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网络环境下时政期刊编辑工作的创新探讨

2020-01-09 来源:《新闻研究导刊》
  【作 者】舒小铃:《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摘 要】如今,互联网渗透了多个领域,包括生活、学习、工作与思维领域等。作为大众信息传播的工具与载体,网络的诸多优势是传统媒体没有的,由此便使传统编辑出版领域产生了深刻变革,同时也让时政期刊编辑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网络环境下时政期刊编辑工作的创新路径展开深入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时政期刊;编辑工作;创新

  随着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环境形成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基础,互联网信息技术渗透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生活、学习与工作等方面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不仅人们的生活方式被改变,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不断深入应用的网络资源,使得现代社会人们学习工作最不能少的一项途径就是利用网络手段对所需网络资源进行搜集,而其同时也是一项主要途径与首要选择,多途径的网络共享资源让人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就现阶段人们使用网络资源的情况来说,网络时代人们的主要生活工作方式就是网络资源共享与广泛使用,这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2]网络在大众传媒中的载体作用与工具作用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媒体,优势更加独特,也拥有便捷技术的支持,对编辑出版领域的变革意义重大。

  一、传统时政期刊的编辑工作在新网络环境中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且容量大

  速度快、容量大是计算应用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显著特点,因此,可借助计算机网络的这一特性以数字化的方式储存时政期刊,并将这些内容分类。另外,还可立足于时政期刊的内容建立专业的数据库或资料库。数字化存储既可降低时政期刊的存储成本,其检索也非常快,往往在短短的几秒钟就可获得所需信息。传统的时政期刊编辑工作有较长的出版周期,信息传播速度慢且容量小,只能人工检索资料,工作效率不高。

  (二)计算机应用网络环境带来的挑战

  现代的计算机应用网络互动性特征鲜明,读者既可接收信息,还能够反馈信息,信息传播过程的简洁性、方便性更强,各部分(作者、读者以及编辑)之间的关系更为直接,可更加方便地交流。[3]在传统的时政期刊中,信息往往都是单向传播,读者只可接收信息,各部分之间的互动与沟通较少。与此同时,计算机应用网络也具有一定的即时性,读者能够第一时间接收现代的网络环境中的信息,随时掌握最前沿的学术成果,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信息。时效性是传统时政期刊不具备的,传统时政期刊不能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因此其利用率大大降低。计算机应用网络也具有综合性,所以计算机应用网络可很好地包容传统媒体。同时,计算机应用网络还具有生动性,既可以文字的状态呈现网上的信息,还能以图片、动画、音像以及声音的状态呈现信息。除此之外,计算机应用网络还具有开放性,所有的传播方式均在网络环境中集中,人们可以使用任何一种方式传播时政信息。传统的时政期刊只可在纸张上印刷,因此读者对其的关住较少。

  二、网络环境下时政期刊编辑工作的创新策略

  (一)合理定位期刊,找准办刊方向

  网络是一个多元化的平台,能够存储大量的信息与资源,但期刊编辑工作者应认清自己的方向,合理规划自己期刊的方向,严格遵循自己定制的方向,积极借助新媒体带来的优势,提升刊物的品牌价值,保持自身形象,对期刊内容进行创新,促进期刊内容质量的提升。在新的形势下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且对这一风格道路的前沿性予以保证,沿着这条道路走,具有更大的前沿空间,拥有更美好的未来。换言之,此定位过程中应找准自己最擅长的方向,还需保证这一方向与时代和受众要求相符。在此领域中有自己的亮点以及拥有的优势是别人不能超越的。

  (二)创新编辑理念

  创新编辑理念即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第一时间把握变化与发展规律,摒弃旧的理念,树立新的理念。同时,敢于突破常规,不拘泥于现状,打破惯性思维与现有利益格局,不断超越自我,树立新的理念与意识。现代网络环境下,人们均拥有非常活跃的思想,新媒体种类也非常丰富,信息传递非常快,编辑人员除了要有服务意识、读者意识、效益意识和质量意识外,特色意识、品牌意识、信息意识也不能少,只有不断对理念与意识进行创新,方可与形势发展的需要相符。

  (三)创新编辑加工和排版校对

  编辑加工即对稿件进行多项修改润色,包括消灭差错、润饰提高、规范格式、核对资料、校订引文和参考文献等。[4]以往,稿件经编辑加工后就由印刷厂录入排版,之后再展开多次校对,制版付印为最后一步。广泛应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大部分时政期刊的编、排、校已经实现一体化,即编辑、排版和校对的工作由编辑全权负责,当作者将电子文本通过电子邮件直接发过来后,编辑便在其上面直接修改、排版与校对,不用再经过印刷厂排版输入程序,缩短了往返送稿时间,还能够借助专业校对软件展开电脑校对,将校对次数和出错概率大大减少,有效减少重复输入造成的多项浪费(时间、人力、物力和经费等),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出版周期加快,显著提升了编校质量与经济效益。同时,还有很多时政期刊局限于电脑化的编排手段,未有较高的网络使用率。其实对网络优势予以充分利用,还能方便编辑工作的细微之处。比如,在编辑不好把握某一观点或某个用词时,传统方法即查询字(辞)典以及有关书籍、资料,或请教专家,这就使时间、精力大大浪费,利用网络则能够快速查到所需资料。[5]又如,稿件的参考文献、索引资料信息不全或不准确的情况在编辑中发生得比较多,对此,可借助网络查漏补缺,进而省去询问作者的许多周折。

  (四)建立网上时政期刊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网民的参与性

  受时间、交流互动较为滞后,且参与面不广的影响,传统的时政期刊一般无法第一时间获得修正与广泛的意见,因而很有必要在网络化的期刊评价体系中建立一种能实现实时交流互动、读者全民参与的机制,其可操作性与现实性非常强。

  期刊编辑利用网络评价体系能够在期刊的各个阶段展开全面评价。第一,在选稿时,可加入读者评选环节。期刊可在网上公布收到的各类稿件,让读者自行阅读与评价并打分,选出最有学术价值的稿件,此评选环节可结合专家审稿环节,将读者的主动参与性充分发挥出来,选出大量特稿、优稿。[6]第二,让读者参与到选稿过程中,可尽量避免一稿多投和内容造假、抄袭等情况。诸多时政期刊内容抄袭是读者在网上查阅比较后被曝光的。所以,发动读者参与选稿,可在选稿阶段就尽量消灭内容抄袭、造假等情况。第三,借助网络评价体系让读者在第一时间反馈各环节问题,包括期刊内容编辑、版面设计、办刊思路、发行管理等方面,对期刊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网络环境下,期刊工作人员要想将各项编辑相关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必须看到网络编辑的新特点,并找到合适的应对新变化的手段,同时积极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以此与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潮流保持同步,从而在业界保持领先位置。

  参考文献:

  [1]李桃.网络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应对与创新[J].新闻窗,2013(03):10-11.

  [2]沈秀.论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出版编辑力的提升[J].中华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1232-1237.

  [3]单丽娟.基于网络环境视角下的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意识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33-137.

  [4]郭丽云,刘庆丽.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编辑观念的更新[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2):63-65.

  [5]陈燕.网络环境下期刊评价创新对期刊工作的影响与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11(03):63-67.

  [6]李晓娟.论网络环境下期刊编辑工作的新特点与新思路[J].中国传媒科技,2013(10):314.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