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退稿转投时带来的发表延误和同行评审重负是一个受到各界重视但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结合文献和国际著名期刊网站的调研与分析表明,便携式同行评审与稿件转投服务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方向。退稿及其同行评审的转投推荐能提高转投稿件处理效率、缓解同行评审压力,也是提升作者科学素养的现实途径,对我国科技期刊改善同行评审和期刊合作、缩短稿件出版周期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科技期刊;退稿;同行评审;便携式同行评审;转投推荐
科学的快速发展使同行间创新成果首发权的竞争日趋激烈,迫切需要科技期刊缩短出版周期[1]。同行评审和等待出版是造成科技期刊出版周期过长的2个环节[2],为此,科技期刊建设采、审、编、发一体化数字出版平台,不断改进同行评审,使稿件从接收到出版的时间越来越短。但作者并不总能清晰了解期刊的用稿倾向,其科研写作水平也是经过稿件评审与修改不断提升的,当稿件经过同行评审后被期刊拒绝,转投至其他期刊时,稿件又将面临新一轮的同行评审,这无疑使稿件的发表周期倍增,并从总体上增加了同行评审工作量。提高稿件转投评审效率和录用率就成为缩短稿件发表周期中的一个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重要问题。
通常,这个问题主要从作者角度寻求解决途径,作者修改完善退稿、精准选择转投期刊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期刊也追踪和分析其退稿[3],提高稿件判断能力,减少误判,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缩短出版周期。当前,学术出版界大胆试验新的同行评审方式、完善期刊间的退稿转投服务,在帮助作者缩短转投稿件出版周期和高效利用评审资源方面出现了一些卓有成效的举措。通过调查这些期刊及期刊出版集团的网站,笔者研究了退稿及其同行评审在期刊间的转投过程,旨在为我国科技期刊改善同行评审和期刊合作、缩短稿件出版周期提供借鉴。
1 退稿转投推荐内容及其意义
1.1 退稿转投推荐及转投内容
为缓解学术论文的急剧增加带来的同行评审压力,国内外很多期刊都严把初审关,在初审阶段退掉一定比例的不符合期刊用稿要求的稿件;其后,通过同行评审对稿件再次把关,在辅助作者修改的基础上择优录用,退掉达不到发表标准的稿件。因此,退稿主要发生在初审和同行评审2个阶段,但退稿并不一定代表稿件的学术质量存在问题,甚至有的稿件仅仅是因为不符合期刊用稿范畴或者其质量与期刊要求的稿件质量不完全匹配而被拒。
稿件被退后,作者转投时可能盲目选择期刊,或以侥幸心理将本需要修改的稿件直接以原稿转投,这一行为大大增加了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量。相较于作者,期刊编辑更了解同领域或者相关领域期刊的用稿倾向,特别是了解本出版商相关期刊的用稿情况,由编辑主导的退稿转投推荐能显著提高退稿的转投录用效率。
退稿转投推荐是指科技期刊编辑借助稿件转投工具为本期刊的退稿提供的转投至下一种期刊的推荐服务。退稿转投推荐服务包含的要素有:1)有实现稿件转投的工具,如投审稿平台中的转投链接;2)基于作者的知情同意和自愿选择,作者有权选择接受或者拒绝这项服务;3)转投的内容部分或者全部包含作者及稿件信息、作者对问题的答复、评审者身份及评审报告、期刊决定书、稿件的处理编辑身份等;4)编辑可以为退稿推荐期刊或者由作者自己选择将要转投的期刊。
1.2 退稿转投推荐的意义
1)稿件转投推荐是解决稿件发表延误和重复评审的有效途径。稿件转投推荐提供了一个快速而简单的途径。对于作者来说,用一键转投代替重新注册提交新稿,既方便又能节约时间;编辑推荐转投可能包含着对稿件质量与期刊匹配度的预判,这有利于提高稿件录用率。
对评审员来说,稿件若由作者另投,经过期刊的初步审查后,期刊一定会启动该稿件的评审工作;而将稿件和同行评审报告一起转投,期刊可以重新利用评审报告,可能需要评审员进行额外的评审,但不总是需要进行全面的评审,这能减轻评审员的负担。稿件及评审意见的一同转投,以及作者上传修改稿,是对稿件评审工作的尊重。
2)稿件转投推荐是提升作者科学素养的极佳途径。学界曾质疑作者是否有意愿分享退稿的细节[4],作者们可能认为,转投的期刊编辑已经知道这篇文章被其他期刊拒绝了,很容易据此作出消极判断;但实际上,退稿是期刊筛选稿件的必然结果,并不一定代表稿件的科学性存在问题,被著名期刊拒绝的且已针对审稿意见逐条修改的转投稿件,一般会引起转投期刊的重视。当作者认为评审意见不利于稿件被再次接收,或者稿件修改未达到评审意见要求时,作者可以放弃转投服务;而且,同出版商之间或者期刊联盟之间,对稿件转投推荐一般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如不将质量很差的稿件纳入转投推荐的范畴。因此,退稿转投推荐首先能引起作者对评审报告及稿件修改的重视,在此基础上,作者也不必担心编辑对转投稿件存在偏见。
部分科研人员对投稿存在一种误解,认为“论文投送之后,如果不被接受而退稿,其实无伤大雅,只要再投其他杂志即可,总会投中的”[5]。实际上,同行评审的功能之一是帮助作者提高稿件质量和写作水平,“伴随退稿而来的评审意见,和与之对应的解释也许是提高作者学术水平的起点。” [6]因此,由稿件转投带来的对修改退稿的重视,以及督促作者尝试解决退稿评审意见中提出的问题,是培养作者科学素养的极为现实的途径。
2 国外期刊的实现情况
2.1 便携式同行评审
便携式同行评审(portable peer review)主张期刊将其退稿及评审意见免费传递给其他期刊,以便能重新利用这些意见,减少稿件的评审次数,从而加快出版过程并减轻同行评审人员的负担。
传统退稿的同行评审意见及期刊的决议书是保密的;但“拒稿并不意味着稿件的科学性不合理”[4],建立一个便携式评审过程,将退稿的评审意见、作者的修改过程和修改稿一起转投到下一个期刊,将有利于避免稿件发表延误[7],2018年,提出便携式同行评审方案的BioMed Central(BMC)推出了一项新的转投和便携式评审政策,只要是作者选择的期刊,不管它是否是BMC和Springer Nature的成员,都可以分享使用来自BMC的同行评审意见。便携式同行评审意见的转移范围从同一出版商扩大到不同的出版商。
BMC是隶属于Springer Nature的独立出版商,BMC旗下包括《BMC Biology》《BMC Medicine》《Genome Biology》等旗舰刊在内的所有出版物已经进行了10余年的便携式同行评审实践[8]。例如《BMC Biology》,作者不仅可以一键将被BMC拒绝的稿件免费、快速地转投到BMC旗下任何期刊,而且可转投至与BMC达成便携式同行评审合作的其他出版商,如神经科学同行评审联盟(Neuroscience Peer Review Consortium, NPRC)的60余种期刊和《eUfe》联盟的期刊。同时,《BMC Biology》除了接收NPRC和《elife》的便携同行评审意见,还接收来自其他期刊和诸如Peerage of Science、Rubriq等第三方平台的同行评审报告[9]。《BMC Biology》欢迎作者带着审稿意见投稿,在投稿中附上投稿过的期刊名称及全部的评审意见,同时他们也会在征得审稿人同意的情况下,将拒稿的评审报告及审稿人身份一同发送给下一个期刊。《BMC Biology》希望通过这些改变来使同行评审流程更加务实和简化。
2.2 稿件转投服务
当期刊发现稿件不适合在该刊发表时,稿件转投服务(manuscript transfer service)允许作者将稿件及其同行评审相关信息等转投到另一种期刊,而无须重新启动整个投稿过程。作者可以利用期刊的投审稿平台一键实现同出版商旗下不同期刊的转投,也可以由作者或者转投期刊申请,原期刊直接将该稿件的相关评审信息发送至转投期刊。这将有助于缩短稿件转投及其评审过程。
2019年,《Nature Methods》发表文章向作者介绍如何利用Nature Research的稿件转投服务[10],他们设计了稿件转投工具允许作者将稿件材料重新提交给Springer Nature出版的其他期刊[11];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RSC)发布了RSC期刊间的稿件转投政策[12];美国化学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发布了ACS期刊间的稿件转投政策[13];《eLife》发布了稿件在转投其他期刊时使用《eLife》同行评审的政策[14];等等。以上列举的这4家出版商的稿件转投细节的差异见表1。
表1 4家出版商的稿件转投服务细节
注:1)*自然系列以及某些学术期刊之间的转投,转投内容也包含编辑的决定信、稿件处理编辑的身份、作者的任何正式反驳信、评审员身份、评审报告,甚至评审人的保密评论。2)“—”表示未查询到相关内容。类别 | 《Nature Methods》 |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 | 美国化学学会 | 《eLife》 |
转投期刊范围 | Springer Nature的其他期刊 | RSC的其他期刊 | ACS的其他期刊 | 作者想转投的任意期刊 |
作者的选择性 | 接受/拒绝 | 接受/拒绝 | 接受/拒绝 | 接受/拒绝 |
转投途径 | 链接一键转投 | 链接一键转投 | 链接一键转投 | 链接一键转投、期刊间邮件转发 |
转投内容 | 作者及稿件信息;投稿信;同行评审报告(若有)* | 作者及稿件信息;同行评审报告(若有) | 作者及稿件信息;作者对提交问题的答复;经过同行评审的稿件还包含评审报告、评论者身份和ACS的决定书 | 评审员身份、评审报告 |
转投形式 | 编辑担保、编辑推荐、无编辑推荐 | 编辑推荐、无编辑推荐 | 编辑推荐、无编辑推荐 | — |
期刊间的交流与协商 | 若作者在提交稿件环节同意,则交流发生在转投前 | — | — | 交流发生在转投后 |
转投提交修改稿 | 鼓励 | 必须(经过评审的稿件) | 鼓励 | 鼓励 |
表1所列的4家出版商都不能保证转投稿件一定能被下一种期刊接受,但从表1可以看出,出版商给出了3种转投形式,按稿件被下一种期刊接受的可能性从高到低排分别为编辑担保(transfer link with a guarantee)、编辑推荐(transfer link with a recommendation)、无编辑推荐(transfer link provided but no recommendation)。编辑担保的转投指期刊已于稿件转投前与下一期刊的编辑协商,下一期刊通常不会让转投来的稿件在初审环节被拒掉,他们会将文章送审,或者在无需再次审稿的情况下直接接受;编辑推荐的转投则没有与下一期刊协商的环节,编辑根据对稿件及对兄弟期刊的了解程度,向作者推荐一个适合的期刊,但不保证推荐的期刊肯定会接收稿件;无编辑推荐的转投指编辑提供了转投链接,但需要作者自己选择转投期刊。一般来说,由编辑担保或者编辑推荐的转投稿件处理效率和录用率相对较高,如《Nature Methods》很少将其认为科学性不强或者不严谨的论文拿出来询问其他期刊的接受意向,待咨询完成,确定了稿件去向,甚至会给作者提供接受转投稿件的期刊编辑姓名及联系信息。
3 国内期刊的实现建议
我国科技期刊体量庞大、科研论文发表需求旺盛、创办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呼声强烈,科技期刊在其发展过程也面临稿件出版周期长、评审工作负担重、科技人员的科学素养亟待提升等问题,稿件及其同行评审的转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参考。
3.1 退稿转投推荐的实现基础
1)我国科技期刊已在逐渐改进退稿程序,摒弃“无声”退稿,重视退稿单的价值[15],建立退稿申述机制[16],提高退稿技巧[17],以维护期刊声誉、指导作者提高写作水平、扩大优质作者群。可以说,我国科技期刊编辑有提供退稿转投推荐服务的心理和行为准备。
2)随着我国科技期刊集约化和数字化的发展,退稿转投所依赖的一键转投具备了技术基础——专业期刊集群及其数字平台,而第三方技术服务商的审稿平台的推广,在理论上,使实现不同期刊的稿件在同一审稿平台的一键转投具备可能性。
3)我国已有“为被国际期刊退稿的高质量论文开辟绿色通道”的先例。《催化学报》从2017开始,对创新性较强、学术质量较高,仅仅因为语言和文章写作原因被国际著名期刊退稿的稿件,会安排其在最近一期上抢时间发表;如果文章原创性较好,不存在学风问题,但有一些理论观点的争议、实验现象暂时无法得到完美的理论解释,或者需要进一步补充相关实验数据等,该刊主编、副主编也会协助作者尽快修改和发表。作者须在投稿时提交原稿审稿意见及对意见的答复等材料[18]。《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的赵姓编辑在其2018年12月31日的科学网博文《如何审理一篇被其他期刊退稿的论文》中称,当她通过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稿件追踪功能发现了该刊新投稿件的过往检测记录,且能查到该稿件之前的投稿期刊影响因子高于该刊的,赵编辑会联系作者索要稿件审稿意见,对于因主题不符等原因造成的退稿,该刊会组织新的评审;对于审稿意见没有提出原稿存在明显“硬伤”,且作者又经过修改、看起来比较规范的稿件,该刊会直接使用这份审稿意见,再补送一个审稿专家。她建议作者在投稿时附上之前期刊的审稿意见,并说明修改情况。
我国已有科技期刊在尝试重新利用退稿的审稿意见,而国际科技期刊的稿件转投服务也培养了学者对转投退稿及其评审意见的正确认知,我国科技期刊应引入稿件转投推荐服务,进一步提高稿件评审与出版时效。
3.2 退稿转投推荐的实现流程
就国外期刊的实施情况看,不管是便携式同行评议,还是稿件转投服务,都是指稿件及其同行评审向另一种期刊的转移。其区别在于,目前的便携式同行评审支持跨平台和跨出版商的转投,它还接收来自第三方独立评审平台的同行评审报告;而期刊的稿件转投服务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即在作者和评审员同意的情况下,期刊编辑可以和评审员或者其他期刊编辑就稿件去向进行协商,能提供有编辑担保的稿件转投服务,可以最大化地节省转投稿件评审资源和提高转投稿件录用率。
鉴于我国科技期刊相对分散,但主要使用三才、玛格泰克、腾云等期刊采编系统的现实,结合便携式同行评审和稿件转投服务的优势,设计从作者投稿到录用或者被转投推荐的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退稿转投推荐流程
1)投稿。期刊须在期刊网站和投审稿平台详细告知退稿转投推荐相关事项和作者权利,约定稿件转投范围、内容和程序,作者投稿即愿意接受期刊的这项服务,若稿件被拒,作者也有权放弃退稿信中的转投建议。
2)转投咨询。转投咨询指期刊编辑就稿件的转投去向与审稿人或其他期刊编辑的协商咨询,这并不是转投服务的必备环节;但在稿件质量很好,仅不符合作者投稿期刊的用稿要求却初步达到同出版商的其他期刊的用稿要求时,转投咨询能帮助作者找到匹配期刊,提高转投处理效率。期刊可以根据情况,设置默认作者同意咨询,或者专门征求作者同意,或者没有咨询环节的期刊则稿件直接进入初审。投转咨询可以发生在论文初审、同行评议或者终审环节中,咨询对象包括评审人员和其他期刊的编辑。
期刊与评审人员就稿件去向的交流。例如,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要求评审员熟知学会期刊的用稿倾向,作为同行评审内容的一部分,评审员需要判断稿件是否适合学会的其他期刊。
期刊之间就稿件去向的交流。例如,《BMC Biology》可以在拒稿之前与BMC其他期刊的编辑交流、评估稿件及其评审报告:如果作者不同意进行期刊之间的转投咨询,则需要在投稿信中说明;如果审稿人不希望分享评审报告,则应在该稿件评审报告的机密部分说明。《Nature Methods》针对质量本身很好,但不太符合期刊用稿范畴的稿件,期刊会在作者和审稿人都同意的情况下,带着稿件及其相关说明,经过同行评审的稿件还包含评审员身份、评审报告,与Nature Research旗下的一种或多种期刊的编辑讨论,《Nature methods》常向《Nature Communications》和《Communications Biology》进行咨询。
3)推荐转投形式。除了3种一键转投的转投形式外,稿件的跨平台和跨出版商的转投主要用邮件形式进行,即便携式同行评审的转投。还有一些其他形式,例如:《eUfe》如果收到拒稿作者或者转投期刊共享该稿件评审报告的邀请,会在征求审稿人同意后,将审稿人身份与该稿件评审报告发送至转投期刊;《BMC Biology》在接收到有评审报告的转投稿件时,在稿件合适的情况下,会联系该稿件的上次投稿期刊,经同意后,获取上次投稿期刊的评审意见和评审人身份,并咨询最初的审稿人。
4)接受/拒绝稿件转投推荐。作者有拒绝转投推荐的权利,不点转投链接即可。作者接受转投服务时,可一键实现稿件及同行评审的转投,无须再次提交投稿信息,转投稿件以“新投稿”出现在转投期刊的作者中心,待转投期刊接收到作者的转投稿件后,发送收稿回执,请作者在必要时完成补充提交。期刊应在接受转投稿件后,鼓励作者上传修改稿及修改说明。如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要求经过同行评审的稿件转投时必须上传修改稿及对审稿意见的逐一说明,也明确表示,他们将退回作者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尝试解决编辑和审稿人建议的转投稿件。
4 结束语
退稿及其同行评审的转投服务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科技期刊出版商的重视,他们希望借此缓解日益严峻的同行评审压力,缩短稿件出版时间。对稿件转投政策及流程的分析表明,这一服务措施为解决出版延误和重复评审问题设计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
我国科技期刊逐渐与国际接轨,一方面要借鉴国际期刊的办刊经验,另一方面也要立足我国实际,培育科学素养较高的作者群,服务于我国科技的发展。稿件转投推荐能让分散的期刊结成用稿联盟,共同推动重视和修改稿件的环境形成,为我国科技期刊切实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期刊合作、提升作者科研写作能力提供了一个突破点,值得我国科技期刊借鉴。
5 参考文献
[1]张彤,周云霞,蔡斐,等.学术期刊同行评审的历史演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6):588
[2]厉艳飞.数字化背景下科技期刊缩短出版时滞的路径探析[J].编辑学报,2016,8(4):354
[3]职桂叶,阮刘青.《中国水稻科学》769篇退稿的追踪调查与思考[J].编辑学报,2018,0(4):379
[4]BMC Biology计划把拒稿论文的审稿意见分享给其竞争期刊![EB/OL].[2019-08-20].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87871-1169724.html
[5]时东陆.科学文化的理念与规范:关于学术论文投稿审核制度的建议[J].科学,2008,0(6):2
[6]孙学军.如何正确对待拒稿[J].科技导报,2013,1(22):82
[7]王凤产.同行评审的新趋势[J].编辑学报,2018,0(5):548
[8]HAROLD S.Portable peer-review to prevent a pillar-to-post process[EB/OL].[2019-08-20].https://blogs.biomedcentral.com/bmcseriesblog/2013/06/11/portable-peer-review-to-prevent-a-pillar-to-post-process/
[9]BELLG P, Kvajo M.Tackling waste in publishing throughportable peer review[J].BMC Biology, 2018(16):146
[10]Nature Methods.All the right moves:dispelling stigmas and highlighting benefits of the Nature Research manuscript transfer service[J].Nature Methods, 2019(16):353
[11]Nature Research.How to transfer manuscripts [EB/OL].[2019-08-20].https://www.nature.com/nature-research/for-authors/transfer
[12]ASC.Manuscript transfer service[EB/OL].[2019-08-20].https://pubs.acs.org/page/policy/manuscript_transfer/index.html
[13]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Our processes & policies [EB/OL].[2019-08-20].https://www.rsc.org/journals-books-databases/journal-authors-reviewers/processes-policies/#transfers
[14]eLife.Post decision[EB/OL].[2019-08-20].submit.elifesciences.org/html/elife_author_instructions.html#post
[15]罗健.科技论文退稿单的价值及其语言表述[J].科技与出版,2014(9):45
[16]丁佐奇.学术期刊建立申诉机制的实践研究及启示[J].编辑学报,2018,0(3):237
[17]乔玉兰。退稿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J].编辑学报,2016,8(增刊1):25
[18]《催化学报》为被国际期刊退稿的高质量论文开辟绿色通道[J].催化学报,2019,0(4):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