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李君安: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创新》编辑部;王政武:《改革与战略》杂志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使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探讨和厘清社科院与其学术期刊之间的共生共进关系,不仅仅是新时代社科院和其学术期刊应对社会变革、探求内生发展的要求,也是推进中国新型智库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必然选择。
一、新时代要强化社科院与其学术期刊的互促共进
1.社科院发展需要以学术期刊为依托
社科院要实现多元、创新和有价值的思想产品供给,需要构建、运用一定的传播平台传播科研成果,促使其更好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社科院主管主办的学术期刊作为连接社科院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兼具传播交流研究成果、聚集研究队伍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等功能。依托于主管主办的社科学术期刊,可以吸引和聚集社科院以外的专家学者,为开展学术交流、课题合作、传播科研成果等提供良好的平台。因此,中国社科院和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社科院均办有学术期刊,总数达到178种。①
2.新时代学术期刊改革离不开社科院的支持
首先,学术期刊办刊方向和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需要社科院予以强力支持。社科院本身就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窗口,在意识形态把关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期刊的编委会领导和社长、总编(主编)一般由社科院的领导担任,可以增强学术期刊办刊方向的正确性。其次,社科院是学术期刊人员经费的供给者和保障者。再次,社科院是学术期刊稿源的供给力量。社科院作为公益性的科研单位和新型智库,其本身就拥有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知识储备丰富、学术思想活跃且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科研队伍,这是学术期刊不可忽视的作者群体。
二、社科院与其学术期刊互促共进的困境及原因
1.侧重理论研究,对应用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关注不足
一些社科院学术期刊将理论研究成果传播作为期刊的重点方向,对稿件具有理论科学性与正确性、理论深度等多方面要求,而对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重视不够,没有及时刊发或者只是用较少的版面刊发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热点的研究成果。然而,社科院具有注重务实性和擅长应用研究等特征。从职能上看,它们往往承担着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交付的诸多关于本地区或行业的重要研究项目;从目标导向上看,它们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更多考虑的是研究成果被政府部门或领导肯定甚至采纳。②社科院作为智库的职能、特点等与其学术期刊目标定位的差异,将会形成两者互促共进发展的不利因素。
2.注重宏观而忽视微观
出于学术期刊对期刊评价体系的迎合,一些社科院的学术期刊呈现偏向宏观层面选题而忽视区域、行业选题的倾向。按照现行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的规定,影响因子是考核学术期刊的重要变量。宏观性选题往往更容易被读者关注和引用,因而更有利于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排名。这种因迁就、迎合学术期刊评价机构和相关指标体系,侧重于为作者服务、为评价机构服务的做法,无疑偏移了办刊目标,不利于社科院智库职能的发挥,并弱化了其为所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服务的功能。③
3.学术期刊的制度缺陷限制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速度
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研究成果呈现于社会,为党委、政府等决策提供科学支撑,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要求社科院的研究成果既要尽可能快地提供给党委、政府等有关部门,又要及时传播于社会。由于审稿流程、办刊经费与编校人员不足等因素影响,一些社科院学术期刊的审稿周期和稿件刊发周期都比较长。这对于研究成果的传播、转化和社科院的智库功能发挥极为不利。
三、社科院与其学术期刊互促共进的机理与对策
1.构建社科院与学术期刊联动合作的内生机制
其一,以举办学术研讨会为载体,构建社科院和学术期刊合作新平台。社科院及其学术期刊可以根据社科院的学科优势、研究力量优势和发展定位,结合学术期刊的办刊方向、栏目设置、期刊特色等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这样既有利于学术期刊解决稿源问题,又可以构建社科院科研人员与区域外专家学者交流的平台。其二,发挥社科院研究人员作用,推进学术期刊宣传和组稿工作。一般而言,社科院都具有较为庞大的研究人员队伍,他们往往活跃于社科院系统、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组织等各个领域,具有较广的学术“朋友圈”,学术期刊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并转化为自身的宣传组稿工作优势。
2.以期刊搭建好社科院构建本土理论体系和把握学术研究方向的平台载体
学术期刊要切实肩负起新时代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赋予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重大历史使命,回归服务学科建设与学术创新本位,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特点、要求、趋势出发,把握学术创新本质,增强问题意识、社会意识,关注时代发展热点与学术理论前沿、学术热点,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效果④,积极推出丰富的理论与思想创新性强、问题导向正确、社会价值高的优秀成果,以此引导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科研人员正确的研究方向,促进更多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得到更好传播,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学科或者理论深化发展。而不是囿于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局限,把作者单位、职称层次和选题宏观性等置于文章的思想性、学术性和问题导向性等之上。
3以优化栏目设置为切入点,增强学术期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学术期刊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和政策导向,把握时代脉搏,立足社会现实,关切改革需求,开辟与之相关的栏目和专版。在此过程中,可以邀请本院相关领域的专家为期刊撰稿或担任匿名审稿专家、栏目主持人,把社科院的研究资源与其他栏目建设、学科建设紧密融合起来,形成相互间的责任、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共同为提高社科院的影响力和增强学术期刊发展的活力协同合作、出谋划策。此外,通过上述方式,有利于引导学术界加强对区域性、行业性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研究,并借助学术期刊平台扩大对更多应用对策类和区域性、行业性的研究成果发表传播,为国家、政府和行业部门的决策参考、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参考,增强学术期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4.运用新媒体技术,加快学术期刊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速度
学术期刊必须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研究、运用,要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期刊目录、刊发稿件内容等信息;要实现学术期刊内部网站与社科院网站、中国知网、高校、科研机构、智库、社会组织及相关学术网站的无缝连接,扩大学术期刊传播覆盖面,增强学术期刊传播力。对于学术期刊内部流程设计而言,要进一步优化编审校流程,缩短出版周期,实行内容优先数字出版。通过缩短出版周期、减少出版时间、拓展出版渠道等方式,加快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传播速度,增强学术期刊服务社会的功能。
注释:
①李君安:《我国社科院学术期刊统计研究》[J].《传媒》.2018年3月上
②贺嫁姿:《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的协同创新》[J].《出版发行研究》,2017年第1期
③叶红波:《学术期刊服务智库建设功能的缺失与构建》[J].《编辑之友》.2018年第1期
④李娟:《学术期刊发展与新型智库建设和谐共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