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媒体因其传播快、信息海量、交互性强等特征,迅速占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新媒体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也多种多样,微信、微博、移动电视和网络、数字杂志和报纸等,除了专业新媒体企业,不少单位、个人都建立了自己的新媒体账号。据统计,截至2019年,新媒体从业人数已经超过了300万,还不包括大量未经统计的自媒体从业人员,且从业人员呈现年轻化趋势,几乎清一色都是“90后”。
从事新媒体编辑工作,如何在新旧媒体、老中青受众群体之间寻找平衡点,是不少新媒体编辑在实践中最关切的问题,特别是机构新媒体平台,既是对外宣传的门户,也是对内的展示的窗口,找到平衡点至关重要。因此,新媒体编辑需要在三个方面锤炼基本功。
要做“杂家”,也要“杂有所专”。
业内有“出版社编辑要做杂家”的说法,因为做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内容也是包罗万象。当你编完一本书,就要成为这个领域的半个专家,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编辑。相比之下,新媒体编辑涉猎的范围比传统编辑更宽更广,因为他们面对的不是一本书、一套书、一个系列出版工程,而是要从涉及不同领域、不同渠道的种类繁多的图书中,结合出版机构自身特点、用户需求来筛选内容和话题。这就考验新媒体编辑的综合组稿和编稿能力,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要通晓一二,方能领略不同类别图书的精华,进而萃取组合,为打造 “爆款文章”奠定基础。
如由人民日报主管、主办的《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定位面向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精英人物、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关心时政、有较高素养的城市中青年白领。在转型新媒体后,考虑到受众的广泛性,深度挖掘历史素材,直面历史真相,内容深入浅出,适当覆盖中青年群体,获得了大众读者的普遍接受,便是“杂有所专”的范例之一。
要抓热点,也要善辨真伪。
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方面每天每时都会出现各种热点——国家重大政策的发布,文学奖项的颁发,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名人的诞辰忌日,娱乐明星的轶事……新媒体编辑对敏感事件、热点事件往往比一般人要更“敏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想要捕捉这些热点与自身机构宣传内容的结合点。但需要注意的是,对热点判断和抓取的首要依据,是国家、行业相关政策和新闻原则,不能见“热点”就上,更要杜绝吃“人血馒头”,把社会伦理和良俗规范抛诸脑后。在一些非正常或者有疑点的舆情面前,要多方考证,或者“让子弹多飞一会儿”,绝不能只想着能够吸引眼球、能够带来爆发式的阅读量。在加工处理信息时,如果对国家的政策和导向要求不甚了解,一定要向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老编辑乃至专家请教。
另一方面,以讹传讹的事每天都在发生,很多新媒体从业者习惯“拿来主义”,在未经考证的前提下,就将网上传播的署有“某某作家”或名人名字的文章转发,结果被读者指出是误传,贻笑大方。最常见的如网络上经常会出现的“鲁迅说”“孔子曰”等的讹传句子,但是恐怕鲁迅和孔子都不知道自己何时说过这些话。豆瓣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帖子,罗列了汪曾祺被冒充的文章和句子,竟然高达近百处(篇),足可以编出一本书。后经考证发现,这些文章都是汪曾祺的粉丝模仿他的文笔所写,因文风相像,竟有人将这些文章也当成了汪曾祺的作品。所以,新媒体编辑要练就一双能够快速辨别真伪的火眼金睛,尤其是对于经典和名家的作品,一定要慎之又慎。
要找准定位,也要多方兼容。
具体到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在“素面朝天”和“张灯结彩”之间,也是不少新媒体编辑面对的选择纠结。这一方面要顺应当下主流的新媒体表达趋势,要考虑新媒体平台的定位、目标对象,另一方面也要适当考量传播范围的普适性。
年轻一代的读者往往喜欢“素面朝天”的风格——极简素雅的字体字号和排版方式,审美的趋势也向马卡龙色、深灰浅灰等中间色靠拢。这些颜色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简洁大方,但不够清晰,对于年纪稍长或者视力不佳的读者来说,就会比较吃力。有专业测试表明,如果新媒体平台的字号小于14号,字色出现大量浅灰,便会出现不适,无法继续阅读。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打开率和阅读量,致使前面为标题、内容、图片等元素所做的努力都大打折扣。与之相对应,字号繁复、表情包滥用、排版花哨的“张灯结彩”的风格,也要审慎运用。
以豆瓣、十点读书为例,两者都是针对年轻受众群体创立的平台,豆瓣十年如一日的极简模版和功能,令人印象深刻。虽然豆瓣多次改版增加功能,但是都被自己的用户群嘲,最终优化后的版面和功能仍然以简约为主。十点读书也同样如此,在筛选出受众群体后,平台砍去了大量芜杂的内容,保持版面的统一性和内容的专一性,每天打造出多个阅读量过十万的文章,成为业界瞩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