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汪兆骞出书谈《我们的80年代》

2020-01-08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夜雨
  1月4日下午,“中国的文学与文人——汪兆骞《我们的80年代》新书发布会”由现代出版社在三联韬奋书店北京三里屯店举办,该书作者、编辑家汪兆骞,作家梁晓声、张抗抗,文化评论家韩浩月与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晶出席活动。

  站在21世纪20年代的开端,回首追忆1980年代,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那是一个认识自我、解放个性的年代,那是一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中的中国文人辛苦耕耘,反思过去,思考当下,展望未来,其作品折射出复兴中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变动中的种种面容,构成了一组宏大的叙事,对中国社会影响既深刻又深远,共同促成了当代中国独特的文化气象。

  由现代出版社推出的《我们的8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文人》是汪兆骞的最新作品,他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他亲历并参与了新时期改革开放语境下的文学变迁,人文社《当代》杂志为他提供了可以眺望文坛和参与新时期文学建设的平台。可以说,他与文学大家、文化大家打了一辈子交道,熟悉其作品,又熟稔其人。

  在书中,他通过与这些文化大家的相识、相知的亲身经历,对他们的人生与创作有血有肉、细节丰富地讲述,展示了他们透视世道人心、探索人的灵魂时的文心与人格。他写下的,是聂绀弩、王蒙、蒋子龙、陈忠实、冯骥才、路遥、梁晓声、张抗抗、莫言、铁凝、王朔、阿来等当代中国文人群像,是1980年代的光芒与梦想。而汪兆骞的这一私人话语,亦为文化史提供了一些证词。比如,他写陈忠实,说他全面地反映传统文化的腐朽与伟大;他写王蒙,笑谈人生哲学是头破血流的代价换来的一点明白;他写阿来,藏族康巴汉子的热血豪情成了他小说的筋骨;他写莫言,文学即人学,不仅探究人性,更挖掘其根源;他写梁晓声,有真性情,有侠肝义胆,作品如暮鼓晨钟……

  在发布会上,汪兆骞自述,之所以写从1980年代走来的作家,是因为看到了他们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人格,看到他们作品中动人的人性美。中国的文学跟世界文学没有差异,首先是文学,是在人道主义关照下的作家反映的生活。所以他认为1980年代好就好在用人道主义精神来关照生活、来书写生活,这是思想解放带来的文学现象,所以优秀作品频出。

  张抗抗点评这本书读来亲切,既重现1980年代理想主义的光芒与梦想,追溯大时代中人性与文学的无限可能,又让人大吃一惊,汪兆骞在退休后勤恳写作,已有数部杰作,更在作家传记中以客观、开放的态度帮助读者理解他们,尤其是有争议的作家。而他对人的理解和欣赏,以及宽容,这是一个好编辑应有的品质和眼光。

  在谈及这本书时,梁晓声说,读书是为了让人有独立的精神,读者不妨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这亦是他对年轻人的一点希望。韩浩月则认为,读汪老书的收获,不仅是了解这些作家的写作、他们的故事,更多地是能寻找到一种文学的精神,是激励,也是温暖。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