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数字化环境下专业学术期刊稿源建设

2020-01-14 来源:《编辑学报》
  【作 者】冯颖、刘燕:大连理工大学《计算力学学报》编辑部

  【摘 要】数字化环境下,建议专业学术期刊从加强约稿力度、提高审稿质量、依托期刊集群、参加专业学术会议、与审稿专家建立广泛联系、倡导学者办刊、充分发挥编委作用、借助各种媒体扩大期刊宣传、加强与各大期刊引文数据库的联系与合作等方面着手加强稿源建设,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并给出了具体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专业学术期刊;稿源建设;学术影响力;期刊集群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制定“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强调“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化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简单地说,“互联网+”计划就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的计划,也是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数字化计划。这项计划对传统媒体而言,既是鞭策也是动力[2]。

  实际上,国际范围内很多期刊早已实现了网络化、集群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出版经营管理模式,并不断有相关的专业人才投身其中。相对而言,数字化环境下,国内科技期刊纸质出版受到数字出版的强烈冲击。探索科技期刊新的发展道路,尝试期刊网络化、集群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出版经营管理,做活做强期刊,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科研论文已成为我国科研人员考核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科技期刊竞争也日益加剧,特别是优质稿源的争夺愈加剧烈。这一背景下,稿源建设已经成为专业学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该文从加强约稿力度、提高审稿质量、依托期刊集群、参加专业学术会议、与审稿专家建立广泛联系、倡导学者办刊、充分发挥编委作用、借助各种媒体扩大期刊宣传、加强与各大期刊引文数据库的联系与合作等举措出发,给出了数字化环境下专业期刊加强稿源建设,提高自身学术影响力的一些策略。

  1 严格论文评审,重视修改环节

  为确保论文质量,长久以来,中国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都要经过严格的审稿。“三审制”是国内科技期刊普遍采用的审稿制度[3]。严格的审稿制度是保证期刊发文质量的关键。全部审稿流程分为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和修改定稿。

  邀请编委参与稿件的初审工作,由编委决定每一篇稿件是否进入审稿流程,可以做到遴选审稿人准确,避免低质稿件外审环节,使创新性不强、发表价值不大的稿件止步于初审环节。提高了审稿效率,减轻了外审专家的审稿压力,为外审专家审稿省下了宝贵的时间,也为期刊树立了良好的期刊形象,为作者输入了有效投稿的概念。另外,编委初审还可以从专业角度第一时间发现稿件的创新点和发表价值,有利于加快优质稿源的审稿流程,从而便于编辑部留住和吸引优秀稿源,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

  编辑部根据终审意见决定稿件的定稿细节,给作者发去具体的修改意见。收到修改稿,编辑部认真审读修改稿和修改说明,对不能确定修改到位的稿件邀请外审专家或者学科编委审阅,给出用稿与否的意见。审稿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期刊的质量。把稿件和审稿人进行分类准确的送审,保持审稿人积极性,是编辑部更好实现以提高论文质量为预期目标的有力保证。

  对修改说明过于简单,避而不答审稿中的质疑或坚持己见,拒绝修改的稿件要投入特别的精力。坚持精准送审,保证审稿人是论文研究领域的专家,并要求审稿人给出明确具体的退修意见,要求作者的答复和修改说明书写规范,增强作者和审稿人之间的互动,精准理解审稿专家的意见,保证退修定稿的稿件质量。

  对外审要求,有专业素养的学者或专家对初审合格的稿件进行专业分析和评价。当外审专家的评价和意见出现不一致时,终审专家要给出高层次的比较和评判,最后给出稿件的去留意见。

  改变传统的自然来稿发表论文的办刊模式,围绕选题策划向专家、名家、高被引论文作者加大约稿力度,配合严格的审稿制度和流程,是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至关重要的工作。

  2 参加专业会议,广交专家朋友

  学术会议分为学术年会、学术报告会、学术研讨会和学术论坛等形式,是以促进科学发展,开展学术交流和进行课题研究为主旨的会议[4]。

  学术会议的主题是学术交流的核心[5]。科技期刊编辑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了解和结识一些新的专家学者,开展组稿和约稿工作,遴选一些具有潜质的年轻专家,更新、扩大、完善和优化审稿专家数据库,培养一批新的审稿专家,对提高期刊影响力具有长效的作用。

  一次成功的会议参与,应该是会前做好充分准备,会议期间密切接触拟定好的报告人、领域专家,会后根据期间建立的联系再加强信息跟踪和联系。

  做好会前了解会议主题,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平台充分了解行业会议或专业领域内学术会议信息,有计划选定听取的学术报告,结合刊物的选题和约稿计划,有准备地做好听会计划,重点听取大会报告。约稿环节,特别关注约来的稿件是否为基金资助项目,有多少是重大项目资助的高质量学术成果的产出。综述和评论文章有没有作者自己的观点,而不仅仅是文献综述的一般论文,关注热点词、高频词的变化,帮助组约前沿稿件,了解大家研究的热点和期刊的热点分布状态是否一致。

  大会报告通常是学术领域内造诣较高的专家来做的,报告的内容创新性较强,学术意义重大。这样的报告对学科的发展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对选题和组稿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另外,还要关注一些与本学科相关的分会场报告,这些报告人也可能是期刊的新作者和审稿人。参会的时候应该记录下他们研究的兴趣专长和自然信息,用以扩充、完善和优化期刊的审稿专家数据库。抓住与审稿专家交流的机会,与会的报告人很多都是期刊的审稿人。由于审稿专家和编辑工作繁忙,彼此很少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参加会议可以弥补平日仅限于邮件、电话、短信等简单的交流短板。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一方面更容易建立起感情和互信,尽早了解研究领域内更多的发展变化等情况,借以调整期刊组稿和审稿的效率和策略,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专家学者对期刊办刊模式和发展的建议。

  3 发挥编委作用,邀请专家办刊

  编委会是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6],为期刊的办刊方向、定位和学术出版质量起到把关定向的作用。调动编委参与期刊工作的热情,做好编委会的建设工作,加强编委的服务意识,可有效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建立责任编委制的审稿模式,有利于编辑部更好地控制审稿的质量。通过召开编委会工作会议,借助编委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活跃度,了解学科的热点和研究前沿,邀请编委分学科承担选题策划和组约优质论文,通过编委的学术声望和人脉关系,吸引高质量稿件,加大约稿和审稿力度,并跟踪编委参加的学术会议,接触学科领域的专家,借机宣传期刊,提高期刊综合质量和显示度,树立期刊品牌形象。健全编委会工作条例,细化工作流程。借编委换届之机,补充新编委。不仅要考虑学科分布、学术兼职、学术权威等因素,还要考虑编委在期刊工作中能承担的份额,通过有效分工提升编委的服务意识和分管工作的使命感。

  加强编委的国际化建设,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在正常的邮件往来的基础上,在学术会上与编委约见。听取编委对期刊工作的建议和学科发展的见解和观点,系统分析和总结从而制定期刊选题计划。编委参与期刊工作的常态化,可以有效促进期刊影响力的稳步和持续增长。

  4 加强集群建设,扩大期刊影响

  以网络化、数字化、移动化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席卷全球,期刊集群化、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建设成为期刊发展策略。学科专业期刊群是指同一学科及其邻近的亲缘学科的科技期刊在主管主办单位、运营单位等不同层面的聚集。包括期刊的内容生产、组织、质量控制、发布和服务等不同工序的整合[7-11]。

  以中国力学学会为例,中国力学学会期刊集群化建设提高了学会主办刊物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一方面巩固了既有读者群,大幅增加了新读者群,另一方面,让学会主办的期刊在参与期刊市场竞争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刊物的定位,找准了自身发展的方向。

  期刊网与合作期刊采取共享信息资源和合作的模式。一方面,期刊网为合作期刊提供了一个强大的信息查询和数字发布平台。另一方面,各合作期刊向期刊网提供及时、准确的期刊内文信息和科技动态信息。网站不仅为专业的科研人员服务,也为各个期刊编辑部服务。

  在平台上,广大科研工作者可以就期刊投稿和学术问题进行自由广泛的交流,各编辑部也可以就各自的办刊经验和期刊信息进行相互交流。

  期刊集群化建设,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学科信息交流平台,加快了科技期刊数字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也促进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

  5 挖掘信息资源,借助媒体宣传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媒体受到较大的冲击[12],网络技术不断刷新期刊行业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碎片化、移动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应用微信群、QQ、微博、论坛、APP等客户端发布学术信息,关注学术动态,加强与作者读者和审稿人互动。

  通过这些媒介,编辑可以与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及时沟通和反馈信息,有效地为专家服务,及时收到专业动态信息及专家对期刊发展的建议。借助中国知网、中信所万方数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提供的期刊分析评估数据,能够使编辑快速、直观地比较分析期刊,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分析期刊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综合评价指标等,督促期刊适时调整发展策略,更快更好地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利用高被引论文分析报告,做好期刊分析、机构分析、论文关注度和被引情况,关注高被引作者研究动态和成果,适时邀约稿件。

  《计算力学学报》2003年建立学报网站,2007年更新稿件远程管理系统,2009年实现OA,2011年签约DOI,2015年开通学报微信公众平台,2017年与中国知网签约论文网络首发等,期刊的数字化建设使学报发展从中受益。借助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学报的影响力指数显著上升[13]。

  6 结束语

  做期刊,做平台,助推学科建设和发展。新时期的互联网+时代,网络对期刊的影响不容忽视。网络时代以刊评文弱化,期刊本体的弱化使论文的独立性增强,媒体融合不断刷新着期刊行业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要注重期刊论文的学术质量。期刊工作者要走出去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和与专家交流,加强约稿力度和精度,建立和完善审稿专家数据库从而提高审稿质量。与各大检索数据库密切联系,在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同时,借助各种社交媒体扩大期刊宣传,加强期刊品牌建设,在新形势下把期刊做活做好。

  7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李克强:制定“互联网+”计划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EB/OL].[2018-07-05].

  [2]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5):5

  [3]朱大明.科技期刊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和方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325

  [4]张淑敏,辛明红,段为杰,等.如何通过学术会议促进组稿和审稿工作[J].编辑学报,2014,26(1):52

  [5]徐志英.专业学术会议与期刊影响力关系的初步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345

  [6]陈培颖,朱岩,欧彦,等.学术期刊编委会的有效分工与管理[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1217

  [7]王铮.我国科技期刊刊群实现形态和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2):1254

  [8]杨娅娜,李晴.依托学会优质资源,打造精品科技期刊[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7):769

  [9]冯民,蒋立杰,张军.“导航式”科技期刊网站的设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2):1278

  [10]周华清.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运营指标与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m刊研究,2015,26(12):1289

  [11]孙大柠.网络时代期刊本体弱化与高校学报发展契机[C].中国高校学术出版,2009

  [12]薛始媛,郭飞.利用网络工具促进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J].编辑学报,2013,25(5):469

  [13]中国科学技术文献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J].2017,15,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7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