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袁金荣: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摘 要】媒体融合大趋势下,美术图书编辑需要具备精品意识、服务意识、融合意识、经营意识,扩大视野,提高能力,积极应对传统出版行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媒体融合;美术图书编辑;四种意识
当下的科技迭代速度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随着人工智能、AR/V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各类阅读终端视觉效果的优化,以及读者的消费场景和消费需求的改变,传统出版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央层面一直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可以说,媒体融合是传统出版行业符合政策导向、顺应时代、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对于传统出版行业中的美术出版来说,媒体融合势在必行,美术图书编辑应尽早开展媒体融合实践,适应新的出版业态。
一、美术图书开展媒体融合出版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大量出版社在实践一线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摸索,特别是在少儿、科普等大众类图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客观地说,在美术图书方面,媒体融合的步子相对较缓。然而,美术出版行业不得不面对近两三年来实体书店的美术图书展位不断萎缩,在新型书店甚至难有一席之地的现状。由于对读者缺乏互动和了解,大量的精品图书成为库存,并且有大量重复选题存在……种种现象表明,美术出版已经到了必须推进的路口。事实上,美术图书,本身比其他类别的书更具有媒体融合的可行性。当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长足进步,人们对艺术的需求更加旺盛,美术图书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利用好融合出版,以当下读者喜闻乐见的技术和形式,进行大众美术图书的传播,为大众美术观念的培育和提升做铺垫,并由此为专业美术图书的最大限度的传播提供可能,最终达到提升全民素质、促进艺术发展的目的。美术出版面对不同读者需求,应做到立体、系统的开发,完成“同一内容,多种形式”的内容产品的生产,以及派生各类服务。可以说,美术图书的媒体融合之路将充满惊喜。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意识和体制上的问题,美术编辑对媒体融合并不积极。
二、媒体融合下美术图书编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当下的美术图书编辑大都是美术专业科班出身,在出版物的学术水平、稿件质量、编排设计、印刷水平上都有明确的认知,并能很好地推动纸质美术图书的出版。但在当下的媒体融合大趋势下,美术图书编辑对读者的消费场景、消费习惯、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及在产品形式、技术、渠道等方面则关注较少,存在意识、认知以及能力上的不足。很多美术图书编辑在意识上受“美术图书不适合数字化”“美术图书受到新媒体冲击小”的影响,仍旧固守传统纸质出版的单一模式。客观地说,一方面,当下纸质图书编辑本身工作繁重,使得编辑无暇关注和适应媒体融合的出版工作;另一方面,出版社也没有建立适应媒体融合出版的管理体制、工作模式和奖励机制,没有给予编辑明确的方向以及动力。从这些方面来看,当下美术图书编辑转型确实不容乐观。
三、为适应媒体融合出版,美术图书编辑应具备的四种意识
目前传统编辑已经习惯了现有的编辑的工作模式,对传统出版工作存在路径依赖,但面对当下如火如荼的媒体融合大潮,在教育、影视、游戏等行业大踏步前进的现实面前,出版行业不进则退。因此,美术图书编辑需要主动改造和提升自我。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美术图书编辑应当具备以下几种意识: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精品意识
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化出版,都要遵循内容为王的原则。读者对内容品质的追求是其阅读需求的必然体现,图书编辑应始终把精品意识贯穿到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中,贯彻“工匠精神”。需要说明的是,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精品意识,表现在内容的精品化上,这里的内容不只是纸质内容,也包括数字内容。用画册举例,就是要把经典画作,通过优质的装帧设计和最佳的印刷效果,提供给读者,达到收藏级别。对数字化后的可听、可视、可玩的内容,在读者体验上做到精品化。同时,融合出版中与内容并行的服务,也要达到精品化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精准的推送以及对读者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二)从内容服务向全面服务迈进的服务意识
不管是传统意义上的图书产品,还是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内容产品,其核心都是内容,都是围绕内容来设计产品。产品从线下到线上的拓展融合,对内容创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可以说,“内容+服务”已经成为媒体融合出版的重要形式,因此,在打造优质内容的过程中,编辑必须有服务意识,将内容与服务无缝对接地提供给读者,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这种服务将是全面的服务,不只是内容本身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对内容以外的知识的拓展服务,以及为读者提供解决方案的服务。在创新服务的过程中,要创新盈利模式。比如,在画册类美术读物的设计中,除了稿件水平和印刷质量要达到优质要求,还可以按照读者水平的不同,分为几个模块,通过音频、视频、游戏等方式提供知识服务,有的可以偏重初学美学欣赏和技法讲解,有的可以偏重理论思考、提供知识库服务,还可以采用问答游戏环节,增加知识的趣味性,满足读者学习和测评的需求。编辑也可在读者享受这些服务的过程中收集信息,不断修正服务的方向和内容,为系统开发“内容+服务”的融合产品做好准备。
(三)拥抱新技术的融合意识
相对于传统出版而言,融合出版提供了更精准的读者互动技术条件,编辑更应该紧贴市场进行选题策划。[2]利用好云计算、大数据,根据与读者的互动,研究读者需求,判断市场走向。值得注意的是AR/VR技术在出版物中的运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海豚出版社、海天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等。对于美术图书来说,其实非常适合AR/VR技术的运用,比如大型博物馆的藏品画集、各类文物收藏类的图书以及偏向大众的美术欣赏类图书。这就要求美术图书编辑具有融合意识,主动关注和了解新技术,大胆尝试,将读者需求和新技术有机衔接起来。在2019年的南国书香节上,人们可以通过一块空气屏设备与一件裸眼3D效果的清代金漆木雕牡丹如意实现“零距离”接触,人们不但能随意翻转及缩放木雕,还能感触到木雕的材质。这样的科技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我们相信,这样的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将在应用范围和成本上更加普遍和亲民,在万物互联的未来,读者翻开一本精美的画册,通过新技术,就能得到这种沉浸式的感官体验。
(四)立体化的经营意识
实际上,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图书不再只是内容的载体,而是成为连接作者、读者和出版者的入口。图书编辑所要具备的经营意识是对内容资源、作者资源、读者资源的立体化的经营意识。编辑在“内容+服务”的出版理念下的经营意识需要贯彻到整个融合出版闭环中。在这一闭环中,作者资源和读者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挖掘是寻找媒体融合盈利点的重要突破口。以专业画册这一美术读物为例,对于如何经营好作者、提升作者的影响力、实现作者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助力其个人品牌的树立,图书编辑有很多可以发挥的空间。媒体融合出版为编辑更好地经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平台。围绕经营作者,可以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包括讲座、笔会、课程、企业艺术品专供等。此外,读者资源本身具有的价值也非同小可,有一种观点是“用户资源是当下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无论这种观点是否全面,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读者资源的巨大价值。无论是系统开发融合出版物,还是以满足读者其他需求为前提的其他商业开发,对于图书编辑来说,对读者资源没有经营意识,势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结语
媒体融合是当下传统出版行业转型升级的重大课题之一,美术图书编辑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维,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技术,主动参与融合出版,探索新的形式,找到促进行业和自身有序发展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郝静.媒介融合趋势下编辑的转型与创新[J].今传媒,2019(05):44-45.
[2]张续华.理念先行“融”创未来——新时期图书编辑融合发展[J].科技与出版,2018(0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