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辑学会会长 郝振省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出版强国目标任务的不断强化,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出版物的追求不断提升,随着出版物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年度出版选题计划无论在出版传媒集团层面,还是在出版社层面,都受到了高度重视。
岁末年初,若干出版传媒集团的领导同志,携集团所属各出版社主要负责同志,往往是社长和总编辑,同时携带着当年的出版选题计划进京,问计于首都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若干出版社的主要负责同志携出版社的各部室主任、副主任,也出于同一目的,来到北京,问计专家、学者。这个举措是有道理的,“选题,选题,根本问题”。在选题方面,不惜暂时放下社里的工作,请来各个领域的出版专家,对自己的选题进行科学论证,号脉诊断,以使对选题的投入更精准,更能获得比较理想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从实践效果看,的确是不错的。
笔者连续参加了一些出版传媒集团和出版社的年度选题计划论证工作,发现凡是坚持这么做下来的出版集团和出版社,几年下来,还真是明显上了台阶。其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精品出版方面的业绩可圈可点、可称可赞。
在这个过程中,根据笔者的观察,出版社也应注意一些问题,以使年度出版选题计划更科学、更精准一些。
比如既追求首都化,又坚持本土化方针。由于涉及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等方面内容,出版社的同志来到首都北京寻求党和国家大战略、大格局、大部署方面的选题,寻求在北京工作的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是完全可以理解并应给予支持的,事实上也得到了不少好的选题,推出了好的出版物,获得了重要奖项或认可,产生了好的效益。但是总体而言,由于几家中央级出版传媒集团和200多家各部委所属出版社,在主题出版和重大选题方面客观上存在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而非北京地区的出版社在这方面还是有着明显的欠缺。
这时,本土化的方针则应该自始至终坚持和发扬,这又恰恰是在北京的出版社所不具备的。比如关于八路军方面的选题,就是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与出版社的本土化选题资源,屡抓屡成功,效益满满。又比如好多出版社都在抓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选题,如果是山东的出版社,就应很好地挖掘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方面的选题资源,充分利用天时地利,这是其他省份的出版社不易拿走的。
又比如,既抓一些可能带来较好效益的非专业选题,更要抓紧抓好专业化方面的选题,这是立社之本,强社之魂。这几年,由于主题出版和两个效益方面的压力,诸多出版传媒集团或出版社涉足了思想教育、青少年思想教育和婴幼儿、少儿读物的出版,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收益。我的记忆中,长江出版社这些年紧紧瞄住“长江”不松手,咬住“长江”不松口,推出了一批选题,然后一年又一年做下来,获得了很好的效益和口碑。据了解,辽宁出版传媒集团和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等,都特别在集团内部强调专业分工问题,而且在政策支持与条件倾斜上都有措施,也都在整体上取得了成功。专业化其实意味着你在编辑队伍、作者队伍、加工队伍一系列方面长期积累的优势。
再比如,既要注意选题的多元化,更要注意选题的深度化。在今天的图书市场竞争中,如果选题“窄化”,显然是难以完成效益指标的。适度多元化,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然而,一家出版社如果让多元化淹没了深度化,那就得不偿失了。所谓深度化,是说一家出版社花费了好多的人力、物力,完成了上千万字乃至更大数量及规模的重大出版工程,这个重大工程或者是国家层面委托的,或者是地方政府委托的。结果,工程一旦完工,并经过验收肯定,便无人问津,或者基本上不去管它了。其实出版社积10年乃至更多年月集中了几十位乃至上百位专家、学者完成的重点工程,往往是一座富矿,应该做出规划,循序渐进地进行深度挖掘和加工,让其中的思想和科技,由小众走向大众,所获取的双效益应该是源源不断的。因此,决不能舍“深”求“浅”、求“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