,借着《新时代 新地标——中华地标品牌探索与发展》一书的出版,同该书责任编辑、研究出版社理论与政策研究事业部主任张立明一道,在研究出版社国际业务部主任兼版权经理张琨的主持下,向公众和读者传达中华地标的内涵,阐释中华地标品牌公益工程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以及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发展机遇与挑战下,如何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助力精准脱贫后的乡村振兴战略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宏观微观发展问题中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
中华地标品牌的现代解读
《新时代 新地标——中华地标品牌探索与发展》旨在向大众普及中华地标的概念,增强中华地标的品牌意识,深入挖掘中华地标品牌在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战略意义和价值,并推广“中华地标品牌振兴计划”。
“中华地标品牌振兴计划”目的是以公益的行为方式弘扬中华优秀的地理标志文化,树立中华地标品牌,该计划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开展品牌创设、品牌保护和品牌推广。该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包括开展建立健全理论体系、国际国内标准体系、市场体系、文化认同体系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充分整合行政、市场、公益、学术、传媒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实现中华地标品牌建设从认定到认同、从监管到服务、从散点到平台、从国内到国际、从资源到资本的五大根本转变。
在农业农村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认证的地理标志基础上,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认证的中华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中华地标品牌振兴计划”优中选优,将文脉悠久、质量过硬、信誉较好的地理标志产品作为推荐品牌,进行宣传孵化、市场对接,最大化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国际地理标志品牌。
作为《新时代 新地标——中华地标品牌探索与发展》的作者,李涛表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已逐步向品牌经济转变,品牌经济在各国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树立地理标志品牌,是中国品牌经济发展的可行性道路。
以地理标志为抓手精准扶贫
在当下,中华地标品牌这个战略对我国农业、工业、文化产业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比如说到五常大米,人们就会想到黑龙江省的五常市;提到龙井茶,人们立马会想到杭州、西湖,这就是最典型的农业地标,也是地标概念的重要意义。”张志翔表示,在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各地各部门不断推进扶贫工作机制模式创新,其中以地理标志为抓手开展精准扶贫,成为一种创新和热门选择,也是探索建立有效巩固脱贫成果机制,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
张志翔认为,地标的价值可以反映在几个方面:一是因其所具有的区域性特征,真正保护着区域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产品;二是承担着传承传统农业、传统工业、传统文化的责任;三是服务于中国的外贸和外交,“地标其实有其独特的、重要的外交属性,同样,把地标产品推广到国外,也推动了重要的产品贸易。”
“文化地标实际意义上是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张志翔进而说道。对此张琨也赞同地表示,地标已经不仅仅是产品品牌的价值,在更高层面上还具有文化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实际上现在中国标准是与国际标准在同一水平线上的。“现在欠缺的,就是一个更深入的推广和对大众的教育。”张琨认为,《新时代 新地标——中华地标品牌探索与发展》一书可以当作一个“先锋”,通过图书的形式来介绍、普及相关知识。
输出中华民族文化符号
张立明表示,把国内优质的地标产品推出国门,走向国际,是他个人对该书出版的初衷。
“从宏观上讲,中华地标品牌是把中国的优质产品进一步做强,做出品牌的概念,成为硬通货。李涛的团队就在做这样的事情,把中国的优质产品贴上更大的品牌——中华地标,而能贴上这个标志的产品,必须是优中选优的产品。这样最终从国家层面打造出具有优质品牌效益的产品系列,助力国家对外开放和产业升级。”
从微观层面来讲,国内大量面临着制造业和农业升级换代的企业,苦于没有一个推手,他们也想把自己的好东西卖出去、卖得好,但苦于找不到有效途径,也迫切需要对中华地标知识的了解、学习。
张立明进而表示,“将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结合起来,这本书就是在传递中国的地理标志品牌工程建设现状和发展,告诉人们如何将中国的好产品好东西推出去,走向国际。”
李涛还是《解码中华地标》节目总策划,该节目是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推出的一档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落实国家品牌战略、助力精准扶贫攻坚的大型公益文化节目。李涛表示,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和发现具有历史之美、文化之美、人文之美、情感之美、故事之美的中华地标以及与其在一起的人的生活、命运故事,“把充满民族情怀的中华地标文化通过百姓生活展现出来,我们输出的不仅是‘地标故事’,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无数的地标氤氲在神州的地表,记录着岁月的故事,积淀下中华文化的悠远芬芳。
而今,这些中华地标作为历史遗产,在被社会不断诠释:对遗产价值的认知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研究的深入会有所延展;另一方面,伴随社会的发展变迁,也有看法和情感的转变。此外,人们对遗产地的诠释又影响、打造着遗产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样貌。
如此循环,只有持续地跟社会生活建立联系,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才能延续其鲜活的魅力。李涛认为,“挖掘中华地标的物产文化,才能将这些蕴藏深厚中华文化的宝藏的魅力展现于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