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第十届中国学术出版年会举行 聚焦数字场景下的学术出版与营销

2020-01-14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讯 (记者孙海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和百道网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学术出版年会近日在京举行,年会主题为“数字场景下的学术出版与营销”。

  已经走过10个年头的中国学术出版年会,始终为学术出版探求学理支撑,搭建学界、业界的交流平台,进而繁荣和发展中国学术。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学术出版是一个国家出版水平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学术水平的标志。学术出版人要站在国家战略角度进行思考、强化担当,要与时俱进地把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科技成果、经验总结等以创新形式出版,提高国际地位,赢得国际话语权。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对于出版业来说不是未来,而是当下。”邬书林说,快速进步的信息技术正在为出版的繁荣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学术出版人要用好信息技术,以此提高传播速度、提升图书质量、防止学术不端、降低印制成本、打击盗版行为,满怀激情地跟上时代步伐。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表示,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科技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学术出版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手段保证学术出版的质量,成为广受关注的现实问题。他提出,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人工智能与学术出版业的深度融合;要强化数字出版资源建设,整合资源优势,完成资源创新;“互联网+”时代,要充分发挥内容的专业特色,在媒体融合中推动学术出版。

  近10年来,学术出版数量持续保持增长,质量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认为,与此同时,中国学术出版也面临挑战:国家和社会对创新性知识的巨大需求与学术出版供给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学术出版方存在供给不足、能力不足的问题;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数字技术革命,正在深度改变学术生产、学术出版和学术传播的生态与场景,学术出版转型应对的窗口期正面临巨大挤压;与时代和技术相适应的学术出版体制机制有待建立;学术出版所需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编而优则研、研而优则编”的学术出版旋转门机制尚未形成,而这些挑战也是学术出版发展的机遇。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表示,学术创造位于数字出版的上游,是学术出版的原材料。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社科学术创造的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的变化要求我们活用数据与在线智能平台,不断提升检索、分析、写作、集成、计算与分享六大能力。

  “全媒体学术出版的趋势无法阻挡。”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认为,学术出版应利用技术手段与管理手段,通过内容建构最大限度释放学术价值。

  “今天,数字化的图书只是把纸质图书做了数字转型,是仅处于早期的电子出版状态,而智慧数据才是数据未来的状态。”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晓光提出,智慧数据是内容资源的高级组织形态,人文研究领域的数据资源建设正在兴起,而数据与计算是数字人文发展的关键。数据资源建设需要新思维,数据汇集正在成为重大学术创新的关键。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