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吴飞盈、季魏红、吴昔昔、谢浩煌、毛文明、胡臻:温州医科大学期刊社
【摘 要】诚信是科研之本,医学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科研工作群体,其学术诚信建设更要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而学术诚信建设是学术期刊应承担的社会职责。文章在分析医学研究生学术失信表现及原因的基础上,从期刊视角提出了事前的预防与引导机制、审稿完善机制、责任编辑学术诚信负责制、导师学术诚信负责制、学术诚信控制机制等医学研究生的学术诚信建设机制,以期全方位预防和遏制医学研究生的学术失信行为,净化学术环境,促进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学术期刊;医学研究生;学术诚信;视角
诚信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公民道德规范的一项基本要求[1]。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和多元价值冲突,人民大众的价值取向逐渐改变,社会整体诚信水平出现下滑趋势,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学术诚信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医疗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医学研究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要求研究者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科学作风,其中学术诚信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2017年4月,著名出版商Springer史无前例地决定撤回《Tumor Biology》杂志的107篇造假论文,创下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量、单期刊撤稿总量和中国学者遭集体撤稿量多项之最的纪录[2],此次撤稿事件再次拷问了医学学术界的学术诚信底线。医学研究中的学术诚信不良行为将误导同行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阻碍医学科学和社会的进步,还会歪曲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认知,置患者于错误甚至有害的临床治疗[3]。
当前,国内医学高等院校均将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作为医学研究生毕业、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必备条件[4],甚至成为研究生奖学金及各类优秀评定的主要指标,这使得医学研究生成为学术期刊的主要作者群[5]。面对医学研究生在论文撰写和发表过程中出现的学术失信行为,作为学术质量守门人的学术期刊,在坚守学术诚信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基于此,2014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该通知明确指出学术期刊需注重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建设,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6]。然而,在期刊编辑工作中如何科学辨识医学研究生的学术失信行为,净化学术期刊发展的生态环境,在学术期刊视角下进行医学研究生的学术诚信建设,值得深人研究与探讨。
1 医学研究生的学术失信行为
1.1 抄袭、剽窃
抄袭、剽窃别人的研究成果是学术失信行为中最明显、最常见的行为之一。如李英等[7]对某中医药大学在校的全日制研究生学术诚信调查显示,医学院校研究生中存在的学术失信行为主要为抄袭、剿窃,伪造、篡改数据及侵权等。另一项针对某医科大学的硕士和博士无记名调查显示,超过50%的被调查者认为研究生中存在论文抄袭现象[8]。在期刊编辑部发布的撤稿声明中,相当一部分撤稿涉及研究生论文的抄袭、剿窃等学术失信行为[9]。
1.2 伪造、篡改
医学研究过程往往受样本(如涉及基础研究,还需饲养动物或者培养细胞,如涉及临床研究,还受患者或者正常对照者依存性、偏倚的干扰)、伦理原则及其他不可控性因素的影响,耗时耗力,得到的却是阴性结果或相反数据。于是部分医学研究生便随意扩大实际样本例数,增加阳性结果,修改数据和图片,使研究结果趋于完美,以求顺利发表论文。如一项针对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诚信状况调查显示,16%的研究生承认在实验中为与预期研究设计一致,曾不同程度地修改数据,编造结果,违背了学术诚信[10]。
1.3 一稿多投
一稿多投也是医学研究生的学术失信行为之一。医学研究一般耗时长,从开始研究设计,完成实验,整理数据,撰稿,到投稿时,已临近毕业,而稿件从开始投稿到最终发表见刊需要一定的周期,如《中华肿瘤杂志》论著类论文的发表周期为10.8个月[11],笔者所在的《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缩短稿件处理周期后,论著类论文的出版周期仍需要8.3个月。为了提高投稿的录用率,缩短发表周期,研究生便一稿多投,选择优先发表的期刊。如黎莉等[8]针对某医科大学的研究生无记名调查显示,超过30%的被调查者认为研究生中存在一稿多投现象。
1.4 不当署名
大部分研究生所做的实验是导师的课题或导师所在团队的课题,因此研究生投稿时的论文署名不是根据作者所作的贡献,而是根据团队安排或毕业需要随意署名,表现为:不管导师是否对论文有贡献,一律将导师列为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不管研究生对论文是否有贡献,对内容是否了解,所有论文研究生之间相互署名;有的研究生为了能顺利通过审稿,把与论文无关的知名专家或者领导列为作者。
1.5 代写、代投论文
在“互联网+”时代,随时浏览网页都能找到提供论文修改润色、论文代投甚至代写服务的网站。一些攻读在职研究生的医务工作者平时忙于临床工作,无暇顾及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为了能发表论文,顺利拿到学位,便将第三方代写视为发表论文的“救命稻草”,但是第三方代写、代投论文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是一种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12]。2015年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其中明确指出:不准由“第三方”代写论文;不准由“第三方”代投论文[13]。
2 医学研究生学术失信的原因分析
2.1 主观原因
2.1.1 研究生自身因素
主要是因为医学研究生自身能力不够,学习和做科研不努力。如研究生扩招,导致一些学习能力不够的学生进入研究生行列。一些医学研究生读研纯粹为了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并非对学术研究有热情。毕业前,为了能在医学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顺利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便挺而走险,出现各种学术失信行为;一些研究生肤浅地认为学术道德与医生的临床工作关系不大,未引起注意,科研过程中无意产生了学术失信行为[3]。
2.1.2 导师因素
医学院校的导师们一般为医学学科带头人或医院科室主要负责人,除承担科研任务外,每天主要忙于各种医疗工作,用于指导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道德教育的时间很少,再加上有些导师带多个研究生,更是无暇指导研究生做科研,即使研究生出现学术失信行为,导师也难以察觉。此外,导师是研究生学术生涯和人格修养的引导者,其本身的学术道德素质对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起着导向和示范作用[14],因此导师的学术失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研究生学术失信的原因之一。
2.2 客观原因
2.2.1 社会大环境
近几年,整个社会急功近利风气日盛,社会整体的诚信水平出现下滑趋势,学术诚信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术失信事件屡被曝光,学术腐败滋生,玷污了学术风气,如2015-2017年连续3年大规模的医学论文因学术造假被撤稿事件中,论文作者不乏国内著名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等知名医疗机构的研究生、主任医师或医学教授[15]。在这样的社会诚信不良环境影响下,医学研究生往往经不住名利诱惑,出现各种学术失信行为[3]。如一项针对医学研究生学术失范成因的调查显示,学术失范的外部原因主要是社会及学术界的不良风气,占到93.4%[8]。
2.2.2 研究生培养及评价体系不健全
一直以来,医学院校都特别重视研究生的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学术训练和道德教育。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需在医院各科室轮转,完成临床实习,这使得医学研究生能用于研究的时间较其他专业的研究生少,研究生对学术诚信相关知识学习了解不够。但是几乎所有医学院校都规定,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在相关目录期刊上发表论文才有资格参加答辩,申请学位,拿到毕业证书。为了完成发表论文这一硬性毕业要求,研究生们便绞尽脑汁伪造、篡改数据,以求顺利发表。另外,当前医学院校对研究生读研期间的学术评价主要是根据论文发表情况而定,这种唯论文的评价体系,也进一步助长了研究生的学术失信行为。
2.2.3 关于学术诚信的法规不健全
在国外,关于社会诚信的法律法规很多,而且一旦触犯,轻者重罚、重者入狱;但是我国目前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导致学术守信者未受到有效保护,学术失信者未得到相关制裁。我国这种低廉的学术造假成本,使得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存在侥幸心理,出现各种学术失信行为。如李英等[7]调查显示,66.9%的医学研究生认为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为制度不健全、缺乏惩罚力度。
3 医学研究生的学术诚信建设机制
3.1 事前的预防与引导机制
医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不健全导致研究生对学术诚信相关知识了解较少。编辑部宜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在期刊网站、公众微信平台专门列出拒收学术不端稿件的公告和学术失信惩罚机制以增强威慑力。
针对初次投稿的研究生作者,编辑本着服务育人的思想,有意识地指导如何规范地撰写论文,如正确引用、标注参考文献,合理分析表述研究中的阴性结果,针对自我抄袭、不当署名、重复发表等投稿者疑惑的学术不端问题,编辑均进行详细的解答,并在期刊的补白部分予刊出说明。
3.2 审稿完善机制
目前,国内的医学期刊主要采用编辑初审、同行评审专家外审、正副主编或者编委会终审的三级审稿制。
在稿件的编辑初审阶段,编辑应从宏观上对稿件的结构性、创新性、规范性及真实性进行判断评审[16],而这里的真实性评审即主要检查稿件是否存在学术不端。为避免不同数据库对文献独家收录造成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建议同时采用中国知网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和万方数据库的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对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测,若稿件无明显的学术不规范且重复率低于30%,则进入下一步审稿流程。
在稿件外审阶段,首先尽量准确遴选小同行专家进行评审;其次采用单向或者双向匿名同行评审方式,回避可能存在合作关系、师生关系或同事关系等利益冲突的专家;最后及时对专家的同行评审进行评价,将是否发现稿件的学术不端问题作为专家同行评审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以提高专家对学术不端的重视度。到了终审阶段,再次对稿件的学术诚信状况进行把关认定。
3.3 责任编辑学术诚信负责制
稿件顺利完成三级审稿流程后,在刊出前实行责任编辑学术诚信负责制,如在编辑修改过程中主动指导研究生正确标引文献,核查稿件的原始数据和图片。如有疑点无法证实,务必联系作者,要求作者提供证明或者作出合理解释,杜绝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对于作者修回的稿件,如内容改动较大,需重新进行查重,防止退修过程中出现新的抄袭行为。因录用的稿件从编辑修改、成稿、排版、校对到最后的出版印刷往往有一段时间,在清样发稿前,需再次对稿件进行重复率检测,防止学术不端稿件发表见刊。
稿件发表后,建立责任编辑问责制度,一旦有学术诚信不良的稿件发表见刊,除问责作者外,还需问责责任编辑。另外,在稿件处理过程中,责任编辑也可能成为学术失信的主体,若责任编辑任由失信稿件刊登,其行为本身就是严重的学术失信行为[4]。
3.4 导师学术诚信负责制
在医学研究生的教育管理中,主要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学术诚信教育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研究方面,导师对研究选题、研究设计、实施过程、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学术诚信规范教育和指导;在论文投稿方面,导师指导研究生正确选择期刊,告诫研究生不能一稿多投;在论文署名方面,导师严格把关,按照贡献大小确定署名排序,不能不分情况直接将导师列为通信作者;在论文的基金项目标注方面,导师应禁止研究生随意标注跟论文无直接关联的基金项目[12]。稿件通过审稿流程后,从编辑、校对到最后论文的刊出,编辑部与第一作者进行信息沟通的同时,均应将相关信息提供给导师,发回编辑部的校样,以导师签字为准,全程实行导师学术诚信负责制。
3.5 学术诚信控制机制
学术诚信要求所有对论文研究和写作有实质性贡献的人都应列为作者,而仅仅提供资金、项目管理或文字编辑的人不能列为作者[17],即要求论文的作者正确署名。为了尽可能避免稿件署名问题上的学术不端,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要求投稿者提供所有作者的贡献声明,详细说明每位作者在论文研究和写作中的具体贡献。提供作者贡献声明的另一个作用是,当论文被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而需要问责时,署名作者不能宣称自己不了解论文内容而逃避责任。
除作者贡献声明外,利益冲突申明也是期刊学术诚信的重要控制机制之一。因第三方资助情况,相关商业活动和财务关系,相关学术技术合作关系等存在的利益关系可能会导致研究者不能公正客观地收集、分析、判断数据,导致研究者出现学术失信行为;所以期刊通常要求投稿者事先申明可能存在的利益关系,或明确申明不存在相关的利益关系,以客观判断稿件内容的科学性[17]。此外,医学研究要符合伦理学要求,并提供伦理委员会的审批号也是学术诚信的控制机制之一。
3.6 学术失信惩罚机制
同一学科的期刊联名建立学术失信研究生黑名单,对存在严重学术失信行为的研究生作者,一经查实,除了立即退稿,告知导师,2年内不再接收相关作者的稿件外;在纸质期刊及网站设立专门的版面予信息公布曝光,并将期刊收集到的学术造假证据通报作者所在院校,取消造假者利用学术造假所得到的评优、奖学金及毕业资格;对于有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通报提供基金项目资助的机构。以上这些惩罚措施可使造假者“无以遁形”,让造假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代价[4]。
4 结束语
学术诚信是一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在我国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后,学术诚信更是得到政府和科学界前所未有的重视。医学研究生未来承担着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是医学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其学术诚信建设更要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学术期刊在深层次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学风和精神文明,因此学术诚信建设是学术期刊应承担的社会职责[18]。为此,针对医学研究生存在的抄袭、剿窃,伪造、篡改,一稿多投,不当署名及代写、代投论文等学术失信行为,学术期刊应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特殊作用,以期刊视角全面建立健全医学研究生学术诚信机制,全方位预防和遏制医学研究生的学术失信行为,净化学术环境,促进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陈勇,葛洪刚,兰迎春,等.医患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危害剖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8(6):375
[2]张士超,徐寒易.107篇中国学者论文涉嫌造假遭撤稿数量最高纪录[EB/OL].[2019-07-11].http://tech.163.com/17/0421/17/CIII2BU900097U7R.html
[3]龙丽,杨英.社会视角下医学研究生学术诚信的透视[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1(1):25
[4]张耀元.谈医学科技期刊的诚信建设[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1590
[5]李晶,张嵘.科技期刊中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探析及编辑作为[J].编辑学报,2016,8(5):460
[6]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EB/OL].[2019-07-11].http://www.gapp.gov.cn/news/1663/199178.shtml
[7]李英,赵海磊,赵琛,等.医学院校研究生科研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8):30
[8]黎莉,牛玉敬,刘理.医学研究生学术失范现状及成因调查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6,7(552):30
[9]贾宝余,刘红.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趋势与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5):46
[10]彭志红,唐波,汪荣泉,等.浅谈医学研究生科研诚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38
[11]金琦,王书亚.医学学术期刊也应办好特色栏目:以《中华肿瘤杂志》为例[J].编辑学报,2014,6(5):468
[12]陈玉国.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防范体系的构建:基于学术共同体视域[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7(11):1133
[13]中国科协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五不准”规范学术论文发表[EB/OL].[2019-07-1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03/c_1117349645.htm
[14]朱小平.医学研究生学术不端的表现、成因及其防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5(3):99
[15]吴飞盈,季魏红,吴昔昔,等.“互联网+”时代医学期刊同行评审问题探析及质量控制[J].编辑学报,2019,1(3):258
[16]陆宜新.科技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初审工作要做到“1234”[J].编辑学报,2019,1(1):106
[17]孟美任,彭希珺,华宁,等.中文学术期刊学术诚信控制机制应用现状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6(12):1261
[18]申海菊.科技期刊编辑重构学术诚信的领导艺术[J].编辑学报,2015,7(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