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术期刊栏目是期刊的基本单元,但长期被外界忽略,因此倡导建立以栏目为主体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栏目数据库是必要的。借助栏目数据库开展栏目比较和栏目评价,有助于开展栏目和期刊的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并以仪表盘的方式实现栏目数据的可视化,帮助期刊发现栏目发展中的问题,从而促进期刊发展。同时栏目数据库对于学者、科研机构、研究者也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学术期刊;栏目数据库;栏目评价;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1 栏目:被外界忽略的期刊基本单元
学术期刊有别于简单的论文集,因为学术期刊凝聚了几代期刊主编和编辑的办刊思想、编辑策划理念以及装帧设计理念等,每种期刊办刊宗旨不尽相同,学术风格和刊物特色也有较大差异。栏目是期刊的基本单元,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界,期刊一般都比较重视栏目建设。[1]但人力、物力、财力有限,要想打造整体比较优秀的期刊,对大部分期刊来说很艰难,因此期刊往往会集中优势力量,结合主办单位优势、地区优势等,重点打造1—2个重点栏目、特色栏目,然后通过重点栏目和特色栏目来带动期刊发展。[2]在提到某些期刊时,往往首先想到其主打栏目、特色栏目,一个期刊会因为某个栏目而在学界拥有一定知名度,为某个学术共同体所熟知。
但遗憾的是,在期刊界之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期刊定量评价的兴盛,栏目建设出现被忽略的情况。首先,在传播环节,学术传播主要是基于学术文献数据库的数字传播,论文传播已经由过去的基于纸质期刊转变为基于文献数据库,比如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在数据库里,单篇论文成为基本传播单元,期刊、栏目被消解。栏目不是现有文献数据库的重点关注项,文献(论文)才是数据库的重点关注项和基本单元。本研究对四大数据库中栏目的检索方式和呈现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万方没有栏目相关检索项,知网、维普和超星有“栏目”或“栏目信息”检索项,但也仅仅是把“栏目”或“栏目信息”当作检索文献(论文)的入口,文献(论文)仍然是数据库的主体。在检索结果的显示上,虽然呈现的检索项和栏目相关,但知网和维普的检索结果仍然是论文,没有体现出论文所属栏目名称或其他相关信息。超星也仅仅是在检索结果,即“论文”那里有一列栏目字段,标明了所属栏目,无栏目其他相关信息。在栏目呈现方面,通过期刊导航进入具体期刊,除了每期目录之外,维普没有跨期的栏目呈现方式。知网有“栏目浏览”,以“近一年”“近三年”“近五年”“近十年”为单位,可以浏览期刊的所有栏目。维普有“特色栏目”,以“近一年”“近三年”“近五年”为单位,但浏览的不仅是特色栏目,几乎是所有栏目。超星有“栏目专题”,但无法打开,同时有“特色栏目”可查询,每个期刊根据相关指标给出6个特色栏目,但6个栏目并不完全都是期刊真正的特色栏目。其次,从评价的角度,现有的期刊评价基本把期刊当作论文的汇总和集合,定量指标则是每篇论文相关数据的集合或基于每篇论文相关数据计算而来。北大核心期刊评价指标、CSSCI来源期刊评价指标、社科院中国人文社科核心(AMI)期刊评价指标均没有涉及栏目相关的指标。
此外,当前我国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很大一部分是综合期刊,专业期刊比例仍较低,综合期刊的专业化转型也因为办刊体制等原因很难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期刊、栏目、发文、学科之间对应关系的呈现显得尤为重要,这将有助于读者、作者获取栏目信息,认知栏目、了解栏目,从而有助于寻找与作者研究领域相关的栏目,增加期刊与作者之间互动的可能性,也有助于作者准确投稿给相关的期刊和栏目。但就现有数据库而言,作者、读者要想获取感兴趣的期刊栏目信息以及栏目发文等基本情况都不太容易,在此情况下,本研究认为有必要以栏目为主体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栏目数据库。
2 栏目数据库的建设
无论哪种形式的期刊评价,其目标都是为了推动期刊发展,以评价促发展,站在期刊发展的立场上来推动期刊评价,不然就成了为评价而评价,失去了期刊评价的意义。但现有的期刊评价主要是总结性评价,往往只是呈现评价结果,仅仅看得到入选期刊名单。对期刊而言,更需要的是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而不是结果性评价。将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评价过程数据呈现出来,对期刊发现办刊的问题、改进发展策略、推动期刊发展很重要。期刊评价需要呈现评价结果,更需要呈现评价过程数据。基于此,本研究在设计栏目数据库时,希望借助可以实现数据可视化的仪表盘呈现每一个期刊的发展数据,开展栏目比较和栏目评价。
栏目数据库架构见图1。数据源主要有三大方面:第一,期刊、栏目、论文元数据主要来自CNKI期刊全文库。第二,引文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引文数据库,通过引文采集模块,将引文数据存入引文库。第三,文摘数据来源于四大文摘,即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本研究采集了四大文摘的题录数据并进行元数据加工。数据库目前没有提供论文全文,但通过百度学术可以提供获取论文全文的链接,以便读者检索、学习。栏目数据库的核心数据库主要包含两大类数据:一类是元数据,包括期刊、栏目、论文的元数据。这些数据大部分是由采集系统获取,但一些基础数据(如期刊信息、栏目信息等)则需系统管理员维护或期刊编辑部上报。另一类是评价数据,主要是统计分析模块根据评价公式自动进行统计,并辅以人工审核,如栏目影响因子等。替代计量指标目前主要是下载量,采集CNKI和万方全文库的下载量并合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定时更新机制,对三大数据来源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在文章层级关联引文数据、文摘数据和替代计量指标数据,从而实现数据融合及定时更新。本研究采集教育部三批次65个名栏及其来源期刊2008—2017年数据,已形成人文社科学术期刊栏目数据库(教育部名栏版),收录文章220972篇,引文数据1616807条。数据库可以呈现某个栏目及其来源期刊包括发文量、转载量、IF5在内的基本统计,还可以提供发文量、转载量、IF5不同年份的变化趋势等。此外,还可以实现两个或多个栏目的发文量、转载量、IF5的比较。

图1 栏目数据库架构图
本研究建设栏目数据库就是为了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打造一个连接期刊、学者、科研机构和研究者的技术平台。首先,栏目数据库是服务平台,为期刊、学者、科研机构和研究者提供栏目相关服务。随着功能的拓展,数据库平台有望成为期刊栏目的信息发布平台和栏目出版发行的服务中心,成为学术共同体的交流互动中心和聚合社区,为四类主要用户提供各种定制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其次,栏目数据库是期刊栏目的推荐(优)平台。栏目数据库是以栏目为主体的数据库,栏目信息较其他期刊数据库更为丰富,收录我国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中的优秀栏目、特色栏目,因此可以实现期刊栏目的推荐。同时,栏目数据库有栏目评价指标的定时更新机制,可以实现期刊栏目的推优,是期刊栏目最好的展示平台。再者,栏目数据库是科学有序的平台。现有期刊数据库的主体是论文,论文非常丰富,但海量论文又是相对无序的存在。因此,在栏目数据库建设过程中,本研究非常重视栏目信息的有序化,在尽量收集更多学术期刊栏目的同时,依据学科、领域、专题等将栏目进行有序排列以便于浏览和查询,同时还可以依据编辑部和读者的个性化要求进行特定组合。
栏目数据库可以为学者、科研机构、期刊编辑部和研究者提供服务。学者和科研机构可以通过栏目数据库实现栏目浏览、找到栏目发文全文检索路径,也可以订阅感兴趣的栏目。现有的期刊全文数据库关于栏目元数据的信息非常少,论文是它们的基本检索单元,栏目最多被视为检索全文的入口而已。栏目数据库将最大范围丰富栏目的基础信息,包括栏目介绍、创栏情况、发文统计、栏目分类(学科分类、领域分类等),学者和研究机构在通过栏目数据库了解栏目发文之外,还可以获取栏目较为丰富的基础信息,分类浏览栏目。研究者也可以根据研究需求定制栏目研究数据,开展栏目相关研究。最关键的是,栏目数据库可以为期刊编辑部提供期刊和栏目的动态发展过程数据。栏目数据库以栏目状态仪表盘的形式展现栏目发展过程中的元数据和评价数据,并定时更新,同时也可以提供定制栏目管理、栏目比较、报表服务等。定制栏目管理是指由编辑部提供自己想要关注的栏目信息(比如栏目被引数据、转载数据等),要求定制化服务,栏目数据库系统会根据编辑部的具体要求形成编辑部所需的状态数据和报表数据。其中状态数据反映的是某栏目当前的状态,主要包括年和月两种粒度,状态有发文量、下载量、阅读量等。通过仪表盘的可视化形式,与去年或者上个月或者去年的月平均量进行比较,在发展的过程中动态反映各种数据的升降情况。栏目比较是指期刊可以比较期刊内部不同栏目的指标数据,也可以与其他期刊的同类栏目进行比较。除了可以比较栏目TopN的单篇文章,也可以比较栏目的整体信息。报表服务是指将期刊和栏目的各项指标数据按月报、季报、年报的形式提供给编辑部,帮助编辑部了解栏目发展状况,并根据栏目数据发现栏目发展中的进步或退步情况,从而调整栏目发展策略。
已有文献数据库的建设主体是数据商,他们将已刊发或待刊发(优先出版)期刊拆分为一篇篇论文并发布,论文是数据库的基本单元,除了提交期刊发文电子版之外,编辑部和其他读者一样,都是数据库的“看客”。同样地,期刊评价结果和榜单的发布主体是各大评价机构。与之不同,栏目数据库站在期刊和期刊编辑部的立场,以期刊编辑部为主体,以栏目为基本单元,呈现的主要是“栏目”产品和期刊可以主动定制的“栏目”评价数据。因为,栏目数据库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期刊栏目动态发展过程数据,旨在帮助期刊开展栏目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实现栏目比较。部分期刊、栏目、论文元数据可以从CNKI期刊全文库采集、整理、加工,但是栏目数据与论文数据相比更为复杂,栏目数据的采集工作量较大,虽然理论上可行,但具体操作中涉及大量人工操作,准确度有待提高,同时部分数据信息是无法从刊发的期刊中获取的,比如栏目建设理念、栏目发展历程、栏目发文整理等。最了解期刊的还是期刊自身,期刊整理本刊栏目和发文相关数据无疑最准确,因此栏目数据库的建设,必须有期刊编辑部的加入,共同促进栏目数据库的不断完善,有意向加入栏目数据库的期刊自己整理各种栏目数据并通过数据库平台上传,这可以省去系统管理员人工核对的大量时间,也可应用于栏目数据库的不断扩大。
3 栏目评价的价值
学术期刊在办栏目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获取栏目发展情况的相关信息。诸如,期刊所办的特色栏目放到全国范围,是否真的有特色?和其他期刊同类型栏目相比,处于什么水平?期刊的重点栏目或特色栏目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投入都较之其他栏目更大,那么期刊精心打造的重点栏目或特色栏目是否对期刊的贡献大于其他栏目呢?不同栏目的投入和产出是否成正比?同一个栏目在不同时间、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有何不同?了解这些对期刊的发展来说很重要,遗憾的是,目前期刊只能大概了解本刊栏目的基本概况,还没有途径全面了解其他期刊栏目发展情况以及自己创办的栏目在同类栏目中的位置。栏目数据库可以通过栏目评价、栏目比较解决以上问题。目前,期刊评价为大众熟知的主要是核心期刊评选和来源期刊遴选以及单篇论文评价等。尽管各级各类特色栏目评选在期刊界有一定知名度,但是期刊界之外,对于特色栏目评选结果知之甚少。栏目是期刊的基本单元,栏目评价应是期刊评价的内容之一,因此栏目评价是对现行期刊评价的有益补充,借助栏目数据库可以开展栏目评价。
本研究认为,栏目评价的价值主要体现在4点。第一,有利于唤起公众对栏目的关注。期刊评价、论文评价在全社会受到广泛关注,也是研究热点,但栏目评价的研究却并不深入,系统而全面的栏目评价实践和栏目评价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唤起更大范围内对栏目的关注。第二,有利于期刊发现栏目建设中的问题。当期刊只关注自身内部建设时,很难全面评价期刊内部的栏目发展状况,也不能准确发现栏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栏目评价过程的动态数据和评价报告的呈现可以让期刊发现栏目建设中的问题,从而助推栏目建设,也有利于期刊的成长和发展。第三,有利于筛选出优秀栏目和特色栏目。对同类型期刊的不同栏目或不同期刊同类型栏目开展评价,有利于促进不同期刊的成长和特色发展,尤其有利于拥有特色栏目但整体办刊能力有限的期刊,比如部分非核心期刊,因为这类期刊有可能会因为某个特色栏目的突出表现得到更多关注。第四,有利于凝聚学术共同体。通过栏目比较和栏目评价可以挖掘出同类栏目,汇聚相关学科和主题研究更多的学术共同体,促进栏目和学术共同体的协同成长。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栏目评价是有价值的,值得深入探索。
事实上,栏目评价其实已经有一些具体实践,教育部名栏、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特色栏目的评选,以及省级学会、协会的特色栏目评选,比如江苏期刊“明珠奖”特色栏目评选等。这些评价实践主要是以专家定性评价方法为主的择优式评价。鉴于专家、组织机构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在大范围内开展。因此,这种评价方法不宜推广到更大范围。栏目数据库的建设使得开展全面的栏目评价有了依托数据,可以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来对栏目开展评价。
4 栏目评价:以促进期刊发展为目的
基于期刊评价理念,栏目数据库将更注重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注重评价过程数据的呈现。定量评价指标主要设置了发文量、发文占总发文比例、被引频次、有引文论文篇数/比例、篇均被引频次、零被引率、栏目IF5、栏目IF2等。发文量和发文占总发文比例能够体现栏目的基本概况和其在所在期刊的受重视程度;被引频次能够体现栏目受关注程度和对所在领域、学科的贡献度;有引文论文篇数/比例能够反映栏目较高质量论文的概况;篇均被引频次能够反映栏目的影响力和关注度;零被引率能够从高被引的另一面反映栏目的被引情况;栏目IF5和栏目IF2是借鉴期刊IF5和期刊IF2的计算方法,用来计算栏目的影响因子,反映栏目的学术影响力情况。栏目数据库以月为统计周期并动态更新,这样不仅可以看到“某时”栏目的定量指标数据情况,还可以选择其他时间,看当时的栏目定量指标数据情况,从而进行对比,获取栏目的进步或退步情况;当然也可以选取不同栏目进行指标对比。总之,栏目数据库呈现的不仅仅是评价结果,过程性数据是数据库更关注的,通过过程数据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栏目发展状况。
在定性评价方面,鉴于专家评价难以大规模开展,栏目数据库借助栏目的被转载情况来开展定性评价。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界得到认可的四大文摘,从文摘主编或编辑的学术背景来看,文摘的编辑过程是一种同行评价的过程,他们在编辑实践中建立起了较高的学术公信力,[3]在反映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动态上,其权威性、学术性、信息性受到了广泛的认可。[4]考察栏目被四大文摘全文转载的情况能较好地体现栏目被专家认可的情况,基于此,本研究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1995年至今)、《新华文摘》(1979年至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至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至今)为数据源,设置总被转载量和转载率两个指标,反映栏目发文被转载情况,这也是建立在专家评价基础上的一种定性评价。
结合以上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可以开展栏目评价,主要包括单个栏目评价以及栏目间对比,如同一期刊不同栏目、不同期刊同一栏目和同一栏目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对比。运用基于引文数据的定量评价指标,本研究开展了7种心理学类CSSCI来源期刊的栏目评价,[5]同时,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方法又开展了18个非核心期刊教育部名栏的栏目评价,[6]实践结果均显示,本研究倡导的评价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栏目数据库将栏目评价方法和指标融合进去,统计分析模块根据评价公式自动进行计算,这是栏目数据库的重要功能之一。
5 结语
综上,栏目数据库以栏目为基本单元,是和当下期刊全文数据库建设理念不同的全新数据库,栏目数据库的建设对学者、科研机构、期刊编辑部和研究者来说都是有价值的。栏目评价亦是期刊评价和论文评价的有益补充,通过建设栏目数据库实现栏目评价,以评价促发展,是推动期刊进步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姚申.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改革与特色栏目建设[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5):85.
[2]刘传红.大学学报栏目建设“十要”[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137.
[3]王文军.中国学术文摘:现状与展望:以“三大文摘”为中心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6):6,9.
[4]江波,刘忠玲,罗雯瑶.我国近三年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对2011—2013年四大文摘的文献计量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1):55.
[5]臧莉娟,唐振贵.中国学术期刊栏目评价研究:基于引文分析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2):100-114.
[6]臧莉娟,唐振贵.非核心期刊教育部名栏发展现状及影响力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9,35(5):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