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关于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制定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2020-01-06 来源:《编辑学报》
  【作 者】厍宇、郭璟:中华中医药学会;刘德文、黄璐琦:中国中医科学院

  【摘 要】为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按照中国科协的要求,作为第一批“分领域发布高质量期刊分级目录”的试点单位,开展了中医药领域期刊分级目录研究工作。本文从项目背景、项目实施过程、取得的成效,以及总结与下一步设想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的编制情况,以期为其他科技期刊的分级目录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期刊;中医药期刊;期刊评价;期刊分级目录

  201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积极响应中国科协的要求,作为第一批“分领域发布高质量期刊分级目录”的试点单位,探索开展中医药领域期刊分类分级目录研究工作。此项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的“建立健全中医药法规,建立健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举措,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标准体系”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2018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5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1],“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的具体行动。通过分级目录的编制,鼓励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把优秀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中医药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科技期刊在人才评价工作中的导向作用。

  1 项目背景

  1.1 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的精神

  中医药科技期刊作为传播推广中医药科技成果、繁荣学术发展的重要载体,汇集了中医药名家的宝贵经验和发展思路,反映了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是中医药研究人员开展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的重要媒介,对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中医药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科技期刊是传播中华民族医药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目前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科技期刊约有148种,占国内医学期刊总数的1/7,覆盖中医药及民族医药基础研究、临床实践各分支领域,形成了学科方向明确、服务中医药及民族医学发展的格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与快速发展的中医药事业相比,中医药科技期刊的发展和对中医药期刊的评价,与中医药事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是有错位的。因此,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和规律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培育世界一流中医药科技期刊,对于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助推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2 中医药是中国具有原创优势的学科,中医药期刊应该与学科特征相匹配

  中医药是我国具有本土、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在传承数千年、造福人民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近20年来,在国家有关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大专项的推动下,中医药人坚持中医药基本理论,传承发展、开放包容,在科研平台、科研成果、产业规模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当前,中医药又以原创思维加现代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进入弯道超车的高速发展期,成果倍出,成为健康中国建设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屠哟哟研究员青篙素的研究发现,就生动让释了中医药的传统智慧,充分证明了坚持传承发展的重要性,是一个坚持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以举国体制的优势支持中医药等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2]。

  2 项目实施过程

  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的编制,在充分考虑中医药期刊现状的基础上,以立足现状、引导发展为指导思想,强调规范化、标准化,坚持政策导向、学术导向、质量导向设计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突出分类评估的特征,将中医药期刊分为中医类、中药类、中西医结合类、针灸类、专科;为区别期刊发展定位,将英文期刊作为一个单独的期刊群体进行评估。

  2.1 明确目标,制定工作方案

  按照中国科协的实施方案要求,中华中医药学会邀请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常委、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担任中医药科技期刊做精做强工作组组长,开展此项工作,组织各位专家讨论,达成共识后,制定了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分类项目实施的总体目标,以指导具体工作。

  该项目的总体目标为基于同行评议、价值导向、推动等效原则,探索认定发布供我国中医药科技工作者使用、供学术文献成果评价参考的高质量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推动同等水平的国内外期刊等效使用,引导国内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将更多优秀成果在我国高质量中医药科技期刊首发,助推世界一流中医药科技期刊建设。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期刊分级分类项目同行评议的作用,强调了学术价值导向。为达成期刊分级分类的共识,工作组强调在该项目运行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公正基本工作原则,以求在更大范围内达成共识。工作组分析了中医药学科以及中医药科技期刊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同时考虑到第一次从学会的角度做期刊评估工作,为稳步推进、积累经验,确定本次的分级分类的评估对象为我国出版的中英文中医、中药(含针灸)期刊,共140余种。其他相关学科、国外期刊的评估工作,将在此次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2.2 总体设计,建立工作机制

  制定项目的总体目标后,为强调科学共同体成员在该项目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学会成立了以黄璐琦院士为组长的工作组,具体工作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期刊办落实推进。2018年5月14日,召开中医药期刊评价体系研究工作启动会,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领导、学术评价专家以及中医药期刊代表40余人出席会议,与会人员就中医药期刊评价体系研究工作进行了规划和讨论。根据工作部署,组织5位编辑部主任以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刘筱敏主任建立了核心工作团队,具体承担相关工作。核心工作团队建立定期例会制度,每次例会讨论近期工作重点,布置工作,及时向组长汇报工作进展,并在组长指导下切实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确保工作扎实推进。

  2.3 组织落实,动员期刊广泛参与

  该项目需要科学共同体的积极参与和达成共识,因此核心工作团队设计了详细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案,体现在宣传贯彻、开放调研、科学有效等3个方面。为了让所有的中医药期刊了解该项目的目标,核心工作团队分别利用在厦门举办“海峡两岸中医药科技期刊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辑出版分会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医药科技期刊创新发展论坛”的时机,面向100余家中医药期刊编辑部,通报该项目的目标、工作模式,听取与会者的意见,收到良好效果,得到与会者的积极响应和全力支持。

  2.4 构建了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形成标准科学、分类合理、规则公平、共识广泛的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核心工作团队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谭巍教授团队,采用了德尔菲法,通过2轮大范围问卷调查,基于标准体系框架,从期刊规范性、时效性、科学性和国际影响力等4个维度对期刊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确定评价指标。同时黄院士组织召开专家组会议,对评价指标进行修改论证,工作组同步进行指标采集、数据测算、再次修正,谭巍教授团队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期刊评价指标权重。2019年4月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等方式,再次征求了专家组专家的意见,并在中华中医药学会官网、官微、中医药期刊网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公示。2019年4月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同发布了《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3]。

  2.5 开发期刊遴选系统,组建专家库

  1)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支持下,获取了我国出版的中、英文中医药类期刊140余种,数据内容包括期刊名称、CN号、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被知名数据库收录情况等。

  2)开发了面向广大专家参与的期刊遴选系统。组织技术力量,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相关团队的配合下,完成了遴选系统开发,包括基本信息展示、指标数据统计、期刊补充文件上传、专家投票等功能模块。118种期刊完成了信息填报工作。

  3)制定了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工作专家库的建设方案,邀请世界针灸联合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药学会、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等多家单位,共同组建了由2000余名相关专家组成的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工作专家库。

  2.6 形成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经过期刊信息申报、专家投票、数据测算等工作,形成了期刊评价数据排名。2019年7月14日召开了“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终审会”,经专家集中评议,并征求了5位院士和4位国医大师的意见,产生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T2级期刊名单,并于2019年7月19-25日对终审结果进行了公示[4]。

  3 取得的成效

  3.1 成立了专家组、组建了专家库,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成立了以黄璐琦院士为组长的中医药科技期刊做精做强工作组和中医药科技期刊做精做强专家组;工作组由优秀中医药期刊负责人、相关学术评价专家30余人组成。同时建立了5个编辑部主任、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期刊管理办公室为主的核心工作团队,具体推进相关工作。专家组由国医大师孙光荣、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部分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老五校、部分三甲中医医院负责同志,学术期刊评价负责同志,相关兄弟学会负责人组成。专家组对该项工作进行指导和把握方向,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强有力的组织基础。联合多家单位共同组建了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工作专家库,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3.2 构建了首个《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为高质量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经过1年的努力,深入学习国家相关政策,遵循客观科学的研究原则,通过现状分析、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程序,确定了“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发布。“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以“坚持政策导向、学术导向、质量导向、服务导向,突出中医药特色”为原则,为后续高质量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奠定了坚实基础。

  3.3 形成了首个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I、T2级)名单,以评促建,推动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在全球发挥学科引领作用

  人选T1的11本期刊是已经接近或具备国际顶级水平的期刊,入选12的27本期刊是接近本学科领域国际上知名和非常重要的较高水平权威期刊,涵盖了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针灸专科等多个学术领域,分别来自不同的主管、主办单位,充分展示出中医药学科代表性的、一流期刊的优秀品质与行业特色。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制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多、影响大、责任重。在全国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这里面必然会存在着尚需完善的地方,要靠改革、靠发展来解决这些问题。最终目的就是以目标为导向,以评促建,真正做强做大中医药科技期刊,体现我国中医药科技界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引领中医药学科发展的潮流。

  3.4 宣传有力,受到中医药人广泛关注

  会议受到行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竞相报道,央视新闻频道对会议进行了宣传,并在CCTV -13新闻速览栏目中进行了播出,在行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引起了学界对中医药期刊的关注,并扩大了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研究工作的影响力。2019年6月29-30日,在中国科协主办的第2届“中国科技峰会——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上,黄璐琦院士应邀参加并作了题为《重构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思考》的报告,代表中医药科技期刊发出自觉、自信、自强的声音[5]。

  4 下一步工作设想

  4.1 不断完善指标体系

  由于中医药学科的特殊性和中医药期刊的多样性,目前公布的指标体系只是1.0版。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工作组会对指标体系不断地进行完善和优化,形成2.0版、3.0版等,终极目标是确保评价体系更好地符合中医药学科以及中医药科技期刊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

  4.2 分级目录的推广使用

  行业内对已有的人才评价机制已经形成固有的思维定式,对目前中国科协牵头开展的分级目录工作的认识和了解还没有完全同步,有些人还持观望态度,因此,宣传、推广和沟通的任务非常艰巨。希望中国科协能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在推广宣传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给予分类指导,确保分级目录工作在院士评选、职称评审、人才推选、课题评审等工作中落地。

  5 讨论

  5.1 目标制定时应强调3条原则

  1)专家主导。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发挥各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的作用,确保评价体系符合中医药学科以及中医药科技期刊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

  2)价值导向。体现基础科学研究、应用实践研究的科研成果应有价值,引导优秀科研成果在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首发。

  3)尊重规律。尊重学术规律、出版规律、传播规律,突出学科特色。中医中药是我们传统领域,能看懂中医中药、研究中医中药的海外同行很少,不可能带来像其他基础学科那样的高被引。因此,要在突出中医中药的民族特色、行业特色、专业特色、领域特色方面下功夫,当然也必须首先要尊重期刊的学术规律、出版规律、传播规律。

  5.2 对几个重点问题的思考

  1)评价范围如何界定?应该以核心学科为突破口,先易后难,分阶段不断扩大范围,再逐步增加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目前核心学科中医药期刊数量(含少数民族医药)定为140余种。

  2)评价指标体系如何制定?①关注4个维度,即期刊规范性、时效性、科学性和国际影响力。②坚持4+1导向,即政策导向、学术导向、质量导向、服务导向,突出中医药特色。③强调4个关键要素:标准与规范制度是期刊出版的保障;编辑队伍是期刊出版的重要基石;多元渠道的传播是期刊的生命力;期刊在科研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是期刊价值的体现。④坚持4个原则: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评估原则;立足现实、引导发展;突出专家的学科优势和利用文献的经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流程。

  3)学者如何参与?学科领域内各有关单位,如大学、科研院所和专家的支持与参与很重要,期刊评价体系的重构不仅仅是期刊界的事情,将对整个学科评价体系的重构产生巨大影响;所以,整个中医药学科领域无论是机构还是专家对此都表现出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形成了正向的推力。具体参与方式有2种,即由2.5节介绍的组建了专家库,由3.1节介绍的成立了专家组。

  6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等.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EB/OL].[2019-08-16].http://www.cast.org.cn/art/2019/8/16/art_79_100359.html

  [2]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J].科学通报,1977,22(3):142

  [3]中华中医药学会.关于“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及释义”的公示[EB/OL].[2019-04-12].http://www.cacm.org.cn/zhzyyxh/tzgg/201904/b0b23191ad484a28a46a04e16966a722.shtml

  [4]中华中医药学会.关于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T2级期刊名单的公示[EB/OL].[2019-07-19].http://www.cacm.org.cn/zhzyyxh/tzgg/201907/c515ef2f59a1437bb675178885747f44.shtml

  [5]中华中医药学会.第2届“中国科技峰会——世界科技期刊论坛”:黄璐琦院士代表中医药科技期刊发出自觉、自信、自强的声音[EB/OL].[2019-07-02].http://www.cacm.org.cn/zhzyyxh/zbqksj/201907/525d01d1554e4adea82aaaf632bf2d30.shtml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