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8届“金牛奖”全国优秀美术类图书的评选中,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镜鉴陕州——三门峡出土铜镜选》以独特的气质,打破了评奖中大题材、多卷本取胜的惯例,最终获得铜奖。近日公布的“第一届中国最美旅游图书设计大赛”入围名单中,该书再次入选。这本书为什么能够屡受关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近日采访了河南美术出版社和三门峡考古研究所的有关负责人。
吸睛的选题视角
《镜鉴陕州——三门峡出土铜镜选》责任编辑李娟说,编辑此书的过程是十分敬畏又愉悦的,这是一次和历史近距离触碰的机会。铜镜载满了古人的智慧,无论形状、尺寸、材质、工艺都极其讲究,更重要的是它神奇地鉴证了庙堂气象,人人听过魏征劝谏唐太宗那句最著名的论断:“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告诫执政者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同时,它又不露声色地记录了深闺怨妇的孤独和凄凉,成为无数文人墨客常用的描绘元素,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文化和审美。
其实,该书选题视角不宏大、题材不厚重,却横跨近3000年的历史,且与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把铜镜置于历史进程考察与研究,对认识、了解、研究铜镜所涉及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铜镜作为一种文化,在汉唐时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本书中汉唐时代铜镜又占大多数,因此在古代铜镜发展史上,铜镜文化最辉煌的代表作品在本书之中得到了充分展示。一本好书的成功呈现,需要作者、编辑、设计的全力配合,倾注大量心血,但能被读者认可,被时代接受,便是最好的回报了。
使用当代设计元素
河南美术出版社社长李文平介绍说,挖掘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出版社的主要职责,近年来,河南美术出版社注重此类选题的策划,同时努力将厚重题材用当代设计元素呈现和表达,着眼于更多年轻读者接受和传播,鼓励年轻人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创造出更多有中国特色美学价值和文化底蕴丰厚的艺术品和日常用品。
刚拿到选题时,李娟就想把它呈现得既时尚又庄重典雅,但这两者的结合十分不易,李娟对素材不断地深入理解,和设计师的充分沟通,说服作者接受字体字号、封面效果。
《镜鉴陕州——三门峡出土铜镜选》题材不大,但定位准确,从一个视角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和工艺制作水平。为最大限度地编排和呈现这一历史素材,河南美术出版社和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几易其稿,最终确定按朝代顺序、采用照片拓片对比形式编排的编辑体例,宣纸和哑粉纸穿插配页,古线装订,使其更有当代感和观赏价值。呈现效果能被大众接受和喜爱,是对出版社的最大认可。
该书以图片将读者带入历史,书的设计融汇古今,以当代元素表现历史题材,匠心独运。为体现和还原照片和拓片的不同质感,拓片采用宣纸筒子页,与铜镜照片穿插配页,古线装订,铜镜和拓片均为实物大小;封面封底选用唐代铜镜轮廓烫银,铜镜图案采用丝网印刷,两个专色分别代表着青铜器的蓝绿锈色和女性的脂粉色,与内部书脊颜色呼应,内封铜镜图案采用热压工艺,全方位表现了铜镜的雅致与厚重。该书的装帧设计师樊响还曾获“中国最美的书”“美国班尼奖”等设计大奖。
魅力源自文化底蕴
中国考古界把三门峡视为考古圣地,因为“最早的中国”——“庙底沟文化”就是从三门峡走出来的。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本书所选的150多面铜镜,都是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馆藏的500多面铜镜中的精品,纹饰特征明显、观赏度高,是为三门峡市历年考古出土,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及地层层位,使得这批铜镜资料具有“时空”科学性。这是读者科学认知铜镜、学者科学研究铜镜的重要保障与前提。
该书中涉及的这些铜镜年代跨度大,包括战国时代、两汉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与宋明王朝等,既考虑了不同时代,更关注到铜镜的同一时代不同类型;既突出了铜镜的历史价值与科学价值的知识性、学术性,也兼顾了铜镜艺术价值的观赏性。因此,该书是一本难得的兼具历史知识普及与观赏的著作。
李文平说,河南美术出版社近年来在传承文明、积累学术方面积极探索,瞄准这样一本高质量的图书出版,并做了准确的读者市场定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进一步弘扬古文化历史成果有着积极的意义。她提倡出版社都要秉持中国人的文化视角,以自己独有的东西让市场丰富起来,出版社应当打造传世精品,在新时代继续担负起文化建设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