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解读:人生修养的儒家宝典》魏承思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版/98.00元
荀子是战国最后一位大儒。自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问世之后,孟、荀并论基本已成共识。二者一仁一知,代表了儒学自身的两个向度,并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儒学史。魏承思笔下的《荀子解读:人生修养的儒家宝典》,因其鲜明的学术立场,细密的运思逻辑,以及强烈的现实关怀,或将成为推动荀子学继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该书是作者在同济大学的讲稿,尽管写作形式不那么“学术化”,甚至是刻意通俗化,但著作本身却具有特别的学术意义。魏承思早年负笈美国,后师从金耀基、南怀瑾等名家,既不乏学院的训练,也有弘扬传统学术的抱负与热忱。加之他多年来深耕学术、政治、传媒等多个领域,对传统及现实政治文化洞若观火,在这一背景下重新解读《荀子》,其意义不可轻忽。
与孔孟之道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般见解相左,在魏承思看来,荀学才是儒学真正的主流。“周公制礼作乐,孔子释礼乐之义”,荀子“在孔孟的礼乐合一之外,又创造性地提出礼法并举”,其实是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和法家那种纯粹的法治不一样,荀子的礼法并举保证了“治人”与“治法”的平衡。事实上,荀子这一思想影响了后世的儒家政治,“中国历史上所实践的儒家政治理念,具体而微的部分都来自荀子;而且与周公、孔子一脉相承,不是法家的东西,也不是所谓儒表法里。”作者既不同意照搬西方制度形式,也不主张简单恢复历史传统。他提出:“我们要恢复的是礼义,要建立的是新礼制,即一套符合现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制度,而不是照搬两千多年前的礼的形式。”
作者认为,荀子的社会政治观都是建立在其人性论基础上,性恶论以人的自然本性为起点,探讨人的社会性以及理想人格的实现,并因此确立“学”“积”“师法”等在荀子学说中的关键意义。荀子的这一思想在其修身论、思想修养论、社会政治观、天人观等层次一以贯之,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系统。
魏承思表示“不能只读中国的经典,不读西方的书。西方经典里也有很多精彩的思想内容,也属于“先王之遗言”范畴内,不能偏颇。”针对传统学术的汗漫流弊,他认为“用最简洁的文字把道理说清楚、讲明白是一种学术标准”,反对言不及义式的故作高深。他推崇荀子“兼陈万物”的思想,认为那才是一种真正的制度与文化自信,反之又何尝有自信可言。这些真知灼见,在书中不胜枚举。初学者假如善读此书,举一反三,除了读书门径以外,对于人格培养也一定会大有助益。
多年以来,笔者因治《周易》与《孟子》,大体偏于孟学一脉,对该书所论孟学之处,未尝没有些许保留。譬如笔者一直认为,孟、荀两家关于人性的所指并不相同,因此性善性恶并不构成反对,荀对于孟的批评乃是出于某种误读。作为儒者,孟荀的互补性远大于其差异性,荀子对心的理解本来便可圆融于孟子仁知一体的心性结构之中。当然,这些问题本就见仁见智,不影响《荀子》本身的价值以及此书对《荀子》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