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吴国璋著/南京出版社2019年9月版/198.00元
《漫长的告别》这个书名对于喜欢读书的朋友来说应当不陌生,因为它是美国推理小说作家雷蒙德·钱德勒创作的长篇小说,得到村上春树的大力推荐,近两年在中国“横扫”各大图书榜单,赢得了不少书迷青睐。但我读的这本《漫长的告别》,是一本集邮者的历程和心声。显然,囿于小众的题材,它不可能像钱德勒的大作一样成为畅销书,但是这并不妨碍同为集邮爱好者的我,透过文字与作者吴国璋先生这个洒脱的“邮痴”,同品集邮带来的乐趣。
说作者是“邮痴”,应从两个维度解读。首先,他对邮票的痴迷已经远远超出一般人的理解。因工作需要,我与他有过多次接触,也了解其有数十年的集邮经历,但直到有一次在其家中,看到他小心翼翼地将整理好的邮册从高大的书橱中拿出供我们欣赏时,才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震撼:高冷的邮册、精心的编排、庞大的数量、不菲的价值。很难想象,能做到这样的集邮者,即使放眼全国,还能有多少?
其次,作者坚持40多年的集邮经历,在同龄人中已属不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集邮行为已经从单纯的“物理”收集内化为一种精神上的索求。这一点,可以在其书中一览无余。在《漫长的告别》中,作者以“邮”为媒,将其对邮票与历史、邮票与情感、邮票与家庭等方面的理解,浸入到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去,笑其可笑、叹其可叹、悲其可悲、望其所望。试问此举,没有数十年在“票”中浸淫,在“格”中攀爬的经历,谁能做到?
在正常的思维逻辑下,一个人对其痴迷的物品,一旦拥有,必视如珍宝,难以割舍。但作者却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在该书出版后,他要将其收藏的价值逾百万的邮票无偿捐献。对于受捐者,只有一个要求:要能妥善保管这些邮票,以便让其历史价值得到延续和彰显。这个在常人看来完全不能理解的行为并不是行为艺术,而是作者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对物质、精神以及人生之间关系的深度思考与践行。这种知行合一被他用一句话总结:“收藏历史的目的,并不是要重复过去的生活,而是让我们知道每件事情的意义,每种执着的代价,以及每一项藏品所展示出来的灵魂。”直到读完全书,我们或许才能明白其中深意:直击灵魂的,往往不是物质的。
该书在出版后不久被评为2019年度“最美的书”。在我看来,低调的作者也许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包装成为奢华的“礼品书”。但也许他看到评委会的推荐语时会打消这种顾虑:“可以倾听一位集邮者心声的笔记本……开篇部分的一枚邮票,也是该书珍藏的亮点。”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该书开篇的一枚看起来不起眼的邮票,可这枚邮票值得一提,它是世界上第一枚有齿孔的邮票——红便士邮票,作者花重金购入。当然,这枚盖满邮戳,甚至有些破损的红便士邮票,代表了作者对于乐于集邮的读者的厚爱和尊重,再经过设计师的巧妙构思和设计,最终成就了作者与“最美的书”评委们的一次隔空交流,这画龙点睛之笔,令人拍案叫绝。
在图书出版一个月后,吴国璋先生将价值连城的邮票无偿捐献给了南京市档案馆。在低调简单的捐赠仪式上,平时洒脱豁达的他在发言时竟掉了眼泪。这既有些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眼泪,也许才是这位“邮痴”彼时真实心情的写照——“欲断难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