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出版的研发路径

2020-01-09 来源:《新闻研究导刊》
  【作 者】张韶闻: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

  【摘 要】针对中小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出版,市场需求大,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日益成为各地教育出版社的主攻方向之一。然而,随着传统文化教材出版的兴起,教材品种日益繁多、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教材在实际使用中逐渐暴露出概念定位不准、内容结构失调、实践指导缺失等问题。本文就如何避免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的出版误区,探讨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出版的研发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教材;出版误区;研发路径

  教育部于2014年4月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提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初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一步明确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2]基于国家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中小学纷纷开展一系列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出版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

  一、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出版现状

  《纲要》颁布以来,经过5年的实践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融入了中小学基础教育体系,中小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也稳步提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葳博士2018年发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研报告》显示,“近33.9%的教师、29%的学生经常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59.9%的教师和63%的学生偶尔参加此类活动”,[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在逐步走入课堂。

  当前,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渗透在语文、德育、历史、地理、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当中,而且真正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门基础教育阶段综合性学科的教育课程,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当中。有的地方早已开设了必修课,并编写了专业教材,例如,山东省先行将传统文化课程作为义务教育地方必修课程进行推广;大部分地区传统文化课程虽然没有完全铺开,但大都有教育部门推荐的教材或读本,并逐步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必修课向中小学推荐,例如,河南省教育厅要求全省各地中小学“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到学科课程和教学过程全覆盖,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性、阶段性、规范性和实效性”,[4]从2017年秋季开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并对学时进行了要求。

  《纲要》发布5年来,图书出版市场上面向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开发的教材、读本多而杂,这类图书大都内容繁复,有的一套就包含百余册,真正能够精准地面向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适合走进中小学课程安排的传统文化教材出版相对较少,与之配套的实践教育课程和师资队伍也相对匮乏。正如郑葳博士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课程和教材不完备,研学旅行缺乏专门指导、质量不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升等。”[3]

  二、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出版误区

  如何在庞大的传统文化系统中剥茧抽丝,提取出适合中小学教育教学阶段的精华内容,并进行合理搭配?结合实践有效培养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这便是传统文化教材研发的核心问题,解决不好这个问题,教材出版就很容易走进三个误区。

  (一)概念定位不准的误区

  出版传统文化教材,应首要解决“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即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概念。目前的教材出版中,此类误区主要有:一是混淆“国学”与“传统文化”的概念,“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学术部分,在教育领域不应该用‘国学’代替‘传统文化’”,[5]概念混淆极易造成教材内容片面化;二是不能从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上进行教育内容的取舍,即为传统而传统或为传统而忘今,不能精准定位具有现代教育价值的传统文化精华。

  (二)内容结构失调的误区

  出版传统文化教材,应重点解决“选取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问题,即怎样既全面又精炼地分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目前的教材出版中,此类误区主要有:一是教材内容庞杂、结构冗余,有很多已出版的传统文化教材内容虽然丰富,但结构规模较大,无法配套中小学实际课程;二是不能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安排合理且循序渐进的教材内容,没有注意教材结构设置应“充分考虑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循序渐进,不躐等,不越级”。[6]

  (三)实践指导缺失的误区

  出版传统文化教材,应统筹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与做”的问题,即如何做到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目前的教材出版中,此类误区主要有:一是教材只罗列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却缺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性指导;二是缺乏在教材指导下的实践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知行合一’作为基本原则。‘知’是基础,‘行’是重点;知中有行,行中有知”,[7]一些教材在使用中把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固定在文字和图片上,缺少结合教材的文化体验指导。

  三、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出版的研发路径

  在实际的教材出版中,如能严格依据《纲要》提出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便能有效避免出版误区。传统文化教材出版的研发应遵循三大原则。

  (一)内容典范性原则

  内容典范性原则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教材内容选取上,应选择传统文化典范部分。如《纲要》所言,“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来选取传统文化教学内容,选择应具有代表性,不仅能体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思想和精神内核,还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如经典文献中的为国、为民、治学、理政的优秀代表人物和故事,科技发明、艺术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可多选,而旧俗、迷信等传统文化内容则不选。二是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应注重传统文化原典的典范性。典籍的选择应依据善本而非有争议的版本,保证原典的权威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三是在内容编排上要注重规范。内容的典范性需要规范的编排来体现,作为教材,要特别注重语言质量,做到严谨规范,对于文化内容的解读要精准。

  (二)结构系统性原则

  结构系统性原则包含四个层面。一是要有整体上的统一性。教材不仅应涵盖《纲要》所要求的知识点,且在整体上要有系统性、有条理,小学各册以点带面,中学各册以面联体,内容广泛而纵横有序,各年级有机衔接并步步伸展递进,形成一个由易到难、相互联系的整体,从而将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为系统地呈现出来,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二是要注重教材的整体课程布局。在教材数量上不宜过于繁复,可参考正规课程,每年级编写一册;在结构布局上注重每个年级前后知识的连贯,避免发生断层,如优秀古籍把《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放在低年级阶段,在此基础上高年级阶段应安排四书五经经典段落,将剪窗花、捏泥塑、做糖人等传统文化技艺内容放在低年级阶段,在此基础上高年级阶段应安排琴棋书画实践内容等。三是结构系统应遵循学生的年龄层次和成长特点。要根据中小学生特点选取适合教学的内容,去掉复杂的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如儒学十三经中的《尔雅》《周礼》,虽是经典却十分晦涩难懂,不适合中小学教学使用。四是在内容系统上可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百闻不如一见,就近吸收当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名人、艺术创造、科技发明等传统文化内容,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三)实践多元性原则

  实践多元性原则包含四个层面。一是教材编写要注重知行合一。要真正让学生将传统文化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和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文学艺术之美、品读圣贤经典之韵、感受仁人志士之魄、领略精湛技艺之功,在学习中得到心灵的领悟与技能的体验。二是教材要注重内涵与技能培养,而非单纯的传统文化形式培养。文化实践是文化内核的精神体验,有的教材实践模仿私塾,穿古人服饰,学着古人摇头晃脑地诵读,做足了形式,却缺失了对文化内核中精华内容的追求,这是极不可取的。学习文化经典应重在积累和感悟,学习实践活动应重在规范学生言行、提高学生内在修养。三是传统文化教材要兼顾多元的实践活动。教材应对传统文化实践进行多元指导,如积极指导推进研学旅行,参观博物馆、文化馆,游览名胜古迹等,应让学生通过体验传统文化生活,交流认识和感受,强化传统教育效果。四是教材实践还应具有趣味性。只有可读性强的教材才会受到学生欢迎,学生愿意学习传统文化,才会主动实践传统文化,因此教材应有经典诵读、班课活动等趣味性强的实践指导内容。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的研发中,要始终坚持优秀文化的创造性挖掘、创造性转化,客观、科学、礼敬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研发越来越多的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让当今时代的中小学生真正走进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实践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003).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06).

  [3]郑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调研报告[R].转引自:专家调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不完备缺乏专门指导[DB/OL].凤凰网咨询,http://news.ifeng.com/a/20180529/58494045_0.shtml,2018-05-29.

  [4]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通知(教基一〔2017〕763号)[Z].2017-09-03. [5]张广斌.对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J].人民教育,2017(Z2):34.

  [6]王钧林.守望与传承——关于编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的思考[J].齐鲁学刊,2018(3):30.

  [7]张广斌.对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J].人民教育,2017(Z2):36.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