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媒体融合时代下高校类科技期刊的传播力建设

2020-01-14 来源:《编辑学报》
  【作 者】单凝、赵立芹:《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编辑部;王丹:《仿生工程学报》编辑部;于洋:《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编辑部

  【摘 要】期刊与各种新兴的媒体融合是科技期刊发展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校类科技期刊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期刊中丰度最大的一类,拥有广泛的作者群和读者群。通过分析高校类科技期刊传播过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种移动传播和精准传播手段以提高高校科技期刊的传播力。

  【关键词】媒体融合;移动传播;精准传播;高校类科技期刊;传播力

  科学的本质是传播[1]。传播是科技期刊的生命力,更是科技期刊价值的体现。作者的科研成果绝大部分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问世,论文是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而已经发表的论文只有广泛的传播出去,才能被人所知,为人所用,给人以启发,为人类造福。因而科技期刊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传播文化、促进科技发展的重任。“传播力(communication)”这个概念由朱春阳教授于2006年提出[2],认为“传媒这种实现社会价值共享的能力谓之传播力”。科技期刊的传播力研究始于2009年[3],是近些年新兴的一个概念,是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国家软实力不断提高,以及出版和传媒方式全面数字化带来传播方式变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科技期刊的传播力是指期刊在传播过程中,为了能够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而运用的各种方法、技术及手段[4]。在科技期刊的整个过程中都贯穿着传播力的建设,而传播内容则是传播力的一个关键要素。科技期刊中的内容和信息如何以一个完美的状态传递到需要的读者手中,完成科技传播的使命,是传播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由美国的浦尔教授于2006年提出[5],其原意指各种媒体将会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现多指将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其他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有效结合,资源共享,集中处理,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微博的诞生,微信的出现,海量的App被开发使用,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了现代的传媒方式。在期刊数字化再造发展与媒体融合出版的大趋势下,科技期刊作为学术媒介,不仅要评价和记录科研成果,更要将优秀的成果传播出去,推而广之,广而告之。媒体融合又分为技术融合与经营方式融合2个方面。

  截止到2016年,中国的期刊数量已达到10077种,学术期刊为6430种,占据了总量的六成以上[6]。而其中科技期刊总数达到5020种[7],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期刊有423种,冠以“××大学/学院学报”名称的占81.6%,具有绝对优势[8]。这些××大学/学院学报类期刊为我国基础科学的研究、高校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切实解决了高校教师的晋职与学生的毕业等问题[9]。而这些高校类期刊的读者和作者是广大的高校教师和学生,受教育程度较高,接受新鲜事物快,新兴的各种移动传播和精准传播方式对这类作者群更为适合。

  1 现状

  1.1 仅仅重视纸媒传播,忽视移动传播

  媒体融合带来的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灵活化。而一些老的出版人,多年来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在选题策划、组织稿件、审理签批,加工校对以及出版发行等工作流程上,依然愿意采用纸质化的工作流程。整篇稿件从收稿到出版再到发行的时间长,效率低。作者、审者、编辑、编委以及读者之间的沟通不及时,信息双向传递困难。尤其在发行过程中,传统的方式采用邮局或出版贸易公司等对外发行,渠道单一,速度慢,且传播范围十分有限。

  1.2 仅仅重视网站建设,忽视新兴的电子设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现在绝大多数期刊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网站。经过多年的运转和维护,大部分期刊的网站建设较好,运行正常,基本都能实现介绍期刊基本情况、期刊内容数字化、期刊在线办公、远程处理稿件、期刊在线管理经营以及读者服务等功能。但是,目前的电子版传播模式还是以障碍性传播方式为主,即读者付费的商业模式,学术内容无法畅通地进入大众的视野范围。而且,传统的科技期刊出版属于单向的信息传递:每篇文章进入出版环节后,编辑部就完成了对这篇文章的所有工作,读者们有需要,查询到,才会下载浏览这篇文章,而文章只能被动的接受,属于静态的出版活动。至于出版印刷之后,期刊上刊出的内容被何人关注,被何人下载,被何人阅读和引用,这些信息编辑部一概不知[10],或者即便能掌握到数据也不是十分关注,更不会主动地获取来自读者反馈的信息,无法捕捉行业热点动态,文章仅“为了出版而出版”,失去了为读者办刊的意义。目前iPad、智能手机等手持移动客户端方兴未艾,发展的如火如荼。而科技期刊的传播却未抢占此块阵地。2018年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1]显示,截止2017年12月,我国网民总数达到了7.72亿,乎机网民达7.53亿,比重提升至97.5%。与此同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较2016年底均有所下降。可见,手持移动客户端(手机)已经占有绝对的优势,是一个诱人的大蛋糕。如果科技期刊进入其中,就算只争取到其中的百分之几甚至千分之几的用户,也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会对科技期刊的出版事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2 改进方法

  2.1 移动传播

  目前,网络传播仍然是当前学术期刊传播的主流力量,中青年一代的读者、作者普遍使用互联网搜索材料。期刊的网络数据库是其信息资料的重要来源,要快速、免费、全面地将文章传播出去。但移动出版不仅限于互联网出版,还包括数字出版、移动出版、OA出版、语义出版等开放获取方式以及数据库、官方主页、官方博客、官方微博、官方App客户端、公众服务号等。

  2.2 精准传播

  精准传播就是以用户为核心,根据其需求和偏好细分用户,将内容以特定的方式准确地推送。当前读者已经习惯于移动阅读、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读者“我只关心我想要的信息”,又希望通过科技期刊能接收到前所未有的信息,同时还有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反馈、对行业信息互动讨论,以及对科技期刊未来发展表达意见等的要求。精准传播的核心是“精”和“准”。精,要精挑细选,把握学科热点,选择稿件质量优秀的稿件。准,要受众明确,根据读者的研究兴趣、年龄、合作项目等将可能的读者群体细分,再通过微博、微信、邮件列表等自媒体向其定向的推送[12]。微信公众平台是向特定用户进行一对一的传播方式,受众明确、要求清晰,针对性强,是具有覆盖性的社交平台。同时读者群在媒体平台上留下的行为数据(如浏览、转发、点赞、收藏等),又可以为期刊进一步细分和定位读者提供依据。

  3 具体的措施

  3.1 完善期刊的网站建设

  文章定稿后,在期刊官方网站发布,同时提交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等数据平台,力求快而全,各种出版信息尽量详尽;力争实现读者登录网站即可免费阅读、下载、转载、检索论文的PDF版全文,初步实现“开放获取”(OA模式);为每一篇录用的文章分配全球唯一的DOI号,方便检索,可第一时间发布文章的内容,且为优先出版打下基础。

  3.2 完善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

  将读者群按照研究领域、活跃程度、学术地位等方面进行细分,分别建立对应的邮件列表,针对性地推送信息。对一些具有科普意义的稿件进行二次编辑加工,将学术性和科学性很强的知识转化为普通读者可以接受的语言和形式。将其中学术价值较高的论文编辑成图文并茂或语音、视频等形式发送到指定的读者群,实现推送文章与网刊全文的无缝链接,使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随时链接到全文进行“深阅读”。使每个读者都能够成为自媒体,扩展以期刊为中心的自媒体读者圈,在传播中形成网络效应,提升宣传的效果。重视与读者互动,加强与作者、读者的直接交流,重视读者的反馈信息,积极引导读者能说刊、评刊、讨论、转发,实现刊物在读者手中的二次传播(人际传播)。重耍节日向读者、作者、审稿专家、编委群发送图片或语音的祝福,体现编辑部的人文关怀。

  3.3 整合资源,创造优势,做大做强

  编辑部要投入资金、人力,培养出版、传播队伍,对读者进行高质量的服务,预测用户(读者,作者,审稿专家)兴趣,精准推荐,细分消费市场,根据读者的下载内容调整收稿方向,把握研究热点。一所高校办的期刊少则十数种,多则几十上百种。这些科技期刊,依托高校,是否能够整合资源,选择有计算机背景的编辑进行培训,单独开创自己的App。以我国目前科技期刊的状况来说,每种期刊都拥有自己的App不现实,而且客户群分散,使用的人数不会很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可以利用高校的优势,将期刊整合,以高校为单位,成立“期刊中心”,以此名义开创共同的APP,将优势集中,技术上有支持,人员上工作重点亦可以向此倾斜,并且不同期刊相互交叉的编委、审稿专家和作者也可以资源共享,优势整合,使期刊共同做大、做强。

  4 结束语

  科技期刊的传播力和传播方式应该是多元的,“多条腿”走路的。传播力的建设要贯穿于期刊出版的整个过程。要结合期刊白身的特点,深度挖掘适合自己的传播方式,广泛传播,精准传播。顺应时代的变化,顺应读者和作者的需求,不断完善和调整。我们期刊人更要以积极的心态和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学习和研究期刊传播力的新定义,新内容,新手段,切实提高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俯首甘为孺子牛”,“愿为他人作嫁衣”。我们办刊人的追求和目标应该是努力的为科技人员服务,使我们的优秀论文发表在我们祖国的期刊上,及时通畅的传播出去,将科技成果转换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产力,实现我们的强刊梦,强国梦!

  5 参考文献

  [1]GARVEY W D.Communication:The Essence of Science[M].Elmsford,NY:Pergamon Press,1979

  [2]朱春阳.传播力,传媒价值竞争回归的原点[J].传媒,2006(8):52

  [3]万东升,陈于后.学术期刊传播力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1):101

  [4]谢文亮,王石榴.学术期刊的传播力与传播力建设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425

  [5]夏虹“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媒介融合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6]郭伟.学术期刊融合新媒体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J].编辑学报,2018,30(2):137

  [7]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8

  [8]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J].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7:1

  [9]单凝,赵立芹.综合性高校学报类期刊校对中的注意事项[J].编辑学报,2017,29(增刊1):S44

  [10]胡小洋,游俊,熊显长,等.基于新媒体技术和思维的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理论研究[J].编辑学报,2018,30(1):8

  [1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8-01-31)[2018-05-28].http://www.cac.gov.cn/2018-01/31/c_1122347026.htm

  [12]侯丽珊.科技期刊多渠道精准传播体系的构建和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5):422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