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儿童国学教材出版现状及建议

2020-01-09 来源:《新闻研究导刊》
  【作 者】李欣:江西高校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就是文化,文化不仅可以促进民族的强大,而且能够兴国运。如果缺乏高度文化自信,会导致文化难以繁荣,导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受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出版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学图书出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调研现有的儿童国学教材,我们发现以台湾地区出版的较为系统,且国学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教育的习惯。但就大陆来说,正在推广的有王财贵的儿童读经系列教材和育灵童教育研究院编著的小学国学教材等。儿童国学教材出版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儿童;国学教材;出版;发展

  一、国学的含义

  “国学”一词,在古代指的是国家级的学校。从清末民初西学东渐、文化转型时期,“国学”作为统揽中国学术的概念兴起,迄今没有统一的、明确的、严格意义上的概念界定。[1]在中华民族的文字表达上,其表达的思想就是国学者,主要是运用系统化、合理性与组织化的方式对生灭进行记载,同时将表现形式罗列出来,对因果关系进行考察。简单来说,我国的固有学术就是国学者研究的对象,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处理,将其转变成一种科学。[2]

  从大范围来看,指的是中国所有学术方面的文化,季羡林先生称其为大国学,大国学范围包含了国学,并不只是小范围国学,其涉及我国56个民族文化与各地域的文化,虽然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表现形式不同,然而共同组成中国文化,属于文化的共同体。[3]

  从小范围来看,中华民族的传统学术、文化属于国学根本,主要涉及星象、医学与戏剧等。根据学科划分国学时,主要划分成版本学、哲学与文学等,主流是儒家哲学。根据思想划分时,主要划分成儒道释与先秦诸子等。根据《四库全书》划分时,主要划分成经、史、子、集四部;按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划分,划分成文学、小学与诸子等。[4]

  本论文所涉及的国学教材,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表达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内容的教材,主要探讨的是儿童国学教材。

  二、儿童国学教材编写出版的重要性

  古代经典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与哲学的精髓,不仅凝结着我国古代学者的智慧与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也有重要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再度回温的“国学热”让国人重新意识到弘扬国学的重要性及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著名学者爱尔维修说:“儿童期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教育尤为重要。”儿童学习国学经典,就如同师从贤哲。因此,编写儿童国学教材势在必行。[5]

  (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

  国学是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窗口。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道德丛书中选入《三字经》,并进行全球推广。中国人尤其应该重视文化遗产的弘扬与继承,把国学当作载体,弘扬民族精神与传承民族文化,这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传统民族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确保所培养的学生具备民族意识,这对于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与薪火相传至关重要。[6]

  (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蒙童养正”。“教育可以推动学生全面的发展,也就是促进学生精神价值、身心与审美意识等发展。在借助青年时代相关教育理念以后,可以构成具备批判意识与独立自主的理念,对个人判断能力进行培养,方便人们对个人不同情况下的行为习惯进行确定。”[1]国学中涵盖了传统的中华美德,对孩子人格塑造有促进作用,能够提高孩子内在的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7]

  (三)增强全民族文化自信的需要

  2018年政府报告中指出:“我们应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繁荣兴盛使命,凝聚民族复兴实现的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基因,是国家、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源泉。文化自信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激发,与国运、民魂紧紧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很重要的来源。当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在以后的国学和传统文化教育中以文化自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重培养儿童的文化认同感,而不仅仅是对国学知识的传承和弘扬。[8]

  所以,如何将兼容并包与体大精深的国学知识教给学生,根据儿童接受的能力来教学,系统化、选择性地梳理国学的知识体系,是当下国学教材的热点。

  三、儿童国学教材编写出版的意见和建议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国学受到社会和人们的关注,国学在发展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高效的国学教育离不开好的国学教材。与“国学热”相比,国学教育的教材编写似乎是一块软肋。

  目前,不管出版界还是教育界,都开始探索对儿童整体素质培养有益的国学教材,由于出发点存在差异,所以不同版本教材特色、内容与体例等存在不同。对于这些差异我们要理性分析,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而促进我国的国学教育发展与完善。

  (一)重视编写体例的灵活性,勇于创新,体现实用性

  现有国学教材的不足在于编写草率、重复率高、缺乏创新。儿童国学教材的编写尤其是幼儿阶段国学教材的编写,大多是把原文直接照搬上去,把字体放大或者有的还会添加一些适合幼儿学习的小故事或注解。每个版本大同小异,没有太大的分别,缺乏国学教材编写的创新性。对于儿童来说,诵读国学经典和践行国学经典十分重要,教材编写可以加入这部分的内容。例如,采用多种形式让孩子诵读国学经典内容,强调通过实践训练的方式来践行国学精神,教材应设计更丰富多彩的练习活动,通过实践训练的方式来体现国学实用性的特点。

  (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考虑年龄特征与心理认知特点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编写教材也是如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教材感兴趣,符合年龄特征与心理认知特点,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才会高。教材应打破过去单一古板的呈现方式,确保教育形式多样化、新颖化与视频化,这对孩子学习与理解有重要作用,再开发形象生动的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以激发儿童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有效地学习,在有效的学习中更加自信。

  (三)内容既要取其精华,又要去其糟粕,与生活密切联系

  中国儒家经典文化具有延绵不绝的文化张力,随时代的变化发展而一次次焕发生机和光彩,滋润着儿童的心灵。内容上,由于古代典籍不可避免地具有旧时代的烙印,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封建思想或者与时代发展不相符的理念和观点。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对内容进行处理,既要取其精华,也就是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东西,又要去其糟粕。同时紧密结合生活,贴近儿童生活经历和思想水平,不盲目拔高,这样更有利于儿童真正理解古代典籍的含义,增加现实指导意义。

  四、结语

  儿童国学教材在儿童教学中显得十分关键,为达到我国国学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展开儿童国学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先深入理解国学的意义及其重要性,本着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原则,积极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教学目标等开展国学教材的编写、出版等一系列工作。

  参考文献:

  [1]雅克•德克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0-50.

  [2]马瀛.国学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化,2009:80-90.

  [3]姚琴.海峡两岸高中国学教材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4]黄秀秀.文化自信视角下小学国学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7.

  [5]张旭可.武汉地区小学国学教材现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6]袁浩.愿“接地气”的台湾国学教材能落地生根[J].内蒙古教育,2013(12):69-70.

  [7]毕研花.小学国学教材编写发展现状及分析[J].淄博师专学报,2014(3):15-19.

  [8]张甲子.中小学国学教材出版、引进及编写现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2016(1):44-49.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