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我国体育教材出版研究——以“当当网”2007—2019年的体育教材为例

2019-12-30 来源:《科技与出版》
  【作 者】王爱萍:南京财经大学

  【摘 要】文章对2007年到2019年7月“当当网”上架的1 103本体育教材出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管窥我国体育教材发展的态势,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体育教材;教材出版;体育类出版社

  我国体育类教材出版应全面落实国务院颁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两个文件的要求和精神,“明确和形成现代体育的功能定位和学术思想,培育和建构中国气派的学术氛围和传统,助益体育强国建设和体育文化创新。”[1]本文从我国体育教材出版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思考。

  1 我国体育教材的出版现状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中,笔者以“教学”“教程”“教材”等关键词,检索G8类馆藏的1274种体育类图书,共检得教材176种。在CALIS联合目录公共检索系统中,G8类共有79634种图书,其中中文图书38233种。图书数量虽然比较庞大,但精确度较低。进一步以“教学”“教程”“教材”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共计检得图书6942种。

  从以上两种检索的结果可以看出,对体育教材没有专门的分类,因此检索的精确度较低。“当当网”(www.dangdang.com)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在线图书零售网站,销售的体育教材较为齐全,最新出版以及缺货的体育教材都可以搜索,因此,本文选择了“当当网”的体育教材为检索对象。在“当当网”的“教育”类目下,并没有体育图书这一分类,几乎所有体育图书都在“体育/运动”中,共有31634种图书,我们以“教学”“教程”“教材”等关键词进行检索,2007年到2019年的图书有1103种(体育类教材的范围是各学校使用的教材,包含体育与其他领域交叉教材)。笔者对“当当网”体育教材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按照各体育项目的设置进行分类统计,同时对出版社和出版年度、关键词等分别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2 我国体育教材的出版统计分析

  2.1 出版年份分析

  从2007年到2019年7月,整体来说,“当当网”出售的体育教材数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表1)。其中2011—2014年波动较大,主要原因是一批高校自出版体育书籍再版更新。2014年之后呈现下降趋势。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大致是:体育教育现代化改革、体育学科建设以及出版技术手段丰富等因素推动了体育教材更新,更多高校出版社积极出版体育教材,且不仅仅是公共课综合教材,还增加了各个体育领域的教材,如《太极剑教材》《初级篮球教材》等,其他专业也开始重视体育,体现在体育与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建筑学等学科互相交融。


表1 2007—2019年我国体育教材出版数量变化表
年份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数量/种 67 89 73 86 93 59 114 65 84 123 100 106 44
  注:数据截至2019年7月。

  2.2 出版社分析

  经过统计分析,样本中共有128个出版社(机构)出版了1103种图书,其中专业出版社(含体育高等院校出版社)有62个,出版教材700种。非体育类大学出版社及其他出版机构有66个,出版教材403种。

  2.2.1 专业出版社

  由表2可以看出,在专业出版社(单位)出版的教材中,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分列前三。高等教育出版社是出版全国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教材的综合性的大型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是国家级的体育专业出版机构。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以出版优质体育图书和音像电子产品而闻名。专业机构的体育教材多由这三家出版社承担,而其他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相对零散。


表2 2007—2019年专业出版社体育教材出版数量TOP15表
出版社 出版数量 总量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 8 14 8 25 27 7 18 7 15 25 16 25 4 199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5 12 11 4 10 2 6 3 5 20 15 18 3 124
人民体育出版社 13 19 5 3 8 10 6 7 5 14 9 11 2 112
科学出版社 0 2 1 2 3 3 2 4 3 4 6 7 4 41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3 2 0 0 0 8 0 3 2 0 1 0 21
中国农业出版社 1 0 2 1 5 1 3 2 0 1 1 3 0 20
人民邮电出版社 0 0 2 0 1 1 2 3 0 0 10 1 0 20
化学工业出版社 0 0 0 3 0 6 0 0 1 1 2 4 0 17
教育科学出版社 0 3 0 1 0 0 0 0 1 1 1 1 0 8
现代教育出版社 0 0 0 0 2 2 3 0 0 0 0 0 0 7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0 0 0 1 0 0 0 1 1 2 0 1 1 7
原子能出版社 2 0 3 0 0 0 0 0 0 0 0 0 0 5
山东人民出版社 0 0 1 0 1 0 0 0 2 0 0 0 0 4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0 1 0 1 0 0 1 0 0 0 0 0 0 3
中国书籍出版社 0 1 0 1 1 0 0 0 0 0 0 0 0 3
  注:数据截至2019年7月。

表3 2007—2019年大学及其他出版社体育教材出版数量TOP15
出版社 出版数量 总量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0 4 6 1 1 3 3 8 4 4 3 0 40
清华大学出版社 0 0 0 0 1 1 1 1 5 1 4 6 0 20
苏州大学出版社 0 0 1 0 1 3 5 2 1 5 1 1 0 20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0 0 7 0 2 1 6 0 0 0 2 1 0 1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0 0 3 0 0 1 2 0 6 4 2 1 0 18
武汉大学出版社 2 0 1 0 0 1 4 1 3 3 2 1 0 17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 1 0 1 0 1 5 2 1 1 2 1 1 16
北京大学出版社 0 0 2 0 2 2 1 1 1 2 0 1 1 13
西北大学出版社 8 0 1 0 0 1 1 0 0 0 0 0 0 10
南京大学出版社 0 0 2 0 1 2 2 0 0 2 1 0 0 10
同济大学出版社 1 1 0 2 0 1 2 0 0 3 0 0 0 9
南开大学出版社 1 0 0 2 0 2 2 0 1 1 0 0 0 9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0 1 2 0 0 1 2 2 0 1 0 0 0 9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 0 0 0 0 2 2 2 0 0 1 0 0 9
天津大学出版社 1 0 1 0 2 0 0 1 1 2 0 0 0 8
  注:数据截至2019年7月。

  2.2.2 大学出版社

  大学出版社占据我国出版系统的半壁江山,它们在体育教材的出版发行方面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等方面建树颇多。由表3可知,在众多的大学出版社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可谓独领风骚,遥遥领先于其他大学出版社。其次为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三名是苏州大学出版社。

  与专业出版社相比,大学出版社的种类更多。每个高校几乎都有一两本自出版的体育用书,但出版的数量不多,几乎都是再版教材。其中,北京师范大学较有特色,既有综合的体育教材,也有许多各个体育项目的教材。

  2.3 体育教材类型分析

  “体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2]。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教材的多样性大大丰富,多样化体育教材体系逐步形成,出现了不同层次、不层性质、不同类别、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体育教材,这是体育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表现。

  体育教材类型(表4)中,体育理论占据教材主要部分,为67.45%;体育与其他专业结合的教材(如体育医学、体育建筑学、体育摄影学等)占16.86%。资料显示,体育理论图书占体育书籍的36%,而在体育教材中,体育理论教材比例远远超过平均数据。


表4 体育教材类型
专业分类 数量/种 占例/%
体育理论 744 67.45
体育与其他学科结合 186 16.86
民族传统体育 63 5.71
球类运动 50 4.53
水冰运动 15 1.36
文体活动 13 1.18
田径运动 10 0.91
体操运动 10 0.91
柔摔健美 7 0.63
军体运动 5 0.45
总计 1103 100

  2.4 体育教材关键词

  由于“当当网”不方便统计关键词,笔者到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检索系统中,以检索式(CLC="G8")and(CHIand2007->2019andBK)进行检索,只有687条检索结果,其中筛去不符合要求的检索结果。最终排名前十的关键词分别是“体育”“体育运动”“新闻摄影”“武术”“竞技体育”“职业体育”“体育工作”“体育教育”“体育教学”和“体育科技”。

  其中,值得注意的关键词是“新闻摄影”。在各大体育赛事中,体育摄影能够帮助更完美地记录比赛的得失、比赛的精彩情形,这是体育与摄影、新闻等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当当网”统计的体育教材中,有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摄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码体育摄影完全指南》等。可见,体育教材出版不仅仅局限于专业体育理论,与其他学科交叉也是一种趋势。“武术”也是一大关键词。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国际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从表4的数据也可以看出,民族传统运动的出版占体育教材的比例较大,而其他体育项目的出版数量较少,体现了一种不平衡状况。

  2.5 体育教材核心作者

  从近十年来体育教材的核心作者(表5)可以看出,吴兆祥以60部著作排名第一,毛振宁与王健排名第二第三。吴兆祥是安徽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安徽体育科学学会常委和全国高校运动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毛振宁为北师大体育学院院长,等等。这些核心作者是某些学科或领域的专家、权威,他们主要服务于体育院校以及大学体育系(体育学院)和体育科学研究机构,许多作者的著作广泛分布在竞技体育的各个项目,民族传统体育也有比较多的涉及。


表5 体育教材核心作者
序号 姓名 著作数量/部
1 吴兆祥 60
2 毛振宁 46
3 王健 44
4 谢英彪 40
5 张浩 21
6 季浏 20
7 张生会 19
8 张瑞林 16
9 盛文林 12
10 曲宗湖 11

  3 我国体育教材出版的建议与思考

  3.1 完善和优化我国体育教材的内容

  体育“教材内容必须体现出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3],近年来我国体育教材质量在不断提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未来也呈现增长趋势。《纲要》指出“要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国办发〔2019〕40号)。体育教材出版应紧跟时代和国际发展的需要,尽快增加《纲要》明确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全民健身活动普及、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国家体育训练体系构建、科技助力奥运、体育产业升级、体育文化建设、体育志愿服务与体育社会组织建设等九大工程”方面的内容。要依据《意见》提出的“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要求,在出版的体育教材中强化“体育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体育产品供给与消费、全民健身提升、体育+运动、体医和体旅融合、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产业基地建设与管理、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建设、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体育产业统计体系”。

  从体育教材出版内容与题材来看,在运动项目方面,球类运动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占据半壁江山;从教材主题来看,自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颁布后,我国对体育教材提出了将体育技能教学和健康教育、德育相结合的任务要求[4],但统计结果显示目前体育教材仍然更多集中在运动技能教学主题,健康、德育内容落实不佳,还需教材编写者突破知识局限,将健康保健知识与体育道德修养内容融入其中。

  3.2 培育体育教材的核心作者群和核心出版机构

  根据体育教材核心作者的统计分析及相关研究,发现其核心作者范围也较为局限,相关作者的权威性、专业性评价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需要进一步培养更多体育专业人士的教材编写能力,例如突破单一的教师编写视角,建立体育专家、学生、教师等立体化教材建设思路,形成更为多元、专业、满足教学需求的教材整体框架[5],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保证。

  既要加大体育教材的核心出版机构的培育力度,调动专业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的积极性,加强体育专业教材、校本教材、地方体育及民族体育教材的出版推广工作。核心出版机构应关注国际体育教育的动向,及时吸收体育教材的有益内容和做法,完善和提升我国体育教材出版的质量和水平。

  3.3 不断提高体育教材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通过对出版种类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体育教材趋于多样化,但理论教材仍占多数,且出版题材与内容缺乏创新,不能保证与时俱进或满足大学生体育实际需求。例如部分体育教材对学生的技术专业性要求过高,但在内容上缺乏有效的案例支撑,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出版工作者需要秉持“健康第一”的体育教材指导思想[6],不断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并结合其他学科,不断优化教材结构,形成体育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教材发展趋势。

  3.4 加大数字化体育教材出版的力度

  从出版融合角度来看,目前体育教材的数字化程度较低。作为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典型学科,体育教材更需要采用立体、生动的表现形式将知识文本与技能操作实际结合起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尽管目前体育教材中会附加光盘、视频等数字化教学方式,但多依附于纸质图书文本,总体数字化程度依然偏低,数字体育教材较少,数字出版技术应用程度较低。体育教材编写者与出版社应提高数字出版能力,出版更多数字体育教材,通过AR、VR、动画、超链接等数字技术的应用,给学生更具实践性与现实感的学习过程,如更形象地学习运动技术动作,更直观地获取专业性的教学内容,等等,这也更符合新时代的体育精神。

  3.5 构建科学的体育教材出版评价标准

  通过统计体育教材出版的各项数据,包括出版社、出版单位、作者等,确定了对我国体育教育作出巨大贡献的核心出版社、核心单位、核心作者等。在出版体育教材的出版社中,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的数量远远低于专业出版社。一方面是专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体现高校出版体育教材的单一性。结合相关研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在公共体育教材设计方面暂无统一评价标准[6],体育教材的出版通常只需出版社与高校简单审核,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公共体育教材质量缺乏保障,内容缺乏多元性,目前急需构建较为统一的体育教材设计评价标准。

  总之,体育教材出版的发展与我国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加大体育教材出版及开发力度,加快体育信息资源的流动,必将极大地提升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凤梅.中国近代体育图书发展之管见[J].体育科学,2016(5):32.

  [2]范峰.大学公共体育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6(2):97.

  [3]张瑞全.当前高校体育类教材出版的思考[J].阴山学刊,2017(1):143.

  [4]刘斌,成双凤.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9):29-35.

  [5]阳艺武,曹茉婕.高校体育教材内容改革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调查[J].湖北体育科技,2018,37(9):807-811.

  [6]杨凡,金迪.高校公共体育教材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3(4):98-100.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