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无疑是各大书店、书展上的“豪门”。与其创作出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却是一个少有问津的“冷门”,投入大、产出慢、市场小。然而,在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眼中,它是完善的儿童文学体系建构中的重要一翼。
2020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一套由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新世纪儿童文学新论”丛书引发了高洪波、梅子涵、王志庚、徐德霞、陈晖、汤素兰、李利芳等众多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的点赞和思考。1月9日下午,在一场3个半小时的“新世纪儿童文学新论”丛书发布会暨“新世纪儿童文学理论发展趋势”研讨会上,专家学者没有早退的,只有陆续赶到的。
“我们曾经扛起过这面大旗,现在还要努力把它扛下去。”谈及出版这样一套儿童文学理论丛书的初衷,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冯杰如此表示。
传承历史传统 回应现实之需
冯杰介绍,“新世纪儿童文学新论”丛书的设想和筹备工作始于2017年。面对中国儿童文学乃至整个少儿出版“黄金十年”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少年儿童出版社加大了对原创儿童文学出版的投入力度,同时也意识到创作和理论是完善儿童文学体系建构并行不悖的一体两面,少年儿童出版社曾于2007年出版了“风信子儿童文学理论文丛”,在又一个发展10年完成之际,对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一次高质量的结集,重启大型理论丛书的策划与出版,非常必要。
冯杰进一步阐释道,从传承角度,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一直是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重要选题内容。在出版市场受到商品浪潮冲击的形势下,作为全国第一家成立的专业少儿出版社,要把自身的出版定位搞清楚,不能只看着经济效益,既要做好传播,又要做好传承。从现实层面,文学创作一定要有理论的引领,理论研究成果的推广和传播,出版是一个很重要的落地方式,而理论图书的出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门类。冯杰对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梅子涵在研讨中做的“地面和天空”的比喻十分认同。他说,没有体系完备、学术权威的理论研究,儿童文学的发展是不完整的。
“新世纪儿童文学新论”丛书由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担任主编。2018年9月,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唐兵和原创儿童文学出版中心主任朱艳琴专程来到青岛,邀请朱自强主编一套中国原创的儿童文学理论丛书,他欣然接受邀请。
朱自强告诉笔者,1997年,他个人的第一本儿童文学研究著作《儿童文学的本质》就是在少年儿童出版社“跨世纪儿童文学论丛”中推出的。他说:“出于个人的学术成长得到少儿社的支持,同时也是对少儿社做儿童文学理论图书品质的信任,我几乎未经思忖,就一口答应下来。虽然过程中很辛苦,但是出了一套好书,我感到很欣慰。”
在朱自强的主持下,丛书集合了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儿童文学研究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以广阔的视野、深刻的洞见,以及站在时代前沿的方法论,关注和思考新时代条件下儿童文学发展的新命题、新视角和新问题。
冯杰介绍,为了更好地完成这套专业性强、内容体量大、研究方向多元的理论丛书的出版工作,出版社打破了部门界限,由唐兵领衔,集合了原创儿童文学出版中心和幼童读物出版事业部10多位骨干编辑,组成编辑项目组,确定了严密的工作流程和问题处置机制,严格管控编校节奏,保证了丛书按期高质量出版。
“出版的源起就是编辑,没有编辑的情怀,没有编辑的视野,没有编辑的坚守,也就没有出版发展的今天。”冯杰深有感触。
理论视野开阔 彰显“新论”质地
与会嘉宾认为,“新世纪儿童文学新论”是近年来少有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儿童文学理论成果集成,在学术视野的广度、研究问题的深度、理论视角的新颖度方面都很有特色。该丛书既有扎实的史料研究,又有问题意识鲜明的应对现实需求之作;既有对传统研究领域的传承与突破,又有对儿童文学新气象的前沿性探索。同时,该丛书还具有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意识,这些都体现出了编者与出版者的远见卓识,体现出“新论”的色彩和质地。
朱自强分析,儿童文学的发展是和整个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2000年之后,儿童文学出现了很多分化,出现了很多新的话题、新的领域需要儿童文学理论去研究。一是时代的新,二是儿童文学理论发展所面临的新空间、新机遇,应对这两个“新”,丛书选入的书稿体现了应对当下有价值的现实问题的研究。
他举例,新世纪以来,图画书(绘本)从幼儿文学中分化出来,幻想小说从童话中分化出来,这两个重要现象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丛书中就有两本研究图画书的书稿,都具有新的视野和研究架构。其中,程诺的《后现代儿童图画书研究》运用跨学科的前沿研究方法,侧重于理论建构和深度阐释,具有国际儿童文学研究的格局;中西文纪子的《图画书中文翻译问题研究》致力于通过英、日文图画书中译案例的翔实分析,探索图画书翻译的方法论,二者均在论题的展开方式上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价值。聂爱萍的《儿童幻想小说叙事研究》聚焦于幻想小说的叙事研究,突破了以往的理论框架。
“儿童文学翻译是极为重要的领域,这和成人文学还有很多不同。西方的儿童文学翻译到中国来,跨文化传播交流中有很多新的问题和视角。”朱自强介绍,丛书中,徐德荣的《儿童文学翻译的文体学研究》及时应对现实需求,努力建构儿童文学翻译的文体学价值系统,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翻译实践的参考价值。李红叶的《安徒生童话诗学问题》和黄贵珍的《张天翼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通过引入新的理论视角,为处于低迷状态的作家论这一重要研究领域提振了士气。
丛书中,朱自强的《中外儿童文学比较论稿》和方卫平的《1978—2018儿童文学发展史论》具有专题研究性质。朱自强介绍,他从“语言”史料出发,实证出“童话”“儿童本位”“儿童文学”等中国儿童文学的重要概念,都是周作人从日本引入的语汇,从而证明“儿童文学”是在现代性传播过程中,中国的先驱们在清末民初对其自觉选择和接受的结果。
作者“三代同堂” 接续学术文脉
研讨会上,不少嘉宾由衷表达了对作者、对出版社的敬意。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汤素兰说:“一本理论书的写作,跟写一部童话是完全不一样的,它真的需要耐得住寂寞,远离一些喧嚣的现场。”梅子涵说,少年儿童出版社在文学书籍的策划和出版上,始终表现出这个时代很少有的安静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推出的这套丛书,对中国儿童文学的研究和发展一定会有很大的意义。
同时,嘉宾们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这套丛书的作者结构,除了朱自强、方卫平这两位已经在理论研究上成绩卓著的专家,有的是正处于理论研究丰产期的学者,如徐德荣、李红叶、聂爱萍,还有一批刚刚博士毕业、对理论有独特见地的青年学人,如黄贵珍、程诺。他们分属老中青三代,可谓“三代同堂”,研究视野相互补充,观点相互映照,这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学术生产力的代际转移,也显示了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这一学术文脉的不断延续。
专家认为,长期以来,相较于成人文学的理论成果,儿童文学的理论发展相对滞后,译介自西方经典的儿童文学理论专著在国内儿童文学理论出版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国儿童文学的日益繁荣,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大踏步前进,形成了以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为阵地的理论研究高地,也涌现出一批领军人物。与此同时,一批年轻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者崭露头角,他们一开始就有着开阔的研究视野和具有包容性的研究天性。
研讨会上,嘉宾们也对目前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整体发展还没能跟上儿童文学创作和儿童文学读物市场的发展步伐。面向现实的、本土化的、具有强烈当代性的儿童文学理论建构是迫切之需,原创性是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
嘉宾们纷纷表示,希望“新世纪儿童文学新论”丛书能够成为一个开放的系列,不断为尚存种种问题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带来新的探索方向和更高远的启示。
“我们可以十年磨一剑,但是不能十年见一面。”冯杰表示,随着更多中生代和年轻新锐的理论研究学者成长起来,我们要给他们提供平台,不间断地充实这套开放性理论丛书的内涵,并通过举办更加专业细分的高峰论坛等方式,以更开放的、国际化的视野加强对外交流,这也是少儿出版未来10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意。冯杰说:“我们希望搭建这样一个出版交流的平台,能够以更为宽阔的视野兼收并蓄,让那些在不同研究领域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在这个平台上,将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