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孙涛: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
【摘 要】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科技期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树立了目标,提供了遵循原则;但是目前在人才及科研评价机制、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期刊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与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不相适应的问题。文章认为,要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要先解决好几个基础问题——彻底打破“唯SCI论”,培育专业化的编辑人才队伍,建立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关键词】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唯SCI论;专业化;编辑队伍;管理团队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9)》中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我国科技期刊总数为4973种(不含军队系统出版的科技期刊)。科技期刊是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最直接的体现,更是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科技驱动创新战略的实施,国家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大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不断出现[1];但由于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国际竞争力还较弱,大量的创新性成果都流失到国外有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2]。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科研成果往往会在时效、评审等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这对于我国的创新性科技成果的认定和传播是非常不利的[3]。
面对新形势、针对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因势而谋,对我国的科技期刊发展从战略层面做出了部署。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出《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5次会议精神、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科技期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树立了目标、提供了遵循原则。《意见》一出,在科技界、期刊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与反响,尤其是科技期刊界同人,无不欢呼雀跃。作为一名科技期刊人,我首先坚决拥护中央的决策,认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我们实现从期刊大国迈向期刊强国的重要一环,也是每个期刊人的最高理想与追求;但是兴奋、激动、欢呼之余,笔者认为我们也要冷静下来,要认真地思考一下我们真的做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准备了吗?我们具备了把《意见》转化为实效的基础了吗?在笔者看来,我们要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首先要解决几个基础性的问题,如果这几个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必定会影响《意见》的实施及实效。
1 打破“唯SCI论”
1.1 “唯SCI论”的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首开重奖SCI收录期刊文章的先河[4]之后,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重地对SCI的追求一发不可收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对SCI的膜拜更是无以复加;SCI这一论文检索工具被异化为学术评价、科研评价的指挥棒,SCI收录论文与帽子、头衔、经济利益等产生了直接的联系,SCI论文逐渐演变成了衡量和评价科研人员能力与水平的标尺。但是由于我国被SCI收录的期刊数量较少、发文量有限(截至2017年,SCI数据库收录中国大陆地区科技期刊的数量为192种[2],这些期刊对我国2017年SCI论文的贡献率只有8%左右[5]),因此在利益的驱动下、在评价机制的导向下,大量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外流。
由于审稿和约稿的原因,笔者结识了华南地区某211大学一学院的院长,同时他也是其所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数年交往下来成为挚友。在一次闲聊中谈及论文的事情,他说不是不想把文章投向国内的科技期刊,实在是因为被逼无奈。他谈到学校针对他们制定的考核标准,所有的考核要量化计分,一个聘期一定要达到一定分数才能算合格,否则就会面临着调岗、低聘甚至解聘等,其中规定承担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计0.3分,发表一篇一区的SCI论文则可以计0.6分。也就是说单纯于考核而言,辛辛苦苦几年时间搞研究还不如一篇论文的分量重。学校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规定,是因为SCI论文对于学科的ESI排名来说更为重要,而ESI学科排名又关系到领导们的办学政绩。我想这样的现象在全国并不是个例。
1.2 为什么要打破“唯SCI论”
什么是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靠什么?2018年,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联合有关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探讨了“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概念,即能发表最具原始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学科影响力指标位居世界综合或学科领域定量统计排名前5%的期刊[6]。对于这一概念且不论其是否准确、完善,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就是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要最具原始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予以支撑。“内容为王”是期刊人的共识,没有高水平的、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做支撑,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就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但是,由于我国现行的科研评价机制及人才评价机制中过度强调、迷信SCI论文,导致目前国内“唯SCI论”横行。
“唯SCI论”的科研及人才评价机制导致绝大部分优秀科研成果外流,这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同时“唯SCI论”也严重背离了科研成果评价的科学性、严谨性,成果评价应该以成果本身的影响力及意义为标准,而不应该以刊评文。
因此,要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首先就必须彻底打破“唯SCI论”,要纠正过往在认知上的一些误区。不可否认,由于国际通用语言是英语,发表在英文期刊上的成果可能受众会更多一些,但这并不代表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高水平成果就得不到国际认可。如我国学者屠哟哟,因在青篙素研究方面有重大发现而获得诺贝尔奖,而她当年发表在我国科技期刊上的论文正是认定其为该成果之首创者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真正具有原创性、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其传播和认定并不受语种的限制。
此外,不能陷入以刊评文的误区,成果传播平台的水平不等同于成果本身的水平。不否认,通常高水平的传播平台会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凡事都不是绝对的。笔者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遇到不止一位作者说,他们在国内投往中文核心期刊被退稿的文章,翻译成英文后再经英语专业人士对语言进行润色,然后转投国外的SCI期刊很快就被录用。这说明什么,说明境外某些SCI收录期刊在利益的驱动下对质量的把控并不严格、所刊论文的水平并不比国内期刊高;近年来频发的SCI期刊撤稿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
1.3 如何打破“唯SCI论”
要彻底打破“唯SCI论”,首先要在制度上对作者权益加以保障,其次要在情感上培育科研工作者对国内科技期刊的认同感。制度上保障,就是要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科研、人才评价机制,要重构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促进我们的科研成果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的评价机制,要让发表在祖国大地上的优秀科研成果在评价、考核过程中与SCI论文同质等效;情感上培育就是要培育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引导科研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激发科研工作者“国家强盛有我”的担当,通过情感培育、文化引导,消除一味崇外、媚外的不良倾向,杜绝“中文期刊垃圾论”。
所欣慰的是,近年来领导层、管理部门及学界已经逐渐意识到“唯SCI论”的弊端,在打破“唯SCI论”方面也已经有了一些实际行动。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18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13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9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发布的《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创新性和社会价值,推动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成果优先在国内中英文期刊上发表。第7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第20次会议决定,从2019年起,院士候选人10篇代表性著作中至少应有1篇在国内优秀期刊上发表。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目前我们在打破“唯SCI论”方面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各方共同努力,能进一步加大打破“唯SCI论”的力度,加快打破“唯SCI论”的步伐,以早日彻底打破“唯SCI论”。只有彻底打破“唯SCI论”,才能使我们自己的优秀科研成果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才能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内容上的保障。
2 培育专业化的编辑人才队伍
解决了导向问题,有了内容上的保障,再谈人才的问题。人才是事业的基础,人才兴则事业兴。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虽然是针对媒体而言的,但是对期刊同样如此——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人才是关键。
2.1 社会对编辑职业认知存在局限性
长期以来,社会对编辑行业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致使不少人认为期刊编辑就是爬爬格子、改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修补匠,甚至连很多编辑自己都认为自己就是个为他人做嫁衣的裁缝,没能很好地正视自己的职业和在科技成果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所以一直以来期刊编辑的专业背景以及学科专业素养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为什么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的科技期刊编辑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尤其是在占据科技期刊半壁江山的高校,期刊编辑部几乎成了引进人才的后花园。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竞争的加剧,各大高校都不惜重金引进各种人才,但很多被引进者的配偶并非像被引进者一样在某一领域内有所建树,而解决配偶工作似乎又成了引进人才时的一个“卖点”。这样一来,各大高校的图书馆、档案馆、期刊编辑部等所谓的无特别要求的岗位就成了接收这类人员的主要场所。
2.2 培育专业化的编辑人才队伍的必要性
现在我们要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一流科技期刊需要一流的、高水平的论文来支撑。历来高水平的论文对期刊来说都是稀缺资源,那么高水平的论文从哪里来?目前国际、国内期刊竞争如此激烈,坐等恐怕是不行了,要靠编辑去策划、发掘、邀约。
高水平的论文源自于高水平的、极具创新性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往往代表着一个行业的发展前沿及未来方向,从事这类高水平的、极具创新性研究的研究者往往是业内大家或是业内新秀。要和这样的专业人士交流、沟通,要从他们那里组稿,就要求编辑必须具备扎实的、丰富的专业知识,要能与专业人士就专业问题进行探讨与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与其产生共鸣,得到认可,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使其对我们的刊物产生信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组约到他们高水平的文章。此外,学科专业知识的积累是与科技期刊编辑的学术把关能力相辅相成的,只有具备丰富学科专业知识的科技期刊编辑,才能有更好的学术把关能力和质量判别能力[7-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学科的前沿不断延伸、交叉学科不断出现,科技期刊编辑如何能从海量的学科信息中捕捉到研究热点,这也要依靠编辑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只有具备一定学科专业素养的编辑才能融人学科发展,紧跟学科前沿,捕捉学科热点[7]。
纵观国外的优秀期刊,大都提倡“学者型编辑”的培养,把学术素养看作是科技期刊编辑的一项重要素质[9]。
原来都说编辑是“杂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说法没错。作为编辑,需要了解的知识很多,但是随着期刊定位的进一步细分,杂而不专、博而不深的编辑队伍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要求。培育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需要编辑在一个专业领域内深耕细作、精益求精;因此,要培育出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必须先培育出一大批具有专业背景的专业化的编辑人才。
3 建立专业化的管理队伍
3.1 管理者对期刊发展的影响
管理的意义在于增强团队的运作效率,让团队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使每个成员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过,“管理者是事业的最基本的、最稀有的、最昂贵,而且是最易消逝的资源”[10],可以这样认为:没有良好的管理者队伍,就不可能有组织的兴盛和优良业绩。一个组织的生存发展、兴衰存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决策,取决于管理者能否审时度势,把握环境的变化,抓住机遇。
科技期刊是个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领域,专业的事需要专业的人来做。2019年4月在第10届南方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召开之际,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彭熙社长带队到本刊编辑部进行了交流。交流过程中彭社长详细地介绍了他们的发展经验,通过交流发现,其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专业化的期刊管理团队。他们的管理团队由资深办刊人组成,对国内外科技期刊发展规律及现状有十分清晰、全面、深人的认识,面对当今科技期刊纷繁芜杂的发展环境,他们的管理者能透过现象抓住期刊发展的本质、把准期刊发展的方向,对自身进行了精准的定位,进而结合实际情况及国内外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制定了合理的、可行的发展规划与实施途径,使得他们主办的几种科技期刊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国内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同时为国内科技期刊的转企改制摸索出了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3.2 为什么要强调管理队伍的专业化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广大干部对任何问题、任何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零乱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存在的必然联系,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11]。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时,他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也是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必然要求。”
科技期刊由于具有专业性、学术性等特点,所以其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期刊的管理团队作为期刊发展的掌舵人,管理者的眼界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办刊的方向和未来。
如果期刊管理团队不专业,不了解新形势下期刊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能准确把握期刊发展的规律,那么工作中就难免会因不懂规律、不懂门道、缺乏知识、缺乏本领而陷人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期刊实行主管、主办和出版的三级管理体系。由于供需关系不平衡的问题,科技期刊历来都是稀缺资源,在占据科技期刊半壁江山的高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等单位科技期刊甚至成了行政资源,期刊社或编辑部被赋予了一定的行政级别。这样一来就导致在我国科技期刊领域以行政办学术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一现象产生的问题就是使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办刊规律之上,在一定程度上对期刊发展造成了损害。
反观国外一些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期刊,其管理团队无不是由专业资深办刊人组成,这样的专业人士组成的管理团队在办刊过程中能准确把握期刊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在规划期刊发展方向时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因此,要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需要解决期刊管理者专业化的问题,一定要让了解期刊、懂期刊的人来引领期刊发展,有了这样的管理团队,才能在准确把握期刊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优秀的内容与专业的编辑队伍转化为促进期刊发展的实践力量。
4 结束语
《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科技期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树立了目标;但是,国内在人才及科研评价机制、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期刊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的现状与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战略部署还不太匹配。为了更好地促进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要先解决好导向、人才、管理等几个基础性问题。在导向上要彻底打破“唯SCI论”,在人才建设上要培育专业化的编辑队伍,在期刊管理上要建立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以此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内容保障、人才保障、方向保障,进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发展之路。
5 参考文献
[1]陈佳.中国科技期刊迈向世界一流水平期刊的思考[G]//赵惠祥.科技期刊发展与导向:第11辑.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66
[2]代小佩.《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发布,专家认为:打造一流科技期刊,还需多方发力[N/OL].科技日报,2018-10-24(3)[2019-07-19].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8-10/24/content_406210.htm?div=-1
[3]詹媛.办出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高福[N/OL].光明日报,2018-01-29(8)[2019-07-19].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8-01/29/nbs.D110000gmrb_08.htm
[4]游苏宁,陈浩元,冷怀明.砥砺前行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J].编辑学报,2018,0(4):332
[5]高福.建设中英文兼顾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体系: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上的报告[J].编辑学报,2019,1(5):473
[6]王婧,张芳英,刘志强,等.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发展之路:盘点2018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J].科技与出版,2019(2):36
[7]邱源,韩磊,庞海波.科技期刊编辑的学科专业准入标准初探:以医学科技期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8(6):517
[8]周江川.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亟需职业化编辑[J].科技与出版,2019(6):150
[9]陈咏竹,李蓓兰,杜亮.谈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素养的自我修炼[J].编辑学报,2018,0(3):316
[10]祝婧.提高员工绩效管理满意度研究:基于×公立医院的实证调查[D].厦门:厦门大学,2017
[11]吾蒙.不断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律问题的重要论述[N/OL].学习时报,2019-06-05(1)[2019-07-19].http://dzb.studytimes.cn/shtml/xxsb/20190605/406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