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高森,张建军,任延刚: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辑部
【摘 要】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成长对我国编辑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的视角,提出了促进青年编辑成长发展的对策,包括举办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推动建立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远程继教学院;带领青年编辑加入国际出版学会,接受最新国际出版理念,帮助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加强自身素养,更好地践行期刊强国梦。
【关键词】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期刊强国
从“出头皆是新年少”到“少年强则国强”,人们总是毫不吝啬地用最好的词语赞美青年。青年人,代表着希望和未来,被寄托着美好的愿望。任何事业想与时俱进都需要青年人的蓬勃朝气,中国科技期刊的壮大与发展也离不开青年编辑的成长。
中国的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有1万余人,正确引导青年编辑传承经验、继往开来,是每个资深期刊人都要肩负的责任。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青委会”)自成立以来,将“促进青年编辑的成长、推动科技期刊事业的发展”作为主要工作目标,为青年编辑的成长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被誉为“青年编辑成长的摇篮”[1]。目前国内青年编辑队伍还很不稳定,青年编辑的持续发展面临许多瓶颈问题,青年编辑思想上也存在很多困惑。笔者根据这些年在青委会工作中与众多青年编辑的交流经验,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对青年编辑的成长有所裨益。
1 青年编辑成长面对的问题
青年编辑精力旺盛,思维敏捷,敢于尝试,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较快,但经过调查和分析发现还存在不少问题。
(1)经验不足。青年编辑工作年限比较短,业务水平不高,工作经验欠缺,加之有些编辑并非“科班”出身,不能很好地完成编辑工作,容易产生挫败感。
(2)工作内容枯燥。长时间的伏案工作,容易让人懈怠,产生消极情绪,看不清发展方向。
(3)缺乏继续教育体系。青年编辑工作后多缺乏系统培训与继续教育机会,使得青年编辑无法快速适应岗位,常处于低效率工作状态[2]。
(4)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困难。在媒体融合时代,这个问题应该是青年编辑遇到的最大问题,如何成为复合型人才,既要懂得出版,又要懂数字技术;既能改稿子,又要能走进实验室。这样的情况使不少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编辑工作,造成了青年编辑队伍不稳定的现象[3-5]。
(5)薪酬待遇低。徐志武和章萌[6]对699例青年编辑的工作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青年编辑薪资平均满意度得分最低。这可能主要是出版单位的体制所造成的。部分编辑部是传统的事业单位,对青年编辑发展不够重视,在事业发展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有待加强建设。
(6)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文献[7]通过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发现,60.91%的高校青年编辑认为完善的激励机制是激励编辑长期从事编辑职业最有效的措施,从而提出应从职称、课题申请、奖项设置等方面充分考虑到编辑的职业特点,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体现公正、合理的原则,调动广大青年编辑的积极性。
(7)职业定位模糊和职业规划欠缺。随着科技飞速发展,编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业者缺少清晰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缺少内在发展动力[8]。
2 青委会对复合型编辑培养助力及发展
从1991年成立之时,青委会不断吸纳和培养全国众多优秀的青年编辑人才,伴随着学会的不断发展,这些青年编辑在历练中成长,在成长中升华,为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面向建设世界一流期刊,致力青年编辑卓越。面对以上的问题,青委会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搭建了不同的平台,给全国的青年才俊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尤其是“科技期刊发展回顾与未来展望”“转型中的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媒体融合与创新”“科技期刊人才培养与知识服务”等会议主题都和青年编辑人才培养密切相关。以下结合近年来青委会开展的活动来介绍助力青年编辑成长的举措。
2.1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
青年编辑是未来我国科技期刊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与格局决定了科技期刊的明天。青年编辑需要更大的平台交流业务水平、职业修养、演讲技巧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顺势而生。为培养造就一批能力强、业务精的科技期刊编辑人才,促进科技期刊的持续发展和质量提升,在中国科协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于2017年、2018年举办两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整个比赛历时3个多月,分为初赛、复赛及决赛3个阶段进行,共有几百位青年编辑参加了比赛。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是对全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为青年编辑的成长和成才搭建了平台,展现了青年编辑的青春活力和风采。这次比赛引起了青年编辑的广泛关注,目前,2019年第三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大赛也吸引了更多的青年编辑参加到比赛当中,展示自己的才华[9-10]。
2.2 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远程继教学院
继续教育指提升科技期刊编辑业务水平、工作能力,是充分发挥编辑群体优势的重要保证,也是对科技期刊编辑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有效拓展。目前一些编辑上岗培训班、主编培训班、编辑业务培训班等为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培养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存在培训知识面窄、培训内容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培训时间紧、为“学分”而被动参与、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培训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指导性和针对性不强、培训组织缺乏计划性等不足[11]。青委会正在推动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和中国知网合作,共同打造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远程继教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学院期望在科协指导下,以专家的学术资源为核心,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各工作委员会加强合作,致力于打造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发展的公益远程教育平台,以解决青年编辑缺少参加继续教育机会的问题,充分调动青年编辑学习交流的积极性。并丰富培训形式,发挥青年编辑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可以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的引领作用。从根本上增强编辑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还能实时做到对培训效果的分析和监督,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和方向,有效避免培训教育流于形式的问题。学院拟设定在线学习系统、虚拟课堂、网络直播系统、大咖面对面、在线考试系统、资讯和信息、编辑考试、编辑职业发展、编辑达人、在线交流等不同的版块满足不同层次青年编辑的需求,构建创新教学、高效管理、资源共享,实现平等学习、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寓教于乐,形成“互联新编辑,携手众成长”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
2.3 带领青年编辑加入国际出版学会,吸收最新国际出版理念
青委会积极联络国外著名编辑出版学会、出版机构,致力于为青年提供交流机会、开展教育培训,以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让青年编辑着眼于国际前沿的出版理念,了解推广期刊的最佳实践,比如国际管理与技术编辑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Managing and Technical Editors,ISMTE)、科学编辑理事会(Council of Science Editors)、学术出版学会(Society of Scholarly Publishing)和世界医学编辑联合会(World Association of Medical Editors)[12]。青年编辑应瞄准世界科技期刊的出版格局、热门话题、最佳实践,提高见识,不断追赶。
3 青年编辑自身定位与多向发展
随着整个社会的飞速发展,对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以实现建设一流期刊的目标[13]。复合型编辑不但有熟练的编辑、策划、营销等专业能力,而且还具备行业化思维、国际化视角、创新融合能力以及多种跨越学科界限的核心素养[14-15]。青年编辑只有把复合型编辑当作职业发展的目标,不断提升内在驱动力,才能在新时代找到立足之地。一名优秀的编辑应该既是科研文化风气的共建者,也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摆渡者。从行业高度认识科研发展趋势,并能顺势而为,将个人理想和追求融入期刊出版事业,在成长为专家型编辑的道路上,塑造个人气场和光环,锻造属于自己的学术名片。青年编辑更要站在专业、学业、行业、产业的高度,拓展视野,增长才干,培养自己,具备多种发展潜能,在专业、学业、行业、产业方向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投身国家科技发展大军中,走出编辑部,成为成果转化的中介人,产业服务的弄潮人。近来,一些青年编辑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离开编辑部,投身科技产业大发展的队伍中[16]。他们结合自己的学术背景,以及多年积累的专家资源,思考行业和产业的需求,其中有的青年编辑自办企业,积极投身科技产业成果转化;有的转行到互联网企业做医药频道编辑;有的转行到医药企业做医学经理。他们薪酬倍增,工作时间更加弹性,更能体现自身价值。尽管对科技期刊界而言是人才损失,但也是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追求自我、努力向上的一个例证。
4 结语
在我国科技大发展的趋势下,在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背景下,在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目标下,复合型青年编辑人才建设更为迫切。青年编辑的成长与壮大,需要个人与外界多方面的同心协力。多年来,青委会吐故纳新,不断吸引优秀的青年编辑,培养历练,再把优秀的青年编辑人才输出到科技期刊发展的最前沿。中国科技期刊的未来属于青年编辑,希望青年编辑不忘初心,将个人荣辱与祖国相系,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同步,将个人的梦想融入中国梦、民族梦,续写拼搏的人生传奇,开创中华民族时代篇章,践行期刊强国梦[17]。
参考文献
[1]栗延文,方梅,任延刚.青委会:与学会一起进步,与青年编辑共同成长[J].编辑学报,2017(4):314-316.
[2]任延刚,张建军,高森,等.适应高校发展趋势,打造“编、教、研”一体的新型编辑部:《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辑部的建设经验分享[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9):873-874.
[3]王琦.跨界融合时代的青年编辑培养探析[J].科教文汇,2016(9):167-168.
[4]佟昕.科技期刊青年编辑队伍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4):311.
[5]湖北省编辑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本课题组,徐丽芳,徐志武.我国青年编辑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及组织承诺研究总报告[J].出版科学,2016(4):10-12.
[6]徐志武,章萌.传统出版单位青年编辑薪酬满意度研究[J].现代出版,2017(3):31-34.
[7]刘晓涵,张铁明.高校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与分析[J].编辑学报,2016(3):295-298.
[8]赵玉山,程晶晶.出版人职业生存现状调查样本报告(2017—2018年度)[J].科技与出版,2018(10):6-13.
[9]中国期刊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首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决赛成功举行[EB/OL].(2017-10-19)[2019-06-10].http://www.cessp.org.cn/info/73804.jspx.
[10]中国期刊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2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决赛圆满收官[J].编辑学报,2018(6):450.
[11]温晓平,马秋明.科技期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问题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4(9):38-40.
[12]孙晓翠,刘玲武.产业融合背景下推进新闻出版业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科技与出版,2018(10):20-24.
[13]董康.数字出版企业自主再造融合型人才路径初探[J].科技与出版,2018(10):13-19.
[14]陈咏竹,李蓓兰,杜亮.谈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素养的自我修炼[J].编辑学报,2018(3):316-318.
[15]戴杰,赵跃峰,杨海挺,等.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的核心素养[J].科技与出版,2018(10):25-30.
[16]牛换霞.科技期刊服务区域经济创新体系的路径探讨[J].编辑学报,2017(1):27-29.
[17]杨广越.邹韬奋的新闻人才观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8(10):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