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我国科技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我国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建设现状,共回收问卷943份。调查发现,我国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功能建设不完善、粉丝数较少、无专人运营等问题,建议科技期刊加强与粉丝数量相关性强的功能开发与利用,如发布学科热点问题、流式媒体格式的全文、在线投稿和查稿、市场营销或学术推广性活动等,同时利用多种渠道宣传微信公众号,增加有效粉丝数,并建议有条件的科技期刊可以设置专人进行新媒体的运营和维护。
【关键词】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问卷调查;功能建设;“粉丝”数
随着微信公众号的推广与实践,我国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关于单刊或是某类期刊微信公众号应用与实践的研究也逐年增长,对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与运营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黄锋等[1]在分析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号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平台宣传、内容建设、运营模式等6个方面提出建议;刘玉成等[2]研究发现EI收录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开通率不高、基本资料显示不全、信息推送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相应提升策略;周心玉等[3]分析了“药学学报”微信公众号传播力,并就利用微信公众号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出多个建议;郗向丽等[4]结合《储能科学与技术》微信公众号栏目设置原则、受众增长方式、运营技巧等,探讨了微信在提升刊物影响力中的作用。此外,还有很多关于微信公众号专项内容的研究,如推送论文的内容选择与加工技巧[5]、平台互动性提升策略[6]、期刊增强出版的提升[7]、微信推送文章传播效果的因素分析[8]、微信平台与纸刊融合的关键点分析[9]等。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作者为《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课题组(下称课题组)问卷调查组主要成员,根据课题研究的统一部署,于2018年6月12日至8月8日,面向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部进行了“科技期刊融合出版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通过专业问卷调查系统“问卷星”正式上线。课题组通过以下途径发出了问卷调查通知:
(1)从2017年期刊年检数据和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主管期刊名录中获得电子邮件地址4112个,通过“问卷星”系统发出邮件通知;
(2)通过“学会服务365”(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微信公众号、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微信公众号和“期刊视界”(科学出版社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等发布通知;
(3)通过微信、QQ等社交媒体发出问卷调查邀请和链接。
本文选取《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关于“科技期刊融合出版问卷调查”中的有关数据和内容,包括期刊基本信息、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微信公众号功能、微信公众号粉丝数、未来资金投入意愿等,作为第一手基础研究分析数据,来源可靠,数据翔实,时效性强。
2 调查数据分析
2.1 提交问卷期刊基本情况
“科技期刊融合出版问卷调查”(以下称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943份,基本情况如下:
从地区分布来看,覆盖了我国29个省区市,问卷截止时,未收到来自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有效问卷;
从学科类别来看,涵盖了医药卫生,工业技术,自然科学总论,数理科学和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农业科学,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等学科的科技期刊;
从文种来看,英文科技期刊147种,中文科技期刊788种,中英文科技期刊8种。
2.2 我国科技期刊社交媒体应用分析
社交媒体,尤其是微信,作为即时交流工具,已与科技期刊编辑部的日常工作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社交媒体可以完成信息生产、传播、反馈,可以进行作者、审稿专家的日常维系,可以进行选题策划、组稿、约稿等。问卷调查显示,有171种科技期刊(18.13%)未使用社交媒体,其余科技期刊单独使用某个社交媒体或是使用多种社交媒体。如图1所示,科技期刊对微信的使用率远高于对其他社交媒体的使用,728种科技期刊使用微信,其中570种科技期刊仅使用微信一种社交媒体。《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显示,接受问卷调查的期刊中有70.41%的编辑部借助自建或主办单位等搭建微信公众号进行期刊宣传推广,微信公众号继对国内期刊专业平台和期刊单刊网站之后成为科技期刊第三大网络传播渠道[10]。

图1 我国科技期刊社交媒体使用情况
2.3 我国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功能分析
我国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功能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内容发布,如每期目次、摘要、各种格式的论文、学科领域热点等;在线编辑系统,如投稿、查稿、审稿等;经营活动,如市场营销或学术推广活动、在线广告、电子商城、在线培训等。问卷调查显示(图2),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主要功能分别为“发布每期论文目次、摘要等”(59.49%)、“发布相关学科领域热点内容”(45.60%)、“在线投稿查稿”(35.84%)、“发布论文(PDF)”(31.81%);与经营活动相关的功能使用较少,如在线广告(7.42%)、电子商城(4.35%)等;为作者、读者及专家提供更具个性化服务的“解决方案或工具”使用最少,仅占1.91%。可见,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以发布论文目次、摘要、学科领域热点及投稿查稿等基础服务为主,增值服务较少。

图2 我国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现有功能分布(有效问卷943份)
2.4 我国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粉丝数量
问卷调查显示(图3),943种科技期刊中有279种(29.59%)未开通微信公众号,在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的664种科技期刊中(70.41%),51.05%的粉丝数小于1000,31.52%的粉丝数在1000至5000之间,仅有18.95%的粉丝数多于5000,粉丝数超过百万数量级的暂无。可见,微信公众号在科技期刊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科技期刊主要选择利用的新媒体手段,但关注度不高,影响力略显不足。

图3 我国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粉丝数量级分布(有效问卷664份)
2.5 粉丝数量与微信公众号功能关联性分析
为了解粉丝数与功能设置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本研究将功能设置根据不同的粉丝数量级进行了拆分和统计,结果显示(表1),粉丝数量少于5000的微信公众号功能以“发布每期论文目次、摘要等”“发布相关学科领域热点内容”为主,“在线投稿查稿”“发布论文”为辅,与经营相关的功能使用较少;与前两个粉丝量级相比,粉丝数量介于5000至10000之间的微信公众号“发布论文(流式文档,如HTML、ePub)”“市场营销或学术推广活动”“在线广告”等功能占比增长较快,尤其是“在线广告”占比增长近4倍;粉丝数量介于10000至100000之间的微信公众号功能以“发布每期论文目次、摘要等”“发布相关学科领域热点内容”“在线投稿查稿”“发布论文(流式文档,如HTML、ePub)”“市场营销或学术推广活动”为主,“在线广告”为辅,内容发布、在线编辑系统、经营活动等均有涉及,且占比比其他粉丝数量级高;而粉丝数超过100000的微信公众号更侧重经营活动相关功能的利用。
表1 我国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功能在各粉丝量级中的占比
功能设置 | 0<F≤1000 | 1000<F≤5000 | 5000<F≤10000 | 10000<F≤100000 | 100000<F≤1000000 |
发布每期论文目次、摘要等 | 82.30% | 85.71% | 87.23% | 77.27% | 44.44% |
发布相关学科领域热点内容 | 52.80% | 74.88% | 72.34% | 83.33% | 55.56% |
在线投稿查稿 | 44.54% | 46.31% | 57.45% | 72.73% | 66.67% |
发布论文(PDF) | 43.36% | 48.28% | 44.68% | 33.33% | 33.33% |
发布论文(流式文档,如HTML、ePub) | 22.71% | 32.02% | 38.30% | 50.00% | 11.11% |
在线审稿 | 20.06% | 23.15% | 25.53% | 21.21% | 11.11% |
市场营销或学术推广性活动 | 9.73% | 17.73% | 36.17% | 53.03% | 44.44% |
在线广告 | 3.54% | 5.91% | 23.40% | 43.94% | 44.44% |
电子商城 | 0.88% | 2.96% | 10.64% | 33.33% | 44.44% |
在线培训(包括课件、音频、视频) | 0.88% | 1.97% | 12.77% | 28.79% | 11.11% |
解决方案或工具 | 1.47% | 2.96% | 4.26% | 7.58% | 0.00 |
均值 | 25.66% | 31.08% | 37.52% | 45.87% | 33.33% |
从表1还可以看出,粉丝数少于5000的542种科技期刊建设微信公众号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布与期刊相关的内容,方便作者投稿查稿,将单刊网站上的内容移至微信公众号;而粉丝数量多于5000的微信公众号除了基础性的服务,加大了与经营活动相关功能的开发和利用。除增加与经营活动相关功能外,粉丝数介于10000至100000之间微信公众号还加大了论文流式文档发布的力度,如HTML、ePub等(占比增加到50.00%),而PDF格式论文发布占比下降至33.33%,这与移动端流式文档更能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有关。“在线审稿”功能在各粉丝量级之间占比无太大差异,说明该功能对提升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无明显作用。
2.6 未来资金投入意愿调查
问卷调查显示(表2),825种(87.49%)科技期刊明确表示未来会在数字出版、新媒体方面增加资金投入,其中365种(44.24%)科技期刊愿意增加投入到“基于微信的研发(小程序、微官网等)”方面,比例远低于增加投入到“网站建设/升级”(89.94%)、“网站内容更新”(77.70%)、“论文数据加工”(57.58%)等方面。
表2 我国科技期刊“基于微信的研发(小程序、微官网等)”资金投入意愿调查结果
粉丝数量级分布 | 愿意增加投入期刊数量 | 粉丝数量级期刊数量 | 占比/% |
0<F≤1000 | 137 | 339 | 40.41 |
1000<F≤5000 | 91 | 203 | 44.83 |
5000<F≤10000 | 25 | 47 | 53.19 |
10000<F≤100000 | 37 | 66 | 56.06 |
100000<F≤1000000 | 7 | 9 | 77.78 |
未开通微信公众号 | 68 | 279 | 24.37 |
对365种愿意增加投入到“基于微信的研发(小程序、微官网等)”的科技期刊按粉丝数量级进一步统计分析后发现,随着粉丝数量级的增加,愿意增加投入的科技期刊在同数量级中占比增加,有68种未开通微信公众号的科技期刊未来也有利用微信平台的计划。
3 我国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优化建议
从本研究问卷调查结果看,微信和微信公众号已广泛地应用到科技期刊中,微信公众号开通率远高于2015[11]和2017[2]年的调查结果,但仍有22.80%的科技期刊未使用微信,29.59%的科技期刊未开通微信公众号,且已开通的微信公众号大多功能单一,粉丝数量较少。未来,科技期刊应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对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提升作用,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充分利用微信平台促进论文及相关科学知识的传播。
3.1 强化和完善功能
第一,在线内容发布。问卷调查发现,仅有238种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同时发布相关学科领域热点、每期论文目次和摘要、论文全文等,其他期刊仅展示其中一项或两项内容。马新荣等[12]对中国地学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号调研也发现,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的22种期刊中,只有10种期刊推送目次和摘要,6种期刊可阅读HTML全文。此外,从表1中可以看出,“发布相关学科领域热点内容”“发布论文(流式文档,如HTML、ePub)”对公众号粉丝数贡献比较大,建议科技期刊可以加强和侧重这两方面功能建设和内容发布。同时,根据刊物定位可以设置一些特色栏目,如中医相关科技期刊除了发布专业的中医内容外,还可将中医学专业术语转换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用户传播与科普中医基础知识[13];可将专业性较强的科技期刊文章改写为学术论文导读,并向用户进行推送[6]。
第二,在线投审稿功能。仅有145种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具备在线投稿、查稿及审稿功能。审稿功能开通比例在各粉丝数量级间无差异,“在线投稿、查稿”功能开通比例随着粉丝数量增加而增长。建议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开通“在线投稿、查稿”功能,以满足作者随时查询稿件的需求。
第三,经营活动方面。在已开通的644种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中,有499种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无与经营活动相关的功能或栏目;而“市场营销或学术推广性活动”“在线广告”“电子商城”等在粉丝数过万的公众号中占比很高。科技期刊在做好内容发布和在线投稿、查稿功能的基础上,若粉丝数无大规模增长,可尝试“市场营销或学术推广性活动”“在线广告”“电子商城”等功能的开发与利用,提升公众号影响力。
第四,解决方案或工具。仅18种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具有解决方案此功能。虽然问卷结果显示该功能的开通与粉丝数量级增长相关,但整体占比太低,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建议科技期刊投入精力开展此栏目的建设。
3.2 有效增加粉丝数量
微信公众号影响力大小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粉丝数,所以科技期刊应重视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与推广。
第一,在人、财、物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科技期刊在微信公众号中加强与粉丝数量关联性较强的功能模块开发与利用,如发布相关学科领域热点内容、发布论文(流式文档,如HTML、ePub)、在线投稿、查稿等功能模块。
第二,加强内容建设。只有对发布内容感兴趣,读者才会转换为有效的粉丝,所以在完善公众号功能的基础上,发布的内容就尤为重要。从调查问卷数据可以看出,除论文外,读者还比较关注学科领域热点、学术推广性活动等。建议科技期刊多关注相关学科的发展,了解和追踪学科热点,关注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等,并及时将相关信息通过微信公众号传递给相关学科领域的读者,增加粉丝数,提升公众号影响力。
第三,利用各种渠道、互联网平台等宣传推广微信公众号,如纸刊、网站、学术会议、宣传资料、微信、QQ、微博等,同类期刊可互相推荐或组建联盟共同推广微信公众号,如同校学报互相推广并组建高校学报微信联盟[1]。
3.3 加快新媒体人才队伍培养与引进
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运营无专人管理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次调研发现,312种科技期刊(占664种已开通微信公众号科技期刊的46.99%)“没有专人,期刊原传统编辑兼职运营,并计划维持现状”,130种科技期刊(占19.58%)“没有专人,目前期刊原传统编辑兼职运营,但计划引入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刘玉成等[2]的研究也建议,若期刊公众平台类型为订阅号,则建议设置1—2名专职运营人员来管理,若是服务号,则可以选出1—2名行政人员或编辑来兼任,使其运营管理规范化。
4 结语
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科技期刊对新媒体的应用越加广泛,微信的使用和微信公众号开通率也越来越高,但仍存在功能单一、粉丝数量少,影响力略显不足等问题。未来,建议科技期刊在加强新媒体应用意识的同时,强化和完善微信公众号功能,有效增加公众号粉丝数量,并加快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微信平台传播科学研究成果,提升论文影响力,促进科技期刊融合出版。
参考文献
[1]黄锋,辛亮,黄雅意.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现状和运营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79-84.
[2]刘玉成,王丹,张丹.EI收录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现状及提升策略[J].编辑学报,2017,29(6):574-578.
[3]周心玉,郭焕芳,郑爱莲.微信公众号对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影响:以“药学学报”微信公众号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1):1171-1176.
[4]郗向丽,于水,董小翠.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开发及在提升刊物影响力中的应用[J].科技与出版,2017(8):71-74.
[5]何真,王玉锋,王小飞,等.学术期刊微信推送论文的内容选择及加工技巧[J].编辑学报,2017,29():S55-S57.
[6]英晓程.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互动性提升策略探讨[J].科技与出版,2017(10):51-53.
[7]王雅娇,刘伟霄,王佳等.学术期刊增强出版的新路径:微信公众平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1):1177-1182.
[8]武文颖,李丹珉,洪晓楠.学术期刊微信推送文章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4):326-331.
[9]辛亮,黄雅意,黄锋.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与纸刊融合的关键点[J].编辑学报,2018,30(4):410-412.
[10]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11]钱筠,郑志民.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编辑学报,2015,27(4):379-583.
[12]马新荣,徐书荣,潘静.中国地学类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开发现状及发展需求[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2):1148-1153.
[13]吴凌,刘美兰.中医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现状分析和建议[J].新媒体研究,2018,(2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