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蔡巍、孙丽:湖北开动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摘 要】“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是一项小规模且学术性较强的教学性学术交流活动,其大众传媒价值十分有限。如何通过融合出版有效发掘其专业学术价值,是专业出版者急于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融合出版;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媒体;学术直播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始于2005年,由教育部、住建部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联合举办,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和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环境与土木水利学部共同主办,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九大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竞赛汇聚了国内土建类专业的众多知名高等学校,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到2019年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大赛经过近15年的发展,参赛队伍已经达到110所高校、111支队伍。
一、竞赛活动的传媒价值
利用不同形式的媒体传播具有学术价值但受众有限的竞赛活动是传媒企业应该研究的课题,兼顾其学术价值和受众商业价值是处理好融合出版的关键。
(一)竞赛的传播基础
队伍之多、涉及高校之广、影响之深,竞争之激烈,已然成为土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得到了土建学科师生的高度评价。
从每年年初各省举行的选拔赛到全国大赛的举行,每年参与结构设计竞赛的师生已经突破万人,但是对比土木工程专业近39万在校生数量,可以说覆盖面还是相当有限。因此,让更多的学生关注大赛、了解大赛,就成了大赛一项不可或缺的任务和责任。
(二)竞赛的学术价值
结构竞赛从开始的赛题都是由资深教授团队命题,充分结合了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和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检验,对专业学习有启发思维、回顾知识、拓宽视野、锻炼能力等帮助。特别是对竞赛题目的结构设计思路和工程计算方法,更是经过了指导教师和参赛队员的反复琢磨,其设计方案和计算方法甚至经过了多次失败的考验,现场的加载测试让理论必然联系实践,使得所有参赛队伍的设计思路、结构方案以及计算方法对结构专业的学生都有积极的参考价值。由于参赛队伍的多元化,其创新的设计理念甚至对工程设计技术人员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大赛的专家点评环节是大赛的核心,多位资深的专业教授会从不同方面对每一个测试的结构进行点评,不论是从专业知识的梳理还是从创新思维的引导,都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有效的记录并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如何将专业大赛与专业传媒平台匹配
进入移动传媒时代以来,其他媒体形式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随着网络视频直播深入校园,依托微信和APP等新媒体的直播功能,可以对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视频直播,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结构竞赛的潜在关注人群虽然有近数十万人,但与大众文娱的受众量相比,简直不值一提,如果用大众媒体传播此类活动,无异于是高射炮打蚊子,商业价值几乎为零,这也是此类教学活动推广和传播的难点。
二、出版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一)直播竞赛现场,吸引传媒受众
结构竞赛的实操性,是直播这种传媒形式的核心,但是极强的专业属性也注定了面向对象的局限性。对于类似专业受众有限的活动,直播传媒的价值更在于推广活动本身。从以下数据来看,可见通过连续3次大赛直播,竞赛的受众关注度有显著提高。逐渐将原本只是少数精英参与的专业竞赛活动通过网络传播给大量的专业学生,让结构竞赛被更多人知道和认可。2017年直播第十一届结赛,参赛队伍数量108支,实时在线人次(每场平均)937人,竞赛观看总人次为17930人/次,竞赛推广文章阅读量为1160+,竞赛推广文章转发量为358次;2018年直播第十二届结赛,参赛队伍数量110支,实时线人次(每场平均)2570人,竞赛观看总人次为38970人/次,竞赛推广文章阅读量为3490+,竞赛推广文章转发量为936次;到2019年直播第十三届结赛,参赛队伍数量111支,实时在线人次(每场平均)达到4790人,竞赛观看总人次也达到了67380人/次,竞赛推广文章阅读量为6790+,竞赛推广文章转发量为2790次。由此可见,有效的传媒形式和拥有专业“粉丝”的传媒平台对于这种专业的学术活动的价值开发有着不可低估的力量;但是尽管如此,其商业价值似乎还是微不足道。
(二)纸质媒体出版,凝结学术价值
对于结构竞赛这样专业性较强、参与度较高的竞赛活动,仅仅靠视频记录其过程并不能完整地体现其全部价值,具有相当专业水平的凝练、分析和图文记录才是其学术价值积淀以及传承的关键所在,其客观、科学、严谨的文字记载才能充分体现其参考价值,这些都是图书这种媒体形式独具的特性。所以,纸质媒体的正式出版,将为其学术价值的积淀与传播提供不可替代的作用。[1]
(三)全面记录竞赛过程与成果
竞赛过程的动态属性与竞赛成果的文字记录,在媒体需求形式上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如何将两种媒体形式进行融合,是能否生动记录竞赛过程和展示学术价值的关键。从出版的角度,以纸质媒体为载体,穿插融入与其相关的数字资源,不是影像资料的简单堆砌,也不是枯燥文字的简单记录,而是文字与影像的紧密结合,纸媒与数媒的完全同步,让读者在多种媒体间随时切换,各取所需。这就对图书的策划编辑(产品经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资料采集的要求和标准与图书专题要求的提前策划就成了本书内容成败的关键。
三、融合创新的价值想象空间
竞赛直播的影像资料为后续的融媒体出版提供了内容,为竞赛在举办期间提高了关注度和参与度。尽管如此,融合创新的价值空间绝对不是仅仅如此,当不同形式的媒体形态进入移动互联网络,可以想象的空间就更多了。
(一)建立读者专题讨论区
结构竞赛是一项阶段性较强的活动,在特定的竞赛时段内会引发相当的关注度,但是不在竞赛时段内,其价值的影响程度就相对有限了,能够给其受众带来价值的就只有竞赛的衍生产品——出版物了。但是如果在线上建立一个受众聚集区——结赛专题讨论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结构竞赛的热度,扩大竞赛的影响力,吸引转化更多的竞赛“粉丝”,可以说是结构竞赛的线上延时。[2]
(二)影像资料的长期传播
结构竞赛的直播将随着赛制进程开始和结束,但其留存的影像资料将作为大赛的衍生产品长期在线上传播,给有需要的受众随时查阅的机会。
(三)构建线上虚拟搭建和测试小程序
在线的结构制作和测试将为广大爱好者提供更开放的平台,结构的设计、搭建以及理论计算都是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和互联网来实现,为结赛的“粉丝”提供了参与的机会,为实际参与者提供了线上理论演练的机会。
作为多种媒体形式共存的融合出版形态,在移动互联网和终端设备的支持下,是对于结构竞赛这种受众较少的专业赛事的最有效传播,是对竞赛成果的最有效展示,是与竞赛受众的最佳互动方式。[3]
四、结语
选择适合的传媒形式对于结构竞赛这种受众面小、学科特性较强的且具备一定操作性的学术性教学活动,是能否发掘其价值的关键。融合出版的多媒体展现形式,结合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将有效地解决传播、推广以及传承积淀等一系列问题,不同的场景对应不同的媒体形式和传播方式,既能有效地推广活动本身,又能让学术活动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曹继东.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本质与趋势[J].现代出版,2016(5):5-8.
[2]佚名.互联网发展趋势为出版业指路[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7-06-23.
[3]方革秀.出版融合背景下编辑的产品策划创新能力[J].出版科学,2018(4):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