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基于科技期刊转型全媒体的资源重组与流程再造——以综合指导类科技期刊《今日科技》为例

2019-12-31 来源:《科技与出版》
  【作 者】李祖平、吕国昌、周海鹰、王嘉珏、陈心怡、刘晓燕: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浙江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智江南

  【摘 要】科技期刊转型为全媒体,须以采编能力、载体平台、信息内容的资源融合化重组为切入口,以同步出版、同步采集、同步发布的流程创新化再造为突破口,从而实现不同于报界、广电界大体量“全媒体中心”“融媒体中心”“中央厨房”的“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的全媒体传播与融媒体运营。

  【关键词】科技期刊转型;全媒体;资源重组;流程再造

  全媒体作为一个专用词,源自1999年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公司的创立。[1]历经20年,全媒体从企业专用词到行业专用术语,再到新闻传播学界新兴技术业态研究的标签词,虽然在国外尚未被深度解读,但在国内已经成为新闻出版行业和传媒界顶层战略的关键词。

  自《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过以来,“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的融合发展战略,开始主导国内期刊界的变革与创新,其中,“遵循规律”是前提,“强化互联网思维”是统摄,“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是实质与标准,“技术支撑”和“内容根本”是手段与原则,“现代传播体系”是目标。[2]如今全媒体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3]由此,全媒体成为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国家战略里的一个发挥灵魂作用的核心关键词。

  1 科技期刊的全媒体属性

  在“媒体是指人借助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的定义中,全媒体没有明确的含义指向。而在“媒体也可以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的定义中,已可以推理出全媒体的相关属性,即“一切技术手段”里的全类属性(“一切”)、技术属性(“技术”)和形态属性(“手段”)。

  1.1 全媒体的本质属性与科技期刊的创新转型

  在上述3种属性中,技术属性和形态属性属于本质属性。从形态属性来划分,全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期刊(杂志)、互联网、手机、直邮、户外等各种媒介和载体。从技术属性来划分,全媒体包括感觉媒体、表示媒体、表现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等各种传播方式。[4]

  感觉媒体是指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使人产生直接感觉和持续认知的媒体。因此,也只有感觉媒体发挥了媒体为受众提供信息与知识、助受众成长与进步的直接作用。如果媒体没有使受众产生直接的感觉和认知的内容,或者其内容不能使人产生直接的感觉和认知,该媒体就只是单纯的技术介质。在创造全媒体专用语的玛莎•斯图尔特公司中,4本期刊作为第一项核心业务发挥了特殊作用。除期刊外,其全媒体业务还包括若干书籍、广播电视节目、报纸专栏和网站。对于科技期刊,无论其本质属性还是发展脉络,与全媒体作为先进技术、先进业态的特殊属性,均具有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科技期刊只有通过创新转型,才能够将这一“血缘”关系转化为有现实意义和在信息化时代有特殊经济社会价值的全媒体属性。

  1.2 科技期刊的全媒体传播与融媒体运营

  科技期刊在创新转型中,哪些方面更容易得到强化?在形态属性上,科技期刊的第一形态就是纸质期刊(杂志)。在全媒体发展中,科技期刊会加速转型拓展为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手机、直邮、户外等各种媒介和载体中的哪几种?第一是互联网媒体,从第三方数据库到独立的网站、网页,如今转型拓展的主要选择则是“移动优先”的手机媒体,独立的App以及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公众平台上的账号等。在技术属性上,科技期刊会结合自身的行业、产业、企业资源,成果、产品、服务资源,在感觉媒体、表示媒体、表现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等各种传播方式中,找到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一种,或几种技术介质。但就目前而言,也只有感觉媒体能够实现“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的科技期刊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因此,科技期刊的全媒体属性,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期刊信息与知识内容的全媒体传播与融媒体运营。

  2 资源融合化重组——科技期刊转型全媒体的切入口

  科技期刊转型为全媒体的进程中,其资源不断拓展,由主管主办协办单位、作者、文章、编辑、广告经营、发行等传统纸媒资源,新拓展了数据库录入编辑、音视频编辑、网站网页编辑及运行维护管理员、移动出版传播编辑及平台运行维护管理员、新媒体推广人员等全媒体资源。面对众多而复杂的资源,科技期刊在转型中必须高度重视资源的匹配度,也就是根据自身的全媒体发展需求来筛选、更新和组织,实现高质量的传播与运营。但目前存在的最大误区是偏重于聚合化“嫁接”,而没有真正做到资源的融合化重组,融合化重组才是科技期刊全媒体发展的理想切入口。以综合指导类科技期刊《今日科技》为例,着力在以下三个方面推进资源融合化重组。

  2.1 以采编能力的融合化重组为核心

  对科技期刊而言,人才是第一资源。目前,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采、编、审”能力,提高和扩展到了“采、编、审、通、研、策、融、发”8个维度。“通”是通联,是编辑的通信联络和社交能力,“研”是调查分析研究能力,“策”是策划组织能力,“融”是融合拓展传播能力,“发”是发行推广运营能力。在全媒体转型中,这8个维度的采编能力在每一位编辑记者身上,都需要有先后、主次、轻重、缓急的筛选和融合化重组。

  近年来,《今日科技》不断加快媒体融合人才队伍的建设,现有采编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涵盖了新闻、出版、研究、工程等多个系列,在8个维度的采编能力建设中,重点强化“研”和“融”。一是持有记者证和责任编辑证的采编人员,通过进修学习和考试,还具备了国家人社部授予的网络舆情分析师资格;二是制订媒体融合的培训进修计划,安排近20人次先后参加了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培训中心、中国期刊协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主办的有关媒体融合的培训班、研讨会。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全方位提升了专业人员的融合创新能力,纸媒的研究性深度报道、《科技大参考》一周情报内参等多次获得省领导、厅领导批示肯定;编辑还获得了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授予的“银牛奖”“骏马奖”,以及中国出版协会授予的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创新人物”等荣誉。因此,采编能力的融合化重组成为科技期刊全媒体切入口的核心。

  2.2 以载体平台的融合化重组为支撑

  如果只有单一的纸媒,哪怕是系列化的期刊,也不能实现全媒体转型。全媒体转型必须在纸媒基础上创建更多形态的载体和平台。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第三方数据库平台,只能是纸媒的延伸,无法实现融合化重组。独立创办网站和信息化平台,开发独立运营的手机App,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等,都是目前的主流选择。只有做到了这一步,载体平台的融合化重组的基础才算完成。

  近年来,《今日科技》以媒体融合为主线,实施“平台+新媒体+内参+纸媒”的发展思路,已形成科技经济舆情聚合监测平台、“科技早餐馆”系列新媒体、《今日科技》、《科技大参考》一周情报内参、《媒体智库报告》双月内参等多种类科技信息宣传载体与平台。其中,“科技早餐馆”互联网系列新媒体作为融合化重组的主导产品,以打造“掌上的科技经济‘参考消息’”的独特定位,在中国出版协会举办的第十届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平台系列评选中,被评为“优秀互联网创新项目”。《今日科技》在融合化重组中实现了平台、新媒体、内参、纸媒的互融互通,也就是内参、新媒体、平台为纸媒的采编提供支撑,新媒体、平台为内参的采编提供支撑,平台为新媒体的采编提供支撑。因此,载体平台的融合化重组真正成了科技期刊全媒体切入口的支撑。

  2.3 以信息内容的融合化重组为根本

  在传统纸媒阶段,编辑面对的是数量有限的素材、作者和图文形式的文章,而在全媒体发展阶段,编辑面对的首先是成千上万条的新闻资讯和不断丰富更新的信息与知识,不仅有图文形态,还有音频、视频等形态的各种传播方式和技术形式。这都为信息内容实现融合化重组和全媒体传播夯实了基础、创造了条件,编辑可以根据期刊选题策划和受众的不同需求,加工出各种形态、样式和格式的产品。

  在《今日科技》纸媒上,主体文章之后会链接各种重要的资讯与知识,而在新媒体“科技早餐馆”公众号上,也专门开设了亮点栏目,将纸媒上的专栏延伸扩展到每日发布的新媒体上,并将图文与音视频的传播方式进行融合。在科技舆情平台上,《今日科技》建立了新媒体的动态数据库,一键实现与文章素材来源网站和原文的超链接阅读。在这种融合化重组中,作者的原创一旦发布成功,其信息内容就会进入被不断转载、引用、化用的全媒体滚动传播流程。因此,信息内容的融合化重组是科技期刊全媒体切入口的根本。

  3 流程创新化再造——科技期刊转型全媒体的突破口

  目前,科技期刊转型为全媒体进程中存在的误区是偏重于流程的精细化“升级”,流程精细化的目的,仅能使其依赖自身运行机制有条不紊地运行,而全媒体发展需要的是流程创新化再造,再造的目的是让科技期刊的传播在传统媒体可信度、深度和高度之上,附加新媒体的速度、宽度和互动度,通过全程媒体下的采编发全流程互通平台、全息媒体下的大数据整合利用平台、全员媒体下的社群用户分析平台、全效媒体下的需求实时响应服务平台的融合打造,实现高质量的全媒体传播与融媒体运营的突破。[5]以《今日科技》为例,把3个方面的流程创新化再造作为突破口。

  3.1 纸刊内容与数字内容实现同步出版

  利用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实现纸刊与数字刊同步出版的平行传播模式已经成为新主流,纸刊和数字刊在传播中不再有明确的主次之分、上下之分,而是形态不同、功能不同、渠道不同而已,目的是使受众和用户各取所需,更加快捷方便地获取最新的信息与知识。

  通过与第三方数据库平台和期刊传播公司的合作,《今日科技》在清样付印的同时,电子版的数字刊同步上传到合作机构的数据库和平台。最初也有多方面的担忧,如果纸刊还没有发行到受众和用户手里,数字刊就在平台上可以让受众和用户快捷阅读,进而会影响纸刊的发行。但实际运营中,纸刊与数字刊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必然冲突。纸刊有纸刊的特定受众和用户,数字刊有数字刊的特定受众和用户,纸刊受众和用户的萎缩部分,与数字刊受众的增长部分并非完全对等,只有若干交叉。

  然而,对科技期刊的传播而言,同步出版就实现了传播流程上的突破。尤其对综合指导类科技期刊而言,纸刊上的新政策、新典型、新动态,通过同步出版的流程创新化再造的突破,实现了从文献化存储利用到媒体化传播应用的大跨越,不但为科技期刊的全媒体建设提供了条件,还加快实现了信息与知识的价值最大化。

  3.2 新媒体素材与互联网信息实现同步采集

  科技期刊全媒体转型进程中,如果只是将纸刊上的内容转换成新媒体形态,就会陷入“换汤不换药”的尴尬境地。只有在媒体形态不断丰富基础上,内容资源获得快速增长,这样的转型才是符合全媒体发展创新的。全媒体中的全息媒体,就是要求媒体内容必须包罗万象。但纸刊是无法实现全息媒体功能,只有通过“新媒体+超链接”和创建信息化平台,才能够真正推动科技期刊具备全息媒体功能。

  《今日科技》实施的“平台+新媒体+内参+纸媒”发展思路中,最重要的流程再造创新就是创建了科技经济舆情聚合监测平台,并把平台作为全流程传播的第一个环节。该平台通过舆情雷达软件,对国内外300多家主流媒体网站的科技经济新闻资讯进行实时抓取采集,每天同步抓取采集的重要科技经济新闻资讯达2500多篇,每月超过7万篇,并形成了总量超过5000万篇的动态数据库。新媒体“科技早餐馆”的内容就是从平台每天同步抓取采集的新闻资讯里筛选后加工编辑的。[6]在平台创建之前,编辑必须到互联网上到处找素材,工作效率非常低,内容质量也很不稳定,常常会疏漏重大新闻。而创建了信息同步抓取采集的聚合监测平台,通过流程创新化再造的突破,才真正步入了高质量全媒体传播与融媒体运营的轨道。此外,也打破了编辑人员个人能力水平对内容质量的绝对制约,充分发挥了“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全媒体优势。

  3.3 平台型新媒体内容与互联网系列化载体实现同步发布

  在全媒体传播与融媒体运营中,科技期刊转型要取得突破,必须实现一个内容、多次开发、多种产品、多种形态、多条渠道、多次传播,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在实现滚动持续传播的过程中,还必须实现越来越多的同步发布。

  《今日科技》创建并运营的平台型新媒体“科技早餐馆”,已经拓展为产品种数超过10种的互联网系列新媒体,具体包括“科技早餐馆”新媒体精华版(在微信公众号、搜狐公众平台、新浪微博发布)、“前沿情报集萃”(“科技早餐馆”互联网原文数据库)、“最美科技”(“科技早餐馆”图文版,在超星域出版平台发布)、“奇迹来啦”(“科技早餐馆”扩展版,在今日头条自媒体平台发布)、“资讯咖啡吧”“科技时讯”“科技快餐厅”“科技时讯”(“科技早餐馆”省内外转载版,在其他微信公众号和网站上发布)、主管主办单位门户网站“科技早餐馆”专栏专题等。其中,搜狐公众平台、主管主办单位门户网站“科技早餐馆”专栏专题实现了与微信公众号的同步发布。同步发布不再通过编辑人工操作,而是由电脑设定的抓取软件实现。在信息与知识的同步发布中,通过流程创新化再造的突破,科技期刊的全媒体属性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现。

  4 科技期刊的全媒体场景

  科技期刊转型为全媒体,其场景不同于报社、广电的“全媒体中心”“融媒体中心”“中央厨房”等大体量、大时空、大运作的大场景。报社、广电的“全媒体中心”可以实现从分发、汇集“相加”到数据、社交、协调、指挥的“相融”,不仅是新闻信息的任务分发与产品汇集中心,更是新闻信息的数据处理中心、传播交互中心、需求协调中心、运营指挥中心,可以将已有的官方微信、官方微博、手机App、电子报、手机报、综合新闻网站等载体实现深度融合,通过全媒体采编、大数据智能分析和全媒体指挥,实现一次采集、动态性整合、全媒体滚动发布、跨终端传播分享。[7]科技期刊更加侧重于小场景里的全媒体编辑加工与延伸扩展、科技创新热点趋势大数据智能分析,更加侧重于“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的全媒体传播与融媒体运营。

  “小而特”就是要做出特色优势。综合指导类科技期刊的优势,一般与主管主办单位的区域、系统、行业优势相呼应,其优势体现在主管主办单位在区域、系统、行业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因此重在做出有特色,而不是做出“特权”。这方面,《今日科技》通过纸媒里打造工作品牌的刊中刊、“新闻+情报”的资讯新媒体“科技早餐馆”、基于舆情大数据智能分析的《科技大参考》内参报告等,做出了全媒体话语权与影响力的特色优势。

  “小而精”就是要凸显内容精华。综合指导类科技期刊的内容素材,很多是领导讲话稿、会议活动新闻通稿、相关单位汇报材料,只有进行精心加工编辑和优化配置图片,才能让内容增强可读性,让版面页面生动鲜活起来。这方面,《今日科技》纸媒通过主体文章后加链接短文的特稿、专题宣传模式,力求精编精排,主次分明、图文并茂,“科技早餐馆”更是推出了图文版、语音版、扩展版等系列新媒体,在精益求精中实现了更多内容精华的全媒体传播。

  “小而美”就是让思想有闪光点。在全媒体场景中,最能够打动人的还是在特色优势、精华内容中不断闪耀的思想。这方面,《今日科技》纸媒期期都有策划,期期都通过刊中刊、特稿、专题来表达主题思想,新媒体“科技早餐馆”通过增设“科学名言录”,让科学人文的思想光辉一次次打动受众的心。《科技大参考》更是通过从一周上万篇科技新闻资讯热点中选焦点,焦点中选思想观点最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也最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那当然也是最美的思想之一。

  参考文献

  [1]崔士鑫.建设“全媒体”,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J].传媒,2019(3):30-33.

  [2]管洪.构建引领时代的全媒体传播生态[J].新闻战线,2019(5):2-4.

  [3]徐黎.如何理解“四全媒体”的内涵和意义?[N].学习时报,2019-04-08.

  [4]赵明明.数字媒体艺术对动画艺术变革的影响探析[J].传媒论坛,2018(17):175.

  [5]王倩.没有流程再造,全媒体为“零”[J].新闻战线,2014(4):64-67.

  [6]金科.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智库型科技全媒体中心建设综述[J].今日科技,2017(3):26-28.

  [7]高扬.如何建设区域报社的全媒体指挥中心[J].中国传媒科技,2017(3):37-38.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