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顾璇、李红影、汤建军: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
【摘 要】学术期刊是学术领域研究成果的重要发布平台,一篇学术论文从作者投稿到最终确定录用,会耗费编辑部大量的精力、物力甚至财力。对近 5 年《中国学校卫生》所有录用未发表文章的常见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在编辑部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对措施实施效果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以助于科技期刊编辑在问题出现之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给予解决,防止此类事件发生,达到进一步提高工作实效的目的。
【关键词】论文;未发表作品;成因;对策
学术期刊论文是以论为主体,对某一学术课题在以坚持实事求是和理论原理的基础上进行论述、剖析,以客观、真实反映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当前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虽然存在众多垢病,但论文在学术地位评价中仍占有较大的分量。有针对论文发表动机的调查显示,职称要求排在第1位(占28.6%),考核要求和学位要求比例也分别达到15.2%和12.7%[1]。本刊作为北大和中信所双核心期刊,近几年的录用率均不到20%,可以说对于很多投稿者来说都是一件憾事。但在检索本刊从2014年始建的在线投稿系统发现,至2018年12月31日共有32篇已录用稿件被作者放弃发表(本刊录用通知中已明确要求在收到通知后1个月内汇版面费,否则即视为放弃发表)。众所周知,一篇稿件从作者投稿到初审、外审、终审,然后经过定稿会定稿,最终确定录用,会耗费编辑部大量的精力、物力甚至财力。为此,本文采用回溯性调查方法,对本刊论文录用未发表现象的成因和特点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能在编辑部可控范围内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此类事件发生,进一步提高工作实效。
1 常见原因
通过给作者发邮件询问、查阅文献和日常工作中经验的积累,分析认为,32篇文章被作者放弃发表的原因包括学术不端14篇(不当署名6篇、一稿多投8篇,占43.75%),录用文章或期刊无法满足要求7篇(占21.88%),审稿意见表述不当3篇(占9.38%),已无发表动机或经费支持8篇(占25.00%)。具体分析如下。
1.1 学术不端
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包括论文本身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剿窃、伪造、篡改)、作者署名中的不端行为(不当署名),以及投稿和发表过程中的不端行为(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拆分发表)。登录中国知网、维普、百度学术和Pubmed等数据库,对32篇未发表的文章使用篇名、作者名、主题、作者单位等多个检索词段进行检索,结果发现不当署名和一稿多投是所有已录用但未发表论文中最常见的原因。
1.1.1 不当署名
此次共发现6篇文章已经以其他署名作者在本刊、国际会议论文集或其他杂志发表,且投稿日期均在所调查录用未发表文章投稿之后。经查询投稿系统作者信息,此6篇稿件均为来自同一地区的作者,注册邮箱均为姓名的全拼+@+后缀,且所发联系邮件均未见回复,与文献[2]中描述的中介稿件的信息特征高度近似,因此高度怀疑为论文买卖行为。可能是买家与中介之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完成最终交易,而中介机构不愿意浪费一篇已经修改审稿通过的文章,因此又转手卖给他人。
1.1.2 一稿多投
经统计,一稿多投中又包括几种情况:1)2篇稿件审稿周期偏长,作者着急用稿,在投本刊1月左右未见录用结果转而投其他杂志,而后投的杂志却早于本刊发出录用通知;2)3篇稿件为同时投给多家期刊,最后选择了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发表;3)2篇稿件为同时投给多家期刊,最后发表的期刊虽然影响因子低于本刊,但却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北大图书馆双核心;4)1篇稿件同时投给了国内外中英文版,被国外期刊录用,进而放弃国内的期刊。综合以上几种情况,认为可能与当前国内的学术风气有关[3]。
有研究显示,各单位制定的科研评价政策,其主要依据为期刊是否被SCI收录及影响因子是否高,在此科研评价导向的作用下,67.59%的作者会首选国外期刊投稿,仅有16.39%选择国内中文刊,导致国内期刊优秀稿源匾乏[4]。此类现象除反映了当前学术界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外,也说明我国目前对此类学术不端行为缺少必要的惩戒措施,作者无需任何成本即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清华大学物理系朱邦芬院士则认为,此类现象可能是介于负责任的科研行为和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灰色地带”,因此更倾向于将其归为学术不当行为[5]。
1.2 录用文章或期刊无法满足要求
1)以短篇报道形式发表(3篇)。因为一些地区或学校对职称晋升和学位申请要求必须是论著形式发表,即同时具有中文和英文摘要,否则将视为无效论文[6]。而本刊会对一些质量或内容达不到论著要求的文章以短篇报道的形式发表,即删除中英文摘要,导致有些作者在接到录用通知后自愿放弃发表,重新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或转投其他期刊。
2)杂志级别达不到要求(4篇)。有作者在投稿前对所投期刊和职称晋升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由于每个地区或单位对文章发表期刊的被数据库收录情况和级别的要求均有所不同[7],导致文章被录用后才发现杂志级别满足不了晋升要求,进而放弃发表。
1.3 审稿意见表述不当
如有1篇稿件的外审意见中包含了这样的表述:“统计处理不合理,表格不规范,表述混乱,文稿意义不大。”而我们的年轻编辑由于缺乏工作经验,直接将此意见未加处理便发给了作者,作者在看到这样的意见后一边按照审稿意见要求对稿件进行修改,同时可能感觉录用已无望,转而重新投了其他杂志。而这篇稿件经2次外审修改和定稿会审议后专家认为达到了录用要求,导致在本刊发出录用通知后该文已经被其他杂志录用发表。另有2篇文章也存在一审意见较多且犀利的现象。对此,刘刚等[8]在其研究中提出,科技期刊论文退修信的撰写要遵循适度性、清晰性、可修改性、易接受性和统一性的原则。值得科技期刊编辑尤其是年轻编辑学习借鉴。
1.4 已无发表动机或经费支持
经与作者邮件沟通,无发表动机包括晋升职称论文已够、硕士已毕业、课题已结题几种情况。文献[1]的调查结果显示,除22.6%的作者将学术交流作为论文发表的主要动机外,其余均选择为职称、考核和学位要求。当把上述动机作为发表论文的目的时,就不难理解作者因主观认为发表论文已经没有作用,进而产生放弃发表的念头。另外,还有作者回复放弃发表的原因是缺少经费支持,版面费无法报销。此类现象主要存在于无职称、学位等客观需求,而仅仅是为了学术交流而撰写论文的作者。目前,科技期刊向作者收费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但高嘉蔚等[9]的研究认为,我国科技期刊的政策引导和扶植力度相对较弱,需要制订适合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收费政策制度,以促进科技期刊行业健康发展。
2 对策
2.1 积极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一稿多投行为,要求编辑定期对稿件审理系统进行梳理,对于审稿时间超过1个月的稿件,给外审专家及时发送催告函;对审稿专家的审稿时间定期进行整理统计,将长期审稿较慢的专家从专家库中剔除;编辑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积极融入学术圈,主动与当前活跃的中青年专家建立联系,充实审稿专家库,并对审稿时间提出明确要求。此外,丁佐奇[10]提出的提高专家审稿同意率的对策措施也值得借鉴。本研究中有9篇文章的作者是因影响因子、数据库收录、杂志的级别等原因而放弃在本刊发表,因此,笔者认为积极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为此,本刊编辑部近几年尤其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在组稿力度、编校质量上下功夫。文章内容注重提出新论点、新方法或具有研究意义的新问题,紧密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并综合考虑不同层次学校卫生工作者的需要。借助定期召开的专家定稿会,邀请编委、审稿专家或知名学者共同讨论杂志在选题策划、出版方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此外,通过促进期刊的新媒体融合发展,增强论文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据中国知网数据,近3年本刊的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他引总引比均呈不断上升趋势。而针对论文优先选择国外期刊发表的现象,本刊正在与国外多个数据开放平台进行沟通接洽,致力于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并建议从国家层面考虑创建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
2.2 强化编辑的服务意识
从上述主要原因的分析中可见,除学术不端事件以外,其余多数情况都是有可能通过编辑与作者之间耐心、细致的沟通而得以提前解决的;因此本刊编辑部要求编辑转变理念,由被动变主动,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建立立体化的服务渠道,切实增强为读者、作者服务的意识。对于一些版面费支付确有困难的作者,如研究成果确有发表价值,可根据情况给予适当减免;对于着急用稿的作者,可与审稿专家联系,缩短审稿时间,把审稿结果及时告知作者;如果是因为文章质量有欠缺而只能以短篇报道形式发表等问题导致作者难以接受,则可以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指导作者将文章进一步修改完善,争取达到论著的发表要求。
2.3 加大对学术不端的防范和惩戒力度
学术不端是此次调查录用未发表文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原因(43.75%),如果能早期、有效地从源头上遏制学术不端现象,则可以极大地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对此,通过加强对编辑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并要求平时工作中注意经验积累,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识别能力,从投稿、收稿、审稿、编辑加工各个环节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早期防范。
3 思考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检索本刊在线投稿系统发现,从2019年1月1日至6月30日,共有2篇录用放弃发表的文章,对这2篇稿件的信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文献[2]描述的中介稿件极其近似,提示编辑部在其他方面采取的措施初见成效,但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早期识别能力仍需继续增强。
编辑是学术期刊编辑实践活动的主体,编辑的主体性依赖于编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功能的发挥[11]。在当前科技期刊逐渐市场化的背景下,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应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主动服务的思想,以服务促效率、以服务求发展。编辑人员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对作者的人文关怀,才能吸引优质稿件,创建品牌期刊,促进科技期刊健康发展[12]。本文结果显示,编辑主动服务意识的加强对于防范文章录用不发表现象的出现具有较好的效果。科研成果外流主要有2方面原因:国内科研评价导向的错误与评价体系的偏差和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与吸引力[13]。对此,笔者认为提高本国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是国家层面和学术团体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如何提高杂志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才是科技期刊编辑需要认真思考的。
对于中介行为,期刊编辑仍需从多方面人手进行早期防范,基于对此问题的思考,笔者在文献[14]中已有详细介绍。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形成规范、统一的对学术不端予以惩戒的制度。防范学术不端,编辑必须有所作为,并突出主体作用[15],在较为完备的工作规范的指导下,弘扬倡导优良的学风,防微杜渐,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端行为的发生。此外,建议构建已发表论文的跟踪评价系统,赋予读者“监督者”的身份,采取将学术不端者列人黑名单的方法,也可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16-17]。
4 参考文献
[1]谢英华,吴立利,郑涛,等.我国科技工作者科研论文发表动机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6,5(7):18
[2]郑小虎,何莉.科技期刊“中介稿件”的识别和防范[J].编辑学报,2018,0(1):55
[3]郭立场.论文价值应回归学术本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2-12(B05)
[4]刘丽英,魏秀菊,朱明,等.我国科技论文外流的文献经济损失构成及原因分析[J].编辑学报,2015,7(5):427
[5]吴月辉.专家热议科研诚信:对“学术不端”零容忍[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9(12):1304
[6]本刊编辑部.职称晋升对医学论文“论著”的认定标准介绍[J].西部医学,2017(5):740
[7]沈菲飞.政策导向对高校稿件外流的影响:基于15所高校的制度文本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9(12):1192
[8]刘刚,李朝前,陈晓锋,等.科技期刊稿件退修信的撰写[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130
[9]高嘉蔚,张聪.中外科技期刊收费模式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8(9):141
[10]丁佐奇.提高同行专家审稿积极性的实践及思考[J].编辑学报,2017,9(1):58
[11]王政武,唐玉萍.编辑主体性与学术期刊质量提升的五重维度[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8):81
[12]戴新宇.浅谈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对作者的人文关怀[J].视听,2017(11):214
[13]刘彩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国内科研论文外流现象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64
[14]顾璇,许静,汤建军,等.医学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的识别和防范[J].医学与哲学,2019,0(10):33
[15]陈志贤.学术不端防范中科技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J].编辑学报,2015,7(2):119
[16]徐玲英.国际期刊大规模撤稿对我国期刊的启示[J].编辑之友,2017(6):34
[17]刘畅,姚仁斌.文字复制比为0的医学论文特征、成因及对策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8(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