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有的中国当代文学译介研究中,基于出版数据进行历时研究的较少。依托MCLC、 THREE PERCENT和Paper Republic的数据库资料,梳理了1979-2017年英美出版发行的中国当代小说,运用布迪厄的场域和资本概念分析发现:英美出版场域中出版中国文学的主要有三种出版社,即大型商业出版社、大学出版社和独立出版社,目前独立出版社已成为中坚力量。三种出版社在场域中占有不同的位置,大型商业出版社代表了大规模流通,大学出版社代表小规模流通,独立出版社则位于两者中间。此外,不同出版社之间存在象征资本的流动和转移,象征资本也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
【关键词】中国当代小说;出版场域;资本象征;文学译介
中国文学英译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和工具。中国文学英译的出版研究主要集中于出版困难与路径研究,如储常胜提出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出版三原则,即赞助人适度原则、主体间性和谐原则、市场化导向原则。[1]朱波阐述了出版经纪人在文学译介与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培养出版经纪人提出了建议。[2]刘丹也探讨了版权代理人在中国现当代小说英译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培养路径。[3]相对而言,基于出版数据对中国当代文学译介进行历时研究的较少。肖迪统计了英国2000-2009年期间译介的大陆作家的小说共27部,结合此间英国7家主流媒体的报道,分析了中国小说在英国的接受状况。[4]何明星以英语世界59家出版机构翻译出版的114部中国文学作品在全世界的图书馆收藏量为依据,对其传播影响力的形成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主要分析了大学出版社和商业出版社。[5]鄢佳收集了1949-2011年间出版的中国当代小说英译本,根据出版社的地域分布分为大陆出版社、港台地区出版社和国外出版社三类,研究发现其出版趋势正由国内主导转向国外主导。[6]上述研究对2012年之后中国当代小说的英译出版状况和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的出版形式缺乏研究,故不能涵盖中国当代小说英译出版的整体情况及其出版发展的流变。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1979-2017年中国当代小说在英美两国的出版情况。
一、出版数据
本文所论的中国当代小说包括中国大陆、港澳台和海外华人作家以中文创作的作品,限定于单行本,多位作家的作品合集不予研究。运用MCLC(美国俄亥俄州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①、THREE PERCENT(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翻译文学杂志“百分之三”)②以及Paper Republic(纸托帮)③的数据库资料,统计了1979-2017年期间在英美两国出版的中国当代小说共332部,出版社101家。其中大学出版社15家,出版作品81部。商业出版社36家,出版作品114部,独立出版社43家,出版121部。
表1 出版社类型
出版社类型 | 出版社数量 | 出版书籍数量 | 出版书籍所占比例 |
大学出版社 | 15 | 81 | 24.40% |
商业出版社 | 37 | 114 | 34.34% |
独立出版社 | 43 | 121 | 36.45% |
其他 | 6 | 16 | 4.81% |
合计 | 101 | 332 |
出版中国文学英译本的英美出版社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大型商业出版集团及其旗下出版社,二是大学出版社,三是独立出版社。其他出版社主要有三种,其一是中国人在国外成立的出版社,包括海马出版社和CN Times出版社。其二是自助出版公司,如亚马逊旗下的自助出版平台Create Space出版了4部中国当代小说。其三是无法归入这些类别的,如The Feminist Press at CUNY、Gay Sunshine Press、Blue Peacock Press。
表2 出版数量5本以上的出版社
出版社 | 出版数量 | |
大学出版社 |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 33 |
夏威夷大学出版社 | 16 | |
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 | 7 | |
康奈尔大学出版社 | 5 | |
牛津大学出版社 | 5 | |
商业出版社 企鹅 | 28 | |
兰登 | 29 | |
西蒙·舒斯特 | 8 | |
哈于白柯林斯 | 13 | |
威廉姆·莫里斯 | 5 | |
独立出版社 | Grove | 8 |
Arcade | 7 | |
Amazon Crossing | 15 | |
Make Do Publisluug | 5 | |
Menvin Asia | 5 | |
Balestier | 10 | |
Valley Press | 7 | |
ACC Publishing | 5 | |
New York Review Books | 5 | |
其他 | CN Times | 6 |
出版中国文学的英美出版社共101家,但出版数量超过5部以上的只有20家,占19.80%,这表明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出版还是比较分散的,集中度不高。在出版数量超过5部以上出版社中,中国文学英译本的分布呈现出不均匀状态,其中大学出版社5家,占25%,商业出版社5家,占25%,独立出版社9家,占45%。其他1家,占5%。1979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作品比较多, 2000年之后商业出版社开始关注中国文学作品,同时独立出版社崛起,一批小型独立出版社纷纷成立。
二、英美出版场域中的中国当代小说
布迪厄认为场域指的是“具有自己独特运作法则的社会空间”[7]。场域是参与者进行权力争斗的场所,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社会关系网络,不同场域彼此相对独立。在场域中个人可能获得或被给以不同种类的资本,布迪厄认为资本可以归纳为四种基本形式:包括有形的经济资本(金钱和其他物质资本)、无形的社会资本(比如交际网络)、文化资本(教育、知识)和象征资本(地位)。根据布迪厄的文化生产场域理论,我们可以把英美出版场域看作一个有限制的文化生产子场域。中国文学在这个场域中参与竞争,不仅参与其他国别的翻译文学作品对市场和读者的争夺,而且也与英语原创文学作品竞争。布迪厄指出,大规模生产子场域(如英文原创作品在英美的出版与传播)的运作受市场法则支配,是经济利益驱动的。[8]出版中国文学英译本的三种出版社在英语出版场域中占有不同的位置,大型商业出版集团及其旗下出版社代表了大规模流通,大学出版社代表小规模流通,独立出版商则位于两者中间。
(一)大学出版社
出版中国当代文学数量达5部以上的5家大学出版社分别是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康奈尔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表2)。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金庸的《鹿鼎记》《书剑恩仇录》和溥仪自传。另外4家均为美国出版社,且都出版过中国文学系列丛书,如夏威夷大学出版社的“现代中国小说丛书”(Fiction From Modern China)、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文学译丛”(Chinese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Series)、康奈尔大学出版社的“东亚系列”(Cornell East Asia Series),以及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的“台湾现代华语文学”(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aiwan)和“东亚丛书”(Weatherhead Books on Asia)系列。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作品基本是在90年代,作者有白桦、刘索拉、冯骥才、王文兴、古华、余华、张恨水、徐星、竹林、老舍,2000年之后只出版了程小青、韩东等作品。根据对弗吉尼亚大学东亚系Charles Laughlin教授专访,“此出版社本意将中国当代文学推向市场,但是由于受众群小,利润受损,被迫缩小了译介规模”[9]。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的7部基本是80年代出版的,如萧红、钱钟书、黄春明、白先勇等。康奈尔大学出版社的作者包括郑万隆、王安忆、王文兴、张抗抗等。进入2000年后,哥伦比亚大学持续译介了朱天文、韩少功、陈染、张爱玲、朱文、王安忆、董启章、韩丽珠、舞鹤等作家的作品。而其他大学由于经费问题,出版中国当代小说英译本的数量大大减少,速度也放慢。
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英译本,其翻译发起人通常是英美学术界特别是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其翻译目的主要是为了教学需要或出于对某个中国作家或某部作品的喜爱。译作质量高,常附有导读、注释等。大学出版社的译本销量少,但销售稳定,会做成长销书,主要流向为图书馆。研究中国文学的或对中国文学感兴趣的读者任何时间都可以买到,不像商业出版社的图书达不到一定销量就会撤柜。
(二)商业出版社
出版数量达5部以上的商业出版社有5家,分别是企鹅、兰登书屋、西蒙•舒斯特、哈拍柯林斯和威廉姆•莫里斯(表2)。企鹅公司以出版质优价廉的平装书见长,尤以企鹅经典系列最有市场影响和号召力。兰登书屋早期出版了不少报告文学作品,如张欣欣和冯骥才等。从2003年兰登开始系统出版余华的作品,到目前为止共出版8部。兰登旗下Chatto Windus出版社多出版英国华人作品,如欣然、郭晓格等。哈拍柯林斯出版社的作家有阿城、张贤亮、李碧华、苏童、王朔、张炜、杨红樱和小白等。西蒙•舒斯特出版了徐小斌、韩寒、王周生和苏童等作家的作品。
出版数量达5部以上的商业出版社为数不多,也反映了中国文学在英美出版场域的边缘化地位。大型商业出版集团规模大,资金雄厚,出版门类齐全,有着通达的发行渠道及销售网络,但他们宁愿依赖已建立的象征性资本,而不愿意冒风险出版翻译作品去为非英语作家建立象征资本。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市场起决定作用。英美出版业日益集中化,出版社要想获利,其出版的中国文学英译本必须要流通到大型连锁书店,而大型连锁书店一般会选择好卖的书,中国文学和英美文学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习惯了西方文学的读者很可能不太接受东方书籍,发行不符合当地读者阅读口味的书籍,意味着高风险。这使得出版社在选择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时更多地考虑商业利益。
二是图书翻译成本较高。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公开信出版社(Open Letter Books)专门从事文学翻译,该出版社的查德•波斯特(Chad Post)表示,翻译费用通常为每千字100-125美元,一本6万字的小说的翻译费用为6000-8000美元。另外,知名译者要价高达每千字175-200美元。[10]
三是缺乏通晓汉语的编辑。这无疑也给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带来巨大障碍。目前在美国出版公司里,很少存在一个部门或一位编辑专门负责外国小说的翻译。
因此,大型商业出版社会乐意选择已经积累了一定象征资本的中国文学作品。一是在另一个国家已有翻译版本,尤其是获得法国或德国知名出版商认可的作品。例如毕飞宇的《青衣》和《玉米》英译本由英国电报书局出版,它是先阅读了两部作品的法文版,觉得不错之后就购买了英译版权。《青衣》英译本的译名The Moon Opera是从法文版题目转译的,《玉米》的英文名Three Sisters也是套用法文版的书名。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先有意大利语版本,后才有英译本的。同样,英译本的书名也是套用意大利语版的书名。二是改编成电影并在中国或国际上获奖的作品。被电视节目推荐、被改编成电影、获得图书奖等,就等于负载着有利于传播的文化资本,会直接刺激到书籍的销量。英语译介数量较多的苏童、莫言、余华,都有作品改编成电影并获得国际电影大奖。如改编自莫言同名小说的《红高粱》获得了第38届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改编自苏童小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先后获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美国第6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奖等,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的《活着》获得第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第52届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不少中国当代小说也因为近年来在中国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收效良好而被英美出版社看中,如严歌荃的《小姨多鹤》、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以及毕飞宇的《推拿》等。
(三)独立出版社
出版数量5本以上的独立出版社有9家,即Grove/Arcade、Amazon Crossing、Make Do Publishing、Merwin Asia、Balestier、Valley Press、ACC Publishing和New York Review Books。其中美国5家、英国4家。Grove出版了张洁、刘恒、陈浩基等作家的8部作品。Arcade出版了7部,分别是莫言的4部和刘震云的3部。Amazon Crossing出版的15部大多是类型文学,如蔡骏的悬疑恐怖小说,张小娴的爱情小说,紫金陈、秦明、周浩晖的推理小说,王晋康的科幻小说,徐磊、唐七公子的网络流行小说,也有少量纯文学作品如冯唐、路内、虹影等的作品。Make Do Publishing出版了李洱、安妮宝贝、陈希我、劳马等的作品。Menvin Asia出版了苏童、阿来、刘震云和王芜等的作品。Balestier出版了10部,分别是徐小斌、师琼瑜、李憧、张赢太、王文华、黄春明、林满秋和张天翼,以台湾作家为主。2017年出版的19部小说中,有11本都是由独立出版社出版的,其中Balestier出版了4部,Amazon Crossing出版了3部。
独立出版社大多创建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如出版莫言作品的Arcade出版社创始人Richard Seaver之前在grove做编辑,后来重新利用自己的象征资本和社会资本,1998年创立了Arcade出版社。另外,一批专注翻译的小型独立出版社纷纷成立,如Amazon Crossing、Merwin Asia、Balestier、Open Letter、Other Press、Melville House、Archipelago、Europa Editions、Graywolf等。出版数量超过5部的9家独立出版社中,有5家都是成立于2008年之后,只有New Directions是独立出版社中成立得较早的。最近几年,由于这类独立出版社的崛起,美国读者对于翻译文学的态度变得更加开放。
相比商业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独立出版社是出版场域的新手,其所占有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都相对少一些。独立出版社投资翻译文学也证明了翻译文学是出版场域的新手积累象征资本的一种方式,这些新手没有足够的经济资本和象征资本来吸引美国本土作家,因为他们的代理人通常会要求高额的版税预付款。独立出版社倾向于出版获得国际认可的外国作家的作品英译本,而不是平庸的美国本土作家的处女作作品。独立出版社比大型商业出版社在决策上有更大的自主权,但投资翻译也需要很多特殊资源,如语言技能、关系网等,而且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资本象大型出版社一样雇佣书探,对他们来说,专攻翻译文学这一块实际上是占领了书市的一个缝隙市场。
独立出版社和大型商业出版社在经营中有自己不同的风险,大型商业出版社可能会花200万美元出版一部英语作家的处女作小说,那是因为它有能力承担这样的风险。对独立出版社而言,出版一本好的翻译图书比投资一名成功的美国作家成本会更低,所以小型独立出版社依靠低成本出版高质量的翻译小说并不罕见。独立出版社和大型商业出版社也各自拥有不同类型的作者。大型商业出版社更关注经济利益和商业运作,不喜欢出版位于各文学流派边缘的散文、杂文以及那些不易归类流派的独特作品。相反,对独立出版社而言,译著、短篇小说、文学评论等文学流派作品他们都愿意出版。他们有自己的出版宗旨,即使要出版的书只有很小的受众人群,但因为它符合出版社的宗旨,也会得到出版。在大型商业出版社,一位卖出1万或1.5万本书的作家可能算不上该公司的重量级作家,但在小型独立出版社,这可能就是成功的作家了。同样,独立出版社也无法像大型商业出版社一样组织作家在各大城市巡回签售、巨幅的印刷广告等。
三、出版社之间的资本流动及资本转化
在英美出版场域中,不同出版社占有不同的象征资本。象征资本并不由其规模大小或利润多少而定。小型独立出版社Arcade因为出版了莫言的多部作品,因而积累了大量的象征资本。现在市面上看到的大部分莫言的英文小说都是由其出版的。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十多年前,其作品就被开始被Arcade一步一步地介绍到英语世界。该出版社在推广莫言作品和提升其在英语世界的影响力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各参与者根据各自所占有的象征资本的多少,采取各种方式,争夺场域中的有利资源,以维持或改变格局,因而出版社之间存在资本的流动和转移。由于电影《红高粱》,莫言得到了企鹅出版社的关注,1994年4月企鹅出版了由葛浩文翻译的《红高粱》英译本。这是莫言在国外出版的第一本英文版小说。据企鹅集团的统计数据,该书在美国卖了不到5万册。如上所言,大型商业出版社不愿意冒风险出版翻译作品去为非英语作家建立象征资本,因此企鹅最终放弃了和莫言的合作。随后莫言在英美出版界最重要的伯乐Arcade(拱廊)出版社的Richard Seaver出现了。当他看到葛浩文翻译的《酒国》英译本的手稿之后便决定出版,于是2000年Arcade出版了英文版《酒国》。此后又陆续出版了莫言的《师傅越来越幽默》(2001)、《丰乳肥臀》(2004)、《天堂蒜蔓之歌》(2006)及《生死疲劳》(2008), Richard Seaver去世后,Arcade并入了美国另一家独立出版社Skyliorse,继续出版莫言的作品。
独立出版社苦心经营的作家一旦获得大奖如诺贝尔文学奖等,大型商业出版社便会与之争夺作家和作品的版权。如果出版社正好在准备这个获奖作家的作品,出版社必然会采取一些新的营销手段,如加印或进行其他包装。手上有一个文学大奖得主的作品,对出版社来说是一种强大的象征资本,很多出版社并不是为了经济效益而是为了社会效益去争取获奖作家作品的版权。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甚至在此之前,Arcade出版社就遭遇了被其他出版社抢夺莫言作品英文版权的经历。其中之一就是来自印度的“海鸥(Seagull)”出版公司,该公司于2005年创立了英国分公司。2008年他们准备出版系列图书以纪念柏林墙倒塌20周年,请莫言写一篇有关社会变革的文字,这就是后来海鸥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第一部莫言的作品《改变》。之后,海鸥出版社又拿到了莫言的小说《四十一炮》的版权并于2012年推出英文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海外知名度骤升。很多国外出版社找到莫言,希望出版他的获奖作品《蛙》,包括英美的一些大型商业出版社、独立出版社以及大学出版社都在竞相争取莫言作品的英文版权。最后作品《蛙》的版权由企鹅出版集团旗下的英国Hamish Hamilton获得。
象征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文学奖项是促使象征性资本转换为经济资本的一种方式。Arcade出版社作为莫言小说的出版社积累了象征资本,但莫言获诺奖后,新作的版权被其他出版社抢走,Arcade手上能转化为经济资本的只有之前出版过的莫言一些作品。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该出版社再版了莫言的《生死疲劳》,并于11月推出了此前出版过的莫言所有作品的再版版本。后来,Arcade出版社又挖掘了新的中国作家即刘震云,连续出版了他的3部作品。
四、结语
出版中国文学英译本的英美三类出版社在出版场域中占有不同的位置,大型商业出版集团及其旗下出版社代表了大规模流通,大学出版社代表小规模流通,独立出版商则位于两者中间。以上对英语出版场域的分析对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去有以下启示。
其一,主动寻求与独立出版商的合作。独立出版社的编辑和主管有较强的人文意识,不是只考虑市场,他们现在已经成为翻译作品出版的中坚力量。独立出版社运作成本相对要低,只要能卖掉两三千本即可保本甚至获取盈利。我们可以邀请并资助诸如Menvin Asia出版社、Arcade Publishing出版社等愿意帮助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独立出版社来华进行考察调研,就版权输出、翻译出版以及发行推广方面的工作进行研讨。让海外出版社近距离地了解中国文学与作家,这对于中国文学的传播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迄今为止,英美图书市场上的中国书籍以虚构文学即中长篇小说为主,而近年来涌现出的大批优秀的非虚构或者体裁难以界定的好作品还未引起足够关注。这类作品大型商业出版社一般不愿意出版,而独立出版社则愿意出版,比如英国comma press就非常重视短篇小说的出版。因此,这类型的作品可以找独立出版社出版,之后再慢慢走向商业出版社,走进主流销售渠道。
其二,积极积累象征资本,吸引大型商业出版社的关注。中国文学译作处于一个有限制的文化生产子场域,主要基于符号资本的积累而运作。参与中国文学译作出版的行为主体应积极积累象征资本。作家应主动参与自己作品的译介,积极参与国外文学场域、翻译场域和出版场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参与译本的审校修订、与译者保持良好的关系、通过文学节、创意写作坊等方式与英美作家、读者进行直接交流、接受国际文学期刊举办的文学访谈等。作品改变成电影并获奖也是积累象征资本的方式之一,不少中国当代小说都因为近年来在中国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收效良好而被英美出版社看中。
其三,培养和引进专业版权代理人,建立与作者、译者、经纪人或出版社之间稳定的关系。目前在中国,绝大多数作家都不谙英语,大多没有处理海外版权的经验,往往坐等翻译家及出版社找上门与其洽谈合作事宜。而欧美出版社的编辑大多不懂中文,不了解中文图书的信息,无法直接判断原作是否有出版价值,他们出版的中国文学大多数由译者或者经纪人推荐。因此在中国作家与外国出版社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交流障碍和信息鸿沟。中国当代文学优秀作品要译介到国外去,目前最紧缺的就是既了解当代文学作品又了解国际出版市场的专业版权代理人。一个熟悉作家作品、熟悉海内外图书市场的专业版权代理能帮助作家找到适当的国外出版社,鼓励他们积极推出中国作家及作品。版权代理人这个领域在中国还不成熟,没有形成规模机制,而在欧美、日本等国家这类制度已经很完善,因此亟需培养和引进专业版权代理人,可以通过专门从事版权服务的公司,聘请版权代理人进行中国文学作品的版权代理。同时大规模培养既有深厚文学功底、流畅外语读写能力,又有版权知识背景和丰富海外贸易经验的人才。
注释
①http://u.osu.edu/mclc/.
②http://www.rochester.edu/College/translation/threepercent/index.plip?s=database.
③https://paper-republic.or.
参考文献
[1]储常胜.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出版:困与道[J].出版发行研究,2015 (2).
[2]朱波.小说译介与传播中的经纪人[J].小说评论,2014 (3).
[3]刘丹.版权代理人与“中国文学走出去”——以《解密》英译本版权输出为例[J].中国版权,2016 (6) .
[4]肖笛.中国当代小说在英国的译介与媒体接受——中国文化“走出去”视域下的考察[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1)
[5]何明星.翻译?传播!中国当代文学拓展欧美市场的调查[N].中华读书报,2014-03-05.
[6]鄢佳,杜鹃.中国当代文学作者英译之旅[J].中国出版,2013 (18).
[7] Bourdieu,P.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3:162.
[8] Bourdieu,P.The Forms of Capital[A].A.H.Halsey et al.(eds.).Education: Culture,Economy, and Society [C].Oxford &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46-58.
[9]孙宜学,花萌.中国文学译介受众特征研究——以中国文学英译在美国的传播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7(4).
[10]童琰.亚马逊启动版权书出版业务[N].出版商务周报,201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