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学术期刊与新型智库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破解之道

2020-01-06 来源:《编辑学报》
  【作 者】黄江华:长江师范学院《三峡生态环境监测》编辑部;冷怀明:《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编辑部

  【摘 要】学术期刊和智库建设在研究指向、研究路径、研究范式上都存在内在的一致性,应当互相呼应,协同发展;但目前,基于多方面因素,我国的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存在问题导向、内容创新、形式载体、功能指向与作用发挥等维度的“五不强”。破解这一困局,需要从坚持问题导向、服务社会需求、做好品牌推广、搭建传播交流平台等方面入手,进而推进学术期刊智库建设,实现二者协同发展。

  【关键词】学术期刊;新型智库建设;协同发展;制约因素;破解之道

  智库主要是指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以公共利益为研究导向,以社会责任为研究准则的专业研究机构[1]。智库建设,惠及整个国家和社会,学术期刊也往往依托智库机构汇集和传播学术研究成果,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学术期刊与智库都是对研究成果的展示,前者是通过同行评审之后公开发表,后者是通过聘请专家或机构对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之后的资政建言,二者联系密切。学术期刊智库是二者协同发展的重要业态。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在传播思想与智慧成果、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塑造国家形象等对内对外各方面互动共生,共同推动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随着2015年《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2017年《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8年《关于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国家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加强智库建设已被提到国家战略层面[2]。作为新闻出版行业智库之一的学术期刊智库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机遇。

  1 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协同发展的现状

  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存在协同关系,促进其协同发展,有利于加快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学术期刊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能够把基础研究和对策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如《教育研究》(有教育智库之称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世界经济与政治》(人选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刊》(人选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的中国科学院主办)等期刊都开设了系列专题研究专栏或出版专刊,对相关领域的若干实际问题发表了许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文章。这些期刊凭借高水平的理论优势、强大的顶端影响力,成为相关行业、政府部门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政策调整的理论来源,很好地发挥了学术期刊为智库建设服务的功能[3]。然而,当下学术期刊良莠不齐,能够发挥智库作用的期刊少之又少,智库建设也是层次不一,有些虽号称智库但研究成果匾乏,无法达到学术期刊公开发表的要求。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协同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五不强”。

  1.1 问题导向性不强

  主要表现在缺乏问题意识,没有着眼于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处理现实问题的指向性不明显,应用价值大大降低。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要求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要求实际案例进行求证,要求文献回顾、标准化写作,扼杀了个性,为了发表而写作,可读性既不强,也缺乏实际应用价值。而事实上,“真正的学术研究,必然要为人类的现实需求提供某种理论的指导和参考”[4]。越来越多的智库名为智库,但实际上打着智库的名义胡乱宣传,树立高大上的形象,华而不实,具有明确的逐利性,而不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第一目的。

  1.2 内容创新性不强

  主要表现在内容平庸,缺乏特色,难以引起需求者的兴趣。当前,许多学术期刊以及智库的研究成果看似丰富,但内容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没有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方面,形成大量重复性的研究,大大降低了研究的效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目标是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形成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支撑作用。学术期刊无法打破基本的运作范式与逻辑,特色办刊体现得不明显,缺乏创新,期刊智库作用难以发挥。同样地,能够称之为特色智库的也很少,因而才有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迫切需求。

  1.3 形式多样性不强

  主要表现在展现形式单一,不善于传播,线下和线上没有有效打通,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现实。学术期刊本身就是一种成果发布平台和传播载体,经过严格的筛选机制,依据期刊办刊方向和办刊层次定位,对照相应的筛选标准,从浩如烟海的文章中择出学术成果,这样的学术成果必须通过灵活的形式展现给感兴趣的读者和真正的需求者,否则十分可惜。随着数字化出版的发展,将各种形式创作的作品或研究成果经过筛选、编辑、组稿和数字化制作,登载在互联网平台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多人多地实时在线阅读、提取或者下载,简洁方便,成本降低,但目前利用得还很少。面对咨询成果、政策方案、规划设计、调研数据、专题研究等多种需求,目前较为单一的展现形式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方面、全方位的需求。

  1.4 功能智力性不强

  主要表现在无论是学术期刊还是智库,发挥的智力支撑作用还不够明晰,参考、咨询、决策等需求还不能有效得以满足。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通过研究战略问题、公共政策、社会发展等,发挥献言献策、舆论引导、公共服务等功能,有效服务党、政府和企业的决策咨询需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学术期刊与智库的智力支持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占比还是较低,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更少,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不匹配;智库的建设还相对滞后,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智库也很少。正是由于功能智力性不强,学术期刊与智库的国际影响都较小。

  1.5 作用延展性不强

  主要表现在应用领域狭窄,受众人群不广,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效果不能得到充分显现。学术期刊以传播知识为宗旨,需确立知识服务的理念,面对用户不断增长的知识需求,刊载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文章;但目前广度还不够,局限于学术研究,没有延展到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领域。智库的高度和视野还不够,智囊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形成高端智库的少之又少。智库不一定是社科类智库,自然类期刊也可成为智库。当前,有些学术期刊和智库沾沾自喜于基本的生存层次,缺少社会关怀和人文情怀,当然难以发挥广泛的作用。

  2 制约学术期刊与新型智库协同发展的因素

  学术期刊与新型智库协同发展,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如下4个方面。

  2.1 思想深度欠缺,理论偏离实际

  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的协同发展,目的是在传播思想与智慧成果、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塑造国家形象等对内对外各方面互动共生,共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很多学术期刊不是由现实问题所引发,盲目套用格式,用流行的数学模式进行建模,似乎越复杂越看不懂就越高深,欠缺思想深度,对现实没有指导意义。很多智库以盈利为目的,搬出一堆高大上的理论,空乏不落地,理论偏离实际,丧失了智库的价值。

  2.2 迎合评价需求,影响功能发挥

  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的协同发展,结果是要满足读者和需求者的需求,发挥最大的功能和作用。学术期刊的整个完成流程具有一个较长周期,且不论与现实关联度较小的文章,对于直接面向当下社会现象、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在经过观察、思考、写作、投稿、审稿、编辑、印制等一系列流程之后,时效性大大减弱,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也就被削弱。智库为政府机构、企业等提供咨询服务,经常涉及的数据不详实,涉及的调研不实事求是,涉及的建议缺乏依据,涉及的专题研讨没有形成学术积累,难以形成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撑。有时为了迎合评价需求,往往会进行一些修饰或处理,极大地影响了功能的发挥。

  2.3 队伍结构单一,缺乏后备力量

  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的协同发展,离不开专业队伍的建设,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支持。目前学术期刊受众往往大部分局限于高校及科研机构人员,缺少社会优秀人才的参与,智库往往重名气而不重实操,年轻的人才缺乏锻炼的机会。很多情况下,学术期刊只是为了完成学术任务,而不是出于研究兴趣或某一方面的具体需要;智库只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为了盈利到处找一些专家充数,年轻人才难以脱颖而出。投身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光荣感和自豪感还不够,待遇水平也需具有竞争力。

  2.4 体制机制僵化,智库活力不够

  目前的学术期刊,尤其是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其具体运行部门编辑部只是单位的一个内设机构,没有独立法人资格;因而对外不是民事责任主体。这个体制从根本上制约了学术期刊的发展,也很难向学术期刊智库转型。现阶段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期刊智库,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功能拓展远远不够。同时由于体制的原因,其运行机制也不够灵活,导致学术期刊智库建设很难实质性突破,学术期刊与智库的双重优势很难体现,活力有待进一步彰显。

  3 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协同发展:破解制约之道

  综合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协同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要向“问题更加导向化、内容更加特色化、形式更加多样化、功能更加智力化、作用更加广泛化”发展。通过夯实学术期刊的智库特征,将学术期刊的智库化特征传播出去,发挥学术期刊在促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当中的影响和作用,“强调期刊的智库服务功能不是对传统功能的否定和重塑,而是站在时代发展的风口上,积极揉合学术期刊的学术功能,促进学术期刊朝着更具社会服务功能的方向发展”[5];通过夯实智库建设的学术特征,将智库建设的学术价值转化为研究成果,发挥智库建设在促进学术期刊特色化发展中的先锋引导作用。学术期刊在发挥智库功能上应重视前瞻性,应重视特色办刊,应重视建设智库型媒体[6]。

  推动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的协同发展,可以从4个方面来破解。

  3.1 坚持问题导向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需要形成特色鲜明、长期关注、贴近实际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服务党委政府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对成果的质量要求相当高。从这个角度上讲,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贴近实际,从需求部门的切实需求出发,抓住重点,事半功倍。问题导向是学术期刊关注理论发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开始,而智库的基本功能是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和学术研究,提出政策性、指导性、方向性的意见和建议,二者的宗旨是一致的[7]。无论是学术期刊还是智库建设,都应充分发挥高层次队伍的智力优势,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发表意见,为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咨询支持。从解决问题并贴近实际出发,学术期刊可以专题化,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公信力和核心竞争力;智库建设可以系列化,提升智库建设的价值、影响和作用。学术期刊利用自身平台,刊发智库研究最新的前沿成果,可助推智库的学科体系建设。

  3.2 服务社会需求

  学术期刊和智库建设本质上要为经济和社会服务,应树立政治意识、前瞻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等。面对学术国际化、传播数字化、智库多样化等挑战,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要转变思想,积极走出去,解决实际问题,服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政府的决策需求,包括感兴趣的内容、需求的变化等,更贴近市场和实际,不断促进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的创新。只有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的意识增强了,主动服务社会,主动面向现实,主动迎合需求,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的效果和作用才会更好。

  当前智库为学术期刊成果二次转化提供了新的平台,为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和增值服务拓展了空间。高校之中的学术期刊多,智库也多,更要强化意识,服务社会,通过学术期刊智库为社会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和增值服务。

  3.3 做好品牌推广

  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要赢得读者和需求者的欢迎,必须向品牌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以特色打造学术期刊品牌,促进各种高端智库的交流与合作。如可打造权威性品牌期刊,传播智库研究成果[8]。只有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的品牌做起来了,特色彰显出来了,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宣传推广,主动走出去,走到前台去宣传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的特色,推广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的功能和作用。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介交互、全产品融合的方式呈现全媒体式高端智库,搭建信息采集平台、传播发布平台与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媒体互补打造现代化的传播体系[9]。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在推广方式上可打造线下学术交流论坛,开展可视化服务,运用新媒体组织评选和品牌推广活动,增强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的影响力,在更大的范围发挥更广的作用。

  3.4 搭建传播交流平台

  学术期刊本身就是传播平台,只要做大、做强、做活传播平台,学术期刊未来发展就前景无限[10]。学术期刊服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自身高层次人才众多,而无论何种智库建设,都需要回归到基础学科研究,需要相关人才来落实和推动,需要团队来搭建传播交流的平台。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的协同发展,也需要具有平台化思维,汇聚各方面的资源和思想,群策群力,共同完成。平台化思维包括多边思维、服务思维、创新思维、跨界思维、价值思维等,统筹考虑战略、组织、文化、业务、资源配置等,通过平台化思维实现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综合水平的提升。

  应当充分利用好期刊的学术交流平台资源,并拓宽学术期刊智库的成果转化渠道[11],通过搭建传播交流的平台,各方面的思想和智慧进行交融和碰撞,集聚人才并汇聚思想,必将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学术期刊与智库都产出智力成果,互为平台,协同发展有基础,有潜力,要用足用好。在互联网+时代,特别在数字出版领域,大数据智能化引领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的协同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促进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协同发展,其重要途径就是学术期刊智库的建立、完善和发展,因而,在“十三五”末期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学术期刊智库建设就是破解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协同发展制约因素的重要选项。

  4 结束语

  如上所述,新时代对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二者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关联性很大,相似的特征为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的协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因此,需要认清现状,分析其制约因素,找准破解之道,推动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的协同发展。当然,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协同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完善和提升。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的成果支持,无论采取何种突破方式都值得摸索和探讨。充分促进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的协同发展,努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挥在理论研究和资政建言方面的重要作用。

  5 参考文献

  [1]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2013年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2014(11):20

  [2]陈敏,张玉琳,赵蕾,等.整合核心资源打造智库刊物:以《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为例[J].编辑学报,2017,9(5):479

  [3]叶红波.学术期刊服务智库建设功能的缺失与构建[J].编辑之友,2018(1):42

  [4]刘平.学术期刊服务智库建设的路径探析[J].科技与出版,2019(7):146

  [5]徐雅雯,胡浩志.新时代下学术期刊功能的转变:构建新型智库[J].出版科学,2018,6(3):43

  [6]江波.学术期刊的智库功能与定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7(4):154

  [7]李静丽.民族地区社科类学术期刊智库化发展路径探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4(11):84

  [8]张倩.学术期刊智库服务功能的构建[J].青年记者,2018(23):44

  [9]陈心怡.科技期刊构建智库的路径研究[J].今日科技,2018(5):51

  [10]李二斌,周献.学术期刊服务新型智库建设的可能限度及现实路径[J].中国出版,2018(18):49

  [11]陈晓峰,云昭洁.基于科技期刊学术社群构建媒体型智库[J].编辑学报,2017,9(1):8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