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学术期刊质量工程和学术影响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媒体传播渠道及传播效果评价是优化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诊断与导向的重要抓手。基于新媒体传播渠道,本文构建期刊数据库传播力、期刊官方网站传播力、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力3个准则层指标以及9个方案层指标的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力评价体系,并以体育学16种核心期刊进行案例剖析。结果表明:近年来,体育学核心期刊在新媒体传播中整体发展迅速,但在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方式中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力;体育学期刊;评价体系;层次分析法
学术期刊传播力是指学术期刊为促使期刊信息及内容顺利传递而实现传播有效覆盖的一种能力。新媒体传播力反映了学术期刊的网络影响力,而后者又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构成内容,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传播力体现的是期刊发文的可获得性和扩散度,即既要具备传播的广度,又要具备传播的精度。如何衡量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的效果则成为一个重要研究命题。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为顺应时代所需,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集聚扩散功能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传播,如网络在线出版、微信公众号刊载等,推动新时期学术期刊传播的全媒体融合进程。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并明确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1]对照此要求,学术期刊在业务实践中应当不断尝试将新媒体融入学术期刊的出版和传播中,以扩大期刊传播力。本文基于传播渠道,结合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现状,试图构建传播效果的指标体系以及权重赋值的评估体系,并选取体育学核心期刊对其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促进体育学核心期刊传播力的提升。
1 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力指标构建
基于文献整理发现,当前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主要采用网络期刊数据库、期刊门户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进行传播。结合我国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现状,本文选取影响力最大的网络期刊数据库、期刊门户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3种新媒体传播路径作为一级指标层,并初步拟定了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准则层和若干方案层指标要素。通过德尔菲法,选取从事学术期刊出版的主编、编委以及从事相关研究的15名专家和学者,经过3轮专家匿名评价,对拟定的指标要素进行评估修订,最终确定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的指标体系。
期刊数据库指标要素包含总下载量、web即年下载率和H指数3项指标。总下载量通过期刊数据库下载总量,从总量上直观显示了该学术期刊的扩散程度和长期的学术影响;Web即年下载率通过获取期刊下载总篇次与该期刊文献总篇次的比例,从数量上直观显示期刊论文的被引率和关注度;H指数“结合被引频次比例间接反映了期刊论文质量和影响力。”[2]
官方网站指标要素包含网站规模、链接数量和网站PR值3项指标。网站规模通过网站建设的总网页数,从总量上直观显示了网站内容的丰富度和成熟度,网站规模会直接影响到网络搜索及传播扩散的可能性;网站链接数量通过网站外部链接的总数量和网站外部的入链总数,间接反映了学术期刊官方网站的外部辐射能力和传播力;网站PR值“结合期刊网站外部链接和内部链接的质量,间接反映期刊官方网站的质量和影响力。”[3]
微信公众号指标要素主要包括总发文数、总阅读量和微信指数(WCI)。总发文数从发文总量上直观反映了公众号建设整体情况;总阅读量通过公众号发文阅读量,从阅读总量上直观反映了公众号的关注度和认可程度;微信指数通过大数据分析的移动端指数,从“整体传播力、篇均传播力、头条传播力、峰值传播力等四个维度客观反映了公众号发文质量及整体传播力。”[4]
2 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力评估体系
基于构建的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力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法对各评估指标进行指标权重分析,计算其权重赋值。基于评估内容,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力指标体系判断矩阵,制作相应专家评估权重表,采用1—9比较标度方法作为评价标准,再次发放给上一轮接受调查的15名专家。专家对上述评估权重表进行赋值,根据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计算各层级权重值,并通过归一化进行一致性检验,得到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力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表1 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力指标体系权重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CR值 | 三级指标 | CR值 | 全局权重 |
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力A | 网络期刊数据库B1(0.1707) | 0.0997 | 总下载量C11(0.5000) | 0 | 0.0853 |
web即年下载率C12(0.2500) | 0.0427 | ||||
H指数C13(0.2500) | 0.0427 | ||||
期刊门户网站B2(0.3481) | 网站规模C21(0.5396) | 0.0089 | 0.1879 | ||
链接数量C22(0.2970) | 0.1034 | ||||
网站PR值C23(0.1634) | 0.0569 | ||||
微信公众号B3(0.4812) | 总发文数C31(0.1634) | 0.0089 | 0.0786 | ||
总阅读量C32(0.2970) | 0.1429 | ||||
微信指数C33(0.5396) | 0.2597 |
3 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力评估运用分析——以体育学核心期刊为例
选取2018年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等16种体育学核心期刊,对其新媒体传播力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指标体系中各指标评价标准不同,原始值差异较大,为实现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对原始值进行了数据标准化处理,最终得到体育学各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力各层级归一化值如表2所示。
表2 体育学核心期刊新媒体传播力各层级标准值
C11 | C12 | C13 | C21 | C22 | C23 | C31 | C32 | C33 | |
1 | 0.3099 | 0.2500 | 0.2393 | 0.0808 | 0.1251 | 0.1634 | 0.0751 | 0.2970 | 0.5396 |
2 | 0.0082 | 0.0567 | 0.0000 | 0.0047 | 0.0156 | 0.0000 | 0.0927 | 0.1073 | 0.0000 |
3 | 0.5000 | 0.1404 | 0.2500 | 0.0421 | 0.1094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4 | 0.1672 | 0.0712 | 0.1036 | 0.1113 | 0.0938 | 0.00000.0 | 7070.0 | 1560.0 | 036 |
5 | 0.0921 | 0.0683 | 0.1179 | 0.0000 | 0.2970 | 0.1634 | 0.0751 | 0.1176 | 0.0073 |
6 | 0.0781 | 0.0519 | 0.1286 | 0.0808 | 0.1251 | 0.1634 | 0.1634 | 0.1977 | 0.0465 |
7 | 0.1659 | 0.1048 | 0.1357 | 0.3413 | 0.0000 | 0.1634 | 0.0000 | 0.0926 | 0.0080 |
8 | 0.0898 | 0.1173 | 0.1143 | 0.0009 | 0.0156 | 0.0000 | 0.1281 | 0.2328 | 0.0446 |
9 | 0.0858 | 0.0510 | 0.1036 | 0.0429 | 0.1094 | 0.0000 | 0.0530 | 0.0943 | 0.0103 |
10 | 0.0497 | 0.1115 | 0.0786 | 0.0474 | 0.0625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11 | 0.0046 | 0.0442 | 0.0571 | 0.5396 | 0.2188 | 0.1634 | 0.0618 | 0.0181 | 0.0042 |
12 | 0.0212 | 0.0452 | 0.0000 | 0.0641 | 0.0469 | 0.0000 | 0.0088 | 0.0086 | 0.0026 |
13 | 0.0000 | 0.0000 | 0.0321 | 0.0105 | 0.0156 | 0.0000 | 0.0353 | 0.0153 | 0.0015 |
14 | 0.0001 | 0.0192 | 0.0714 | 0.0000 | 0.2345 | 0.0000 | 0.0795 | 0.0463 | 0.0068 |
15 | 0.0221 | 0.0144 | 0.0571 | 0.0401 | 0.0156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16 | 0.2893 | 0.0385 | 0.0750 | 0.0646 | 0.1094 | 0.1634 | 0.0530 | 0.0818 | 0.0111 |
从网络期刊数据库来看,总下载量、Web即年下载率、H指数排在前2位的是《体育科学》和《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从期刊门户网站来看,网站规模排在前2位的是《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学刊》,链接数量排在前2位的是《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网站PR值较高的期刊有《体育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科技》《体育文化导刊》等。从微信公众号来看,总发文数排在前2位的是《中国体育科技》和《体育与科学》,总阅读量排在前2位的是《体育科学》和《体育与科学》;微信指数排在前2位的是《体育科学》和《中国体育科技》。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期刊新媒体传播力值分布基本符合布拉德福定律,部分期刊之间差异较显著。从新媒体传播各项指标来看,《体育科学》多项指标均居前列。
基于已有数值的标准化处理和权重赋值,将归一化数值乘以各指标的权重值,得到16种体育学核心期刊新媒体传播力综合值如表3所示:
表3 体育学核心期刊新媒体传播力综合值
期刊 | 评估值 |
1 | 2.08 |
2 | 1.11 |
3 | 1.04 |
4 | 1.04 |
5 | 1.01 |
6 | 0.94 |
7 | 0.89 |
8 | 0.74 |
9 | 0.64 |
10 | 0.55 |
11 | 0.46 |
12 | 0.35 |
13 | 0.29 |
14 | 0.20 |
15 | 0.15 |
16 | 0.11 |
从表3可以看出,体育学各核心期刊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积极推动媒体融合,但综合值仍存在较大差距。《体育科学》评估综合值高达2.08,在体育学核心期刊中遥遥领先;评估值1——2之间的期刊共4种,包括《体育学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和《上海体育学院学报》;评估值1以下的期刊10种,占总数的62%,表明体育学核心期刊在新媒体融合程度上仍呈整体偏低态势。整体而言,这一分布趋势符合布拉德福定律,同时也反映出体育学术期刊在推动传统期刊与新媒体应用与结合程度上存在着较明显的差距。
4 结语
(1)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力评价指标体系由期刊数据库(总下载量、Web即年下载率和H指数)、官方网站(网站规模、链接数量和网站PR值),微信公众号(总发文数、总阅读量和微信指数(WCI))3个准则层指标以及9个方案层构建。
(2)近年来,体育学各核心期刊在媒体融合数字化推广中迅速发展,尤其是体育科学学术期刊新媒体传播力综合指数正位排序领先。整体上体育学期刊在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方式中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如何创新学术期刊传播方式,提升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待继续深入探究。
(3)由于时代的动态变化且媒体传播的错综复杂,本文拟构建的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传播力评价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与优化。
参考文献
[1]人民网.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9-08-08].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387950/.
[2]李爱群,简德平.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微信传播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8(11):122-125.
[3]莫弦丰,郑琰燚.转型期学术期刊计量学影响力快速提升策略分析:以林业工程类学术期刊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9(8):123-126.
[4]郭真真.基于出版学理论的报纸微信公众号“双效”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8.
[5]米云,金英伟.基于链接分析法的出版社网站评价研究[J].现代出版,2012(3):39-44.
[6]沈秀.编辑出版类专业期刊数字出版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7):635-640.
[7]刘森.国内文献数据库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2(12):83-85.
[8]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M].北京:清华大学图书馆2018(12).
[9]蔡言厚,杨华.论被引频次评价的适应性、局限性和不合理性[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5):59-62.
[10]周志峰,韩静娴.h指数应用于微博传播力分析的探索:以我国“211工程”大学图书馆微博为例[J].情报杂志,2013,32(4):63-67.
[11]万锦堃,花平寰,宋媛媛,等.h指数及其用于学术期刊评价[J].评价与管理,2006(3):1-7.
[12]段宇锋,刘伟.中、美大学网站规模的对比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1):72-76.
[13]邱均平,刘宁.智库网站传播力评价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3):1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