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下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简称“社科文献社”)、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和百道网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学术出版年会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经销商大会”在京举办。此次年会聚焦“数字场景下的学术出版与营销”。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指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数字出版是国家要求加快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而2020年正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因而此次年会选择“数字场景下的学术出版与营销”为主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科技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学术出版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而一个广受关注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手段保证学术出版的质量。对此,马援提出了三点看法:第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人工智能与学术出版业的深度融合;第二,要强化数字出版资源建设,整合资源优势,完成资源创新;第三,要把握“互联网+”时代,充分发挥内容的专业特色,在媒体融合中推动学术出版。
社科文献社社长谢寿光以“学术出版十年回顾与未来展望”为主题发表开幕演讲,回顾中国学术出版年会的十年历史与成就,分享举办学术年会的初心,阐明新时代中国学术出版的机遇与挑战。谢寿光表示,中国学术出版年会具有三大使命:为学术出版探求学理支撑,搭建学界、行业以及业界自身的交流平台,最终繁荣和发展中国学术。近十年来,中国学术出版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作用日益彰显,学术出版数量持续保持增长,质量明显提升,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与此同时,中国学术出版也面临挑战:第一,国家和社会对创新支持的巨大需求与学术出版供给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学术出版方存在供给不足、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二,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数字技术革命,正在深度改变学术生产、学术出版和学术传播的生态和场景,学术出版转型应对的窗口正面临巨大的挤压;第三,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数字技术革命相适应的中国学术出版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创新和建立完善,学术出版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以上挑战也是学术出版发展的机遇,邀学术出版同仁携手同行,共同迎接挑战,迎接学术出版的美好时代。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作了题为“学术出版要跟上信息技术进步的步伐”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应用到出版不是未来,而是当下。中国学术出版界要提高传播速度,提升图书质量,防止学术不端,坚持学术伦理,降低图书成本,打击图书盗版。学术出版人应当满怀激情地跟上时代的步伐,发挥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争取有所超越,缩短与国际同行的差距。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发表了题为“重塑研究能力:数据、智能与学术创造”的主题演讲。学术创作、学术创造位于数字出版的上游,是学术出版的原材料。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社科学术创造的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邱泽奇透过数字环境、数字能力、数字创造三方面揭示了互联网时代的学术创造的关键。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局限于个体,更有关同行网络与同行共同体。“无数字、无能力、无创造”,时代的变化要求我们活用数据与在线智能平台,不断提升检索、分析、写作、集成、计算与分享六大能力。
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以“媒体融合与学术大脑”为题,探讨学术出版如何利用技术手段与管理手段,通过内容建构最大限度释放学术价值。全媒体学术出版的趋势无法阻挡。尽管一些数据库可以提供网络化的知识服务,但是知识服务的智能化还未真正实现,应尝试建构一个资源云端化的、垂直细分化的、场景化的与智能化的全媒体大脑来为学者服务。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晓光作了题为“面向数字人文的智慧数据建设”的主题演讲。王晓光提出,今天,数字化的图书只是把纸质图书做了数字转型,是仅处于早期的电子出版状态,而智慧数据才是数据未来的状态。智慧数据是内容资源的高级组织形态,其建设有三大关键技术:语义增强、关联数据与知识图谱。人文研究领域的数据资源建设正在兴起,而数据与计算是数字人文发展的关键。数据资源建设需要新思维,数据汇集正在成为重大学术创新的关键。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译者祁述裕以“中国文化产业的特点和趋势”为题发表主题演讲。文化产业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代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集聚发展的特点。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呈现三个特点:企业集聚、要素集聚、要素+业态集聚。祁述裕指出,中国文化企业集聚呈现多样态的集聚方式,这些方式各有优势,反映了当地文化资源和产业业态等;对于集聚方式的选择一定要因地制宜。
新译科技CEO田亮以“智能编辑平台建设”为题,分享智能云平台技术如何服务编辑和出版行业的生产和实际。以智能翻译技术为例,神经网络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机器翻译文本的可读性,但是它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而智能云平台可以弥补这个过程。我国有众多的人口和资源优势,多语性、单语性的数据都是很多国家不可比拟的,因此如果通过技术,真正将各方数据收集起来,中国会对世界造成极大的影响。技术是文化传播的使者,如何构建内部、局部、国家的沟通无障碍的产品体系,我们需要不断摸索。
社科文献社2019年度十大好书颁奖典礼、社科文献社经销商颁奖仪式也于同期举行。中国驻汉堡前总领事、《梅特涅:帝国与世界》译者杨惠群,上海大学教授、《新阶级社会:美国梦的终结?》译者张海东作为获奖作者代表发言。
在特别发布环节,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以“观念(思想或哲学)”“中国(社会)和世界(全球/大)历史”“科学人文”“通识(新知)”“战略和战争”“不平等”和“史家”七大关键词为线索,与到场来宾分享了他的2019年度书业观察。
据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编辑部的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和图书馆代表以及关注学术出版事业的学者及读者近两百人共同出席了本届年会。
附1:社科文献社2019年度十大好书: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重审中国的“近代”:在思想与社会之间》《帝国幻象:俄罗斯“国家形象”变迁与他者视野》《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梅特涅:帝国与世界》《说书人与梦工厂:技术、法律与网络文学生产》《丝绸之路上的西州回鹘王朝:9——13世纪中亚东部历史研究》《西方通史(第一卷):从古代源头到20世纪》《新阶级社会:美国梦的终结?(第4版)》《于尔根•哈贝马斯: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
附2:社科文献社2019年度十大畅销书:
《午夜北平》
《消失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记忆》
《经济蓝皮书:2019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甲午战争》《百年战争(第一卷):战争的试炼》
《发现阴阳道:平安贵族与阴阳师》
《王的归程:阿富汗战记(1839-1842)》
《日俄战争:20世纪第一场大国间战争》
《丰臣秀吉与海盗大名:从海洋史看日本战国的终结》
《破碎大地:21世纪中东的六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